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導報訊 記者耿倩 山西山多地少、地貌多元、氣候多樣,獨特的資源稟賦決定了山西農業的出路在于“特”和“優”。4月14日,山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就今年省委農村工作會議和省委1號文件對全面實施農業“特”“優”戰略進行了系統部署,將重點從四方面持續發力。
做好整體規劃,布局“特”“優”農業。今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統一部署,在編制《“十四五”農業現代化三大省級戰略、十大產業集群培育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規劃》《“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兩個重點專項規劃和有機旱作農業、畜牧業、漁業等行業規劃時,謀劃布局了一批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區、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現代農業產業園、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和產業強鎮。日前,國家公示了今年的國家級產業融合項目,山西蘋果(果品)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大同云州區和稷山縣現代農業產業園以及8個產業強鎮項目入圍,我省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總數增加到6個,產業強鎮達到25個。下一步,還將開展省市縣三級產業園創建,抓好農業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示范引領、輻射帶動“特”“優”農業發展。
推進“三大戰略”“五大平臺”,引領“特”“優”農業。山西農谷、雁門關農牧交錯帶示范區和“南果中糧北肉東藥材西干果”五大出口(商貿)平臺是省委省政府確定的省級戰略,也是助力山西省“特”“優”農業發展的引擎。在山西農谷建設上,圍繞“四高地一先行區”定位,建設一批高科技優質項目,建設有機旱作農業、功能農業、黃土高原特色作物省部共建實驗室,力爭在農業創新技術研發上取得突破。在雁門關農牧交錯帶建設上,堅持草牧結合、農牧循環、生態優先,進一步優化調整種養結構,今年新發展10萬畝優質飼草,建設大同肉業、朔州奶牛和肉羊、呂梁肉牛等產業集聚區。在五大平臺建設上,堅持以國際標準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布局一批實體工程和重點項目,打造成為內陸地區農業對外開放發展的集聚區。
聚焦十大產業集群,支撐“特”“優”農業。農產品加工程度決定農業增值程度、農民富裕程度和農業現代化程度。下一步,將一個產業一個產業、一個企業一個企業、一個集群一個集群去研究,分類打造傳統優勢產業集群、新興特色產業集群和未來高新產業集群,力爭今年十大產業集群產值超過1000億元。還將推動成立優勢集群產業聯盟,探索開展企業混改和股份合作試點,組建“集群航母”。
完善五大體系,保障“特”“優”農業。實施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的“三品一標”行動,發展鄉村旅游、電子商務等新產業新業態,構建農業產業體系。堅持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發展有機旱作農業、設施農業、節水農業,提升農業生產體系。抓好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產業化聯合體等新型經營主體,完善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市場化服務主體,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作用,重構農技推廣體系。圍繞實現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壯大社會化服務組織,開展全產業鏈服務,培育農業服務體系。通過實施“特”“優”戰略,把資源優勢變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發展優勢,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鄉村全面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