從“一帶一路”提出以來,我國已與171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205份共建“一帶一路”的合作文件。2021年我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對49個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08.8億元人民幣,主要投向新加坡、印尼、越南、阿聯酋、馬來西亞等國家。隨著“一帶一路”倡議在我國及沿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投資安全風險和信用風險的出現使得許多國家在進行對外投資貿易時形成一定的阻礙。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政府舉債規模過多或不足都會對經濟增長產生不同的效用。本文主要任務就是研究分析現已有文獻中政府債務規模是否存在適度規模以及債務適度規模如何測度的問題的探討。
政府債務一直是學術界、政府機關等關注的熱點。關于政府債務的研究最早來源于西方,早期的政府債務理論有古典經濟學派的政府債務有害論、凱恩斯學派的政府債務有益論、李嘉圖等價(中性論)。
在現已有文獻中,學者對于債務的研究理論多于實證,均通過研究證明了政府債務與經濟增長之間的倒U型關系以及存在債務適度規模的合理性。關于債務適度規模的估算,學者研究甚少,現有學者主要運用面板模型、門檻效應模型以及運用數學等方法來研究分析債務的適度規模,通過指標債務規模閾值、債務規模門檻值或拉弗拐點來表示債務的適度規模。
一些學者運用面板模型來研究債務的規模問題。劉金林(2013)研究OECD的34個成員國的政府債務規模與經濟增長關系時,也發現了政府債務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非線性關系。另一些學者則運用門檻效應模型來研究債務的規模問題。張啟迪(2016)分析估計了69個國家債務規模的閾值為78.5%。還有一些學者運用數學方法或構建動態分析框架以及最有債務規模假說等研究債務的規模問題。何代欣(2013)通過研究1990-2008年主要發達國家主權債務規模發現債務規模超過42.2%時會促進經濟增長。
關于債務適度規模的研究,現已有文獻主要運用面板模型和門檻效應模型來測算。為此,本文借鑒前人的經驗,選取合適的方法測度“一帶一路”建設中相關國家的債務適度規模。
2.1.1 指標的選取與說明
(1)經濟增長。經濟增長是一國發展的的重要指標。本文選取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庫中不變價購買力平價下的人均實際GDP增長率來衡量經濟增長的程度。(2)政府債務規模。考慮到各國的經濟總量存在較大差異,按照現有文獻的通常做法,本文采用在實證研究中通用的相對規模指標。(3)人口增長率。人口是經濟增長研究中不可遺漏的重要變量,用人口增長率來度量人口對經濟增長的影響。(4)貿易水平。選擇貿易水平作為控制變量,貿易水平即為貿易額與GDP之比。大量文獻表明貿易率越大,人均實際 GDP 增長率越大。
2.1.2 政府債務指標體系
本文共選取了5個指標,根據上述指標,構建“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政府債務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表1 政府債務指標體系
2.1.3 數據來源和數據處理
由于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擇2010-2019年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同時為了研究“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政府債務適度規模,選取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排名前十的國家:新加坡、越南、老撾、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阿聯酋、泰國、馬來西亞、哈薩克斯坦。數據來源于IMF和世界銀行數據庫。數據的統計特性如表2所示。

表2 變量的描述性統計
近年來關于政府債務規模問題的研究多集中在實證方面, 主要側重政府債務規模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關于政府債務規模與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多集中運用閾值法計算政府債務規模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有的學者利用二次函數最優值法計算政府債務對于促進增長的最適規模;有的學者通過 KMV 模型量化違約風險,即基于風險控制角度,給定可接受的違約概率,研究得出年度適度到期債務規模;有的學者考慮到政府債務規模與經濟增長的非線性關系來研究政府債務的適度規模。本文以Hansen的研究成果為基礎, 設計以政府債務水平為門檻變量的門檻效應模型來考察政府債務對經濟增長的門檻效應。為了分析政府債務對經濟增長的門檻效應,本文最終設定的門檻效應模型為:

其中:i表示國家、t表示相應的年份(取值為2002至2019),μi表 示個體效應,αi是門檻變量的系數,βj是各個控制變量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系數,I代表指示函數,εit表示隨機擾動項。yit表示i國家在 t年人均實際GDP增長率,為模型的被解釋變量。debtit表示i國家在t年的政府債務規模,為模型的門檻變量。 γ是門檻值。
Xit表示一組控制變量。本文在借鑒前人對經濟增長的實證研究的基礎上,選擇的控制變量包括:滯后一期人均實際GDP增長率( pgdpit)、人口增長率( popgrit)、貿易水平( trait)。
本文以2002-2019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排名前十的國家政府債務數據為樣本構建動態面板模型來探討研究政府債務的適度規模,為國家政府債務規模的防范及控制提供參考。
由于經濟增長存在持續性,本文以動態面板估計的結果進行闡述分析。在估計門檻模型之前,通過拔靴法(300次)進行門檻效應是否存在的檢驗。面板門檻效應檢驗結果如下表3、表4及表5所示。由表3、表4、表5的檢驗結果所知,在5%顯著性水平下拒絕了模型不存在非線性門檻效應的假設,認為模型存在一個門檻值。在此種情形下,可得模型的估計結果,如表6所示。表7顯示了面板門檻效應模型門檻值的估計結果,由表7可知,本文面板門檻效應模型門檻值的估計結果為50.5%,且門檻變量的95%置信區間為[44.8,58.7]。故國家政府債務適度規模為50.5%,國家政府債務適度規模區間為[44.8,58.7]。因此,政府債務規模與經濟增長的關系表現出兩種區制:當政府債務適度規模低于50.5%時,政府債務規模對經濟增長具有正向影響;當政府債務適度規模高于50.5%時,政府債務規模對經濟增長具有負向影響。這符合大多數經濟學家對政府債務規模與經濟增長的關系的研究。

表3 三重面板門檻效應檢驗

表4 雙重面板門檻效應檢驗

表5 單一面板門檻效應檢驗

表6 面板門檻效應模型估計結果

表7 面板門檻效應模型門檻值估計結果
本文研究2002-2019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投資排名前十的國家(新加坡、越南、老撾、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阿聯酋、泰國、馬來西亞、柬埔寨、哈薩克斯坦)政府債務規模與經濟增長關系時發現:政府債務規模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倒U型關系,政府債務規模存在政府債務適度規模,存在債務閾值,且債務閾值為50.5%。當政府債務規模低于債務閾值50.5%時,政府債務規模對經濟增長起到促進作用,促進經濟增長;反之,當政府債務適度規模高于債務閾值50.5%時,政府債務規模對經濟增長起到抑制作用。本文通過拔靴法驗證確定模型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接受單一面板模型,說明政府債務規模與經濟增長之間存在一個最優政府債務規模50.5%,且最優政府債務規模95%的置信區間為[44.8,58.7]。
綜合以上分析,本文認為當前所研究的1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政府債務適度規模為50.5%,且最優變動區間為44.8%到58.7%。“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以根據國家自身的發展需求調整國家政府債務規模,使政府債務規模能促進經濟快速穩定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