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絮語

《水滸傳》中,如果說王倫的缺點是“小”,那么晁蓋的問題就是“大”。王倫的心眼太小,不能容人,以至于招人恨,被人殺;晁蓋則是心太大,沒有心機,所以被人架空還渾然不覺,最后黯然離場。
晁蓋的這個缺點,吳用早就知道。當他們劫了生辰綱,擊退了官兵,一起投奔梁山時,王倫說了一通場面話,安排他們暫時住下,其實并不想收留他們。但晁蓋渾然不覺,還心中歡喜,覺得碰到了好人,對其他哥們兒說:“我們造下這等彌天大罪,那里去安身!不是這王頭領(lǐng)如此錯愛,我等皆已失所,此恩不可忘報!”此時吳用說了一句:“兄長性直……”換句話說,論心機,晁蓋連王倫都比不過。如果沒有吳用,他估計第二天就會被王倫客客氣氣地趕下山。
晁蓋這人其實屬于豪放派,“平生仗義疏財,專愛結(jié)識天下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若要去時,又將銀兩赍助他起身”……簡直就是拿錢不當錢,資助別人時連對方的好歹都不去分辨。如果晁蓋身邊都是胸懷坦蕩的謙謙君子,或是直來直去的豪爽義士,一定能相處盡歡??善?,晁蓋碰上了宋江。
本來,晁蓋和宋江一個是鄉(xiāng)中的豪強富戶,一個是縣里的刀筆小吏,兩人結(jié)交可以互相幫襯,互利共贏。而且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仗義疏財。只不過,晁蓋是有錢亂花,有時候免不了別人拿他當冤大頭。比如白勝被抓后,他一開始咬緊牙關(guān)沒有招認旁人,可主管這一案件的何濤的弟弟何清,不學無術(shù),專愛賭博,曾經(jīng)投奔過晁蓋,偏偏晁蓋等人劫生辰綱的路上遇到過何清,所以何清告訴了何濤,由此成為破案的突破口。
相比之下,宋江的仗義疏財,則是在下一盤大棋,不斷積累社會名望,實現(xiàn)人生抱負。這從他在江州提的“反詩”中就能看出來:“自幼曾攻經(jīng)史,長成亦有權(quán)謀。恰如猛虎臥荒丘,潛伏爪牙忍受?!泵靼琢税?,宋江只是在默默等待機會而已。
當然,宋江并不是真的想造反,而是想追求功名。他上梁山前,就把招安當成人生的正途。當年宋江和武松從孔太公莊上分別,在送武松去二龍山找魯智深入伙的路上,宋江對武松說:“日后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蔭子,久后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宋江是在囑咐武松,更是在表達自己的志向。
確實,宋江沒有武松的一身武藝,但正像他在詩中所寫,他比其他人多了許多“權(quán)謀”。他想封妻蔭子,青史留名,只能靠借勢,將別人當成棋子,下自己的那盤棋。而上梁山,就是宋江人生最大的機會。他就這樣和晁蓋相遇了。
晁蓋是講義氣的,聽說宋江在江州有危險,帶著梁山好漢幾乎傾巢而出,去江州劫法場。回到山寨,晁蓋又想把山寨之主讓給宋江來做。晁蓋的理由很簡單,當年你給我通風報信救了我們的命,沒有命哪有這個寨主的位子?現(xiàn)在你來了,這個位子讓給你,以做報答!這心胸,夠大。但晁蓋也許不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會鉤心斗角。此時,性直就成了致命的缺點,而有權(quán)謀則會占據(jù)主動。
寨主的位子宋江當然不能要。宋江明白,你現(xiàn)在是梁山之主,奔襲千里救我出來,我初來乍到要是坐了寨主之位,那既不仗義,又不穩(wěn)便。更何況,你比我年歲大,資歷老,到時候?qū)⒛惆才旁谀膬海克裕谓瓐赞o不受,只是做了二把手。但此時,宋江說了一番話,下了一招后手無窮的妙棋:“休分功勞高下,梁山泊一行舊頭領(lǐng)去左邊主位上坐,新到頭領(lǐng)去右邊客位上坐。待看日后出力多寡,那時另行定奪?!?/p>
本來,梁山的規(guī)矩是有新頭領(lǐng)上山就重新議定座次,花榮等人上山時也是議過的,大家也都認可?,F(xiàn)在宋江一句話就把這個慣例打破,順便廢掉了上次議定好的座次。
眾所周知,花榮等人是宋江的嫡系,他們上梁山也是靠宋江的面子。在上梁山的途中,由于宋江突然回家奔喪,他們甚至差點打退堂鼓,做好了如果山上不收留就另投別處的打算。好在晁蓋為人仗義,真心相待,大家這才安下心來?,F(xiàn)在宋江來了這么一番操作,本來已經(jīng)穩(wěn)定的局勢瞬間瓦解。宋江作為新人中的核心,雖然是二把手,但實力已經(jīng)最強。
且看看舊頭領(lǐng)有誰吧,只有林沖、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杜遷、宋萬、朱貴、白勝這幾位,新頭領(lǐng)則有花榮、秦明等27位。這力量對比,傻子也能看明白。接下來,便到了宋江大展拳腳的時候。
宋江等人上山后,梁山一共出去打了四場大仗:打祝家莊、打高唐州、打青州、打華州。每次需要打仗時,宋江都會對晁蓋說“哥哥是山寨之主,不可輕動”,然后自己點將出征。從此,晁蓋變成了專門負責看家的山寨之主。有意思的是,等晁蓋死后宋江做了梁山之主,每次打仗他都自己當主帥,從來沒有“不可輕動”過。
更讓人細思恐極的是,宋江每次打仗時帶的那些將領(lǐng),有一個驚人的規(guī)律:舊頭領(lǐng)里除了林沖和白勝,劉唐、三阮甚至杜遷、宋萬,他一律不帶!我們知道,在舊頭領(lǐng)中,林沖是后來者,白勝開始是添頭,后來是叛徒,晁蓋的隊伍當中最核心的就是劉唐和三阮。排座次時,宋江說“待看日后出力多寡,那時另行定奪”,打仗時他卻只帶自己人去,不給人家出力的機會,這不是明擺著坑人?
很多事看起來是公平競爭,實際上定規(guī)矩時條件偏一偏,靠明規(guī)則就能難死你!而宋江這么一弄,眾頭領(lǐng)也都心領(lǐng)神會——一把手被架空了,當然要向二把手靠攏。梁山上下慢慢都成了宋江的人,晁蓋成了名義上的山寨之主,以致后來人們提起梁山,只知道有宋江,沒有人提晁蓋。原因很簡單,仗都是宋江打的,人馬都是宋江收的,規(guī)矩都是宋江定的,人心不向著宋江向著誰?明白過來的晁蓋急了,打曾頭市,他非去不可。
且看晁蓋下山時帶的頭領(lǐng):林沖、呼延灼、楊雄、石秀、白勝、杜遷、宋萬等,他和他的舊部太需要一場勝利證明自己了。但耐人尋味的是,軍師吳用、那個每次打仗都出謀劃策的智多星,居然不在其中。不知道是晁蓋故意不帶,還是吳用根本不想去。但晁蓋的心里明白,在梁山,自己已經(jīng)沒有太多可以信任的人了——晁蓋帶人下山的背影,真的好孤獨。更令人嘆惜的是,憋著一股勁兒的晁蓋剛下山就中了史文恭的毒箭,出師未捷身先死。
或許,對晁蓋來說,死是最好的結(jié)局。否則,未來的梁山免不了再來一場他并不情愿的權(quán)力交接,到時候,他會敗得更慘。但晁蓋不甘心?。∨R死前,他看著宋江道:“賢弟莫怪我說,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笨申松w想不到,自己活著的時候已經(jīng)被架空,臨死說的話更不頂用。第二天一大早,宋江就被眾人擁上了第一把交椅。就算最后是盧俊義捉了史文恭,也沒能當上寨主。而宋江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弦更張:“如今山寨人馬數(shù)多,非比往日,可請眾兄弟分做六寨駐扎。聚義廳今改為忠義堂?!?/p>
為什么晁蓋死了就“人馬數(shù)多,非比往日”?顯然,不是人馬非比往日,而是一把手非比往日。這一天,宋江已經(jīng)等了太久,也盤算了太久。從此,一切都要改了。代表著晁蓋時代的“聚義廳”匾牌被摘下來扔在一邊,“忠義堂”三個鎦金大字在上面熠熠生輝。從此,梁山徹底進入了宋江時代。晁蓋留給世間的,只有那個孤獨的背影。
(摘自《百家講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