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榮圣
數學概念是數學學習的起點,是進行數學推理、判斷的依據,是建立定理、法則、公式的基礎,也是形成數學思想方法的出發點。如果對學習概念重視不夠,或是學習方法不當,既影響對概念的理解和運用,也直接影響思維能力的發展。有些學生不能靈活解決問題,歸根結底還是沒有真正掌握好概念。因此,概念教學需要從知識內部結構和學生認知的實際出發,充分展示概念的自然生長過程,引導學生從概念學習中領悟隱含于數學問題探索中的思想方法,并在“知識消化”過程中形成主動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筆者以蘇科版數學八年級上冊第四章“平方根”第一課時為例,通過“感知概念→生成概念→構建概念→深化概念”的教學模型,談談如何有效推動概念教學。
1.問題:直角三角形兩邊長為3、4,則第三邊長為_______。
【設計說明】承接數學教材內部的序,由學生熟知的易錯題出發,克服勾3股4弦5的思維定式,利用學生生成的錯誤資源感受分類思想。
2.數學運算的發展史。
算術數→引進負數:代數三次飛躍中的第一次飛躍→產生有理數→引進無理數:數學發展史上三次危機中的第一次危機→產生什么數?
【設計說明】充分考慮學段內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關聯,突出章節起始課教學的大范疇。
3.從知識完備性來看數的運算。
有理數的減法與除法是如何運算的?乘方對應產生什么運算?
【設計說明】借助減法與除法轉化成加法和乘法的思想方法,啟發學生思考乘方對應的運算,感受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內在價值。
1.生活數學緊相連,瞻前顧后想關聯。
(1)【生活問題】已知一塊正方形木板的邊長是2米,那么這塊正方形木板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基本結論】兩類問題都是已知底數和指數,根據乘方定義求出冪。用符號語言表述為“在a2=x中,已知a,利用乘方,可以求出x”。
現在把上述問題反過來,逆向思考新問題,你會編題求解嗎?
(2)【生活問題】已知一塊正方形木板的面積是4平方米,那么這塊正方形木板的邊長是多少米?
【數學問題】設圖1中的小方格的邊長為1,你能分別算出兩個長方形的對角線AB、A′B′的長嗎?
圖1
【設計說明】從熟悉的生活和數學中的乘方入手,起點低,坡度小。逆向編題并解題能為平方根概念的自然生成夯實基礎,同時,概念學習的同化和異化作用得以體現,彰顯思維的完備性。
2.特殊一般來歸納,合情合理下定義。
【共性歸納】這兩類問題相當于已知乘方的結果(冪)和指數(2),反過來求底數。用符號語言表述為“在x2=a中,已知a,如何求出x”。
【思考發現】上述問題應該是乘方運算的逆向問題。
【嘗試解決】
(1)當x2=4時,因為22=4,(-2)2=4,所以x=±2。因為x代表邊長,所以x=2。
(2)當x2=16時,因為42=16,(-4)2=16,所以x=±4。
(3)①當x2=169時,因為132=169,(-13)2=169,所以x=±13。因為x代表線段長,所以x=13。
②當x2=5時,因為( )2=5,(-)2=5,所以x=±( )。因為x代表線段長,所以x=( )。
【設計說明】利用題組和符號表示,方便辨析異同,利于學生區分數學與生活的同與不同,也為算術平方根的學習做好鋪墊。
【基本結論】使x2=a(a≥0)成立的數有兩個,它們互為相反數。
【文字表達】如果一個數的平方等于a(a≥0),那么這個數叫作a的平方根,也稱為二次方根。
【符號表達】如果x2=a(a≥0),那么x叫作a的平方根。
一個正數a的正的平方根,記作;一個正數a的負的平方根,記作。
正數a的兩個平方根記作,讀作“正、負根號a”。
3.以點帶面理解透,規范表達很重要。
【學生交流】下列各數有平方根嗎?如果有,請寫出來;如果沒有,請說明理由。
【學生歸納】一個正數有兩個平方根,它們互為相反數;0的平方根是0;負數沒有平方根。
【給出定義】求一個數的平方根的運算叫作開平方。
例1求下列各數的平方根。
【設計說明】在討論的過程中,不同層次的學生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教師要給予適當的幫助和鼓勵,同時板書示范(1)和(5)的解題過程,其余由學生板演,講練結合,強化書寫訓練,突出文字與符號的轉化意識。
例2求下列各式中的x。
(1)x2=169;(2)4x2=169;
【設計說明】循“實例感知→抽象概念→運用概念→辨析概念”的順序,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究主動性,從不同維度厘清平方根的概念和運用,為下一節課辨清算術平方根夯實基礎。
4.回顧過程勤反思,拓展延伸再探究。
(1)所學知識:開平方的定義;平方根的定義。
(2)思想方法:從特殊到一般的歸納;數學抽象。
(3)解決疑惑:數的發展完善;數的運算完備。
(4)產生問題:
①數學中平方根往往有2個,而生活中往往只取其中的正數。你能給出實例嗎?
②平方是乘方的特殊情形,開平方得平方根是開方的特殊情形。你能舉例嗎?
③我們發現下列計算,a+b-b=______;a÷b×b(b≠0)=______。
類似加減、乘除,乘方與開方也互逆。你還能提出什么運算?猜想怎么算。
【設計說明】區別于一般的“你有什么收獲”的自主總結,規定問題的反思小結能讓學生更具象地理解核心概念,促使學生在舉例中學會類比發問,形成概括化的學科方法。
初中數學概念教學既要靈活地把握好感性的課堂和學生,又要教會學生理性思考。本節課從學生熟悉的問題情境中挖掘生成的錯誤資源,產生現有運算儲備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的困惑,結合數學運算發展史,充分認識運算需要擴充,需要完備,對呼之欲出的概念產生迫切需求,充分考慮學段內知識的發生、發展與關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生感受到所學知識來源于生活,數學概念是反映數學對象本質的思維形式,是形成數學知識體系的基礎,是數學思想方法的重要載體。同時,教師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通過一個個“為什么”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得到理性生長。
知識發生發展的過程,就是展示數學概念形成和深化的過程,展示數學規律發現的過程,展示數學知識拓展和運用的過程。
教者通過比較、分析、歸納、類比等形式引出開方,從而建立新的概念,推動學生數學知識的生長,而復原知識產生的過程正是學生知識生長的基礎。遵循數學教材體系和學生認知結構的概念探究過程,水到渠成地生成開方和平方根的概念,學生收獲的不僅是知識,還有思維延伸的活動過程。學生會感悟到學習數學就是“玩概念”,理解概念不僅要記住概念的定義形式,還要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概念是人腦的高級產物”,哪里有數學思維活動,哪里就有數學概念的出現和運用。建立概念必須對已有的知識結構有充分的了解,再借助教師呈現的變式材料和佐證,明確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形成是經歷對具體實例的特征的歸納、類比、檢驗后明確的本質屬性。給出定義并用符號表示概念,經歷概念的抽象過程,能發展學生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符號意識、模型思想等,使他們逐步形成數學的學科觀念。
學生通過綜合訓練,不但能強化知識的理解,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能發散思維,達到概念內化的效果。當學生熟練掌握開平方及其性質后,再遷移運用到開立方等,這些就是自覺的行為。
通過“感知概念→生成概念→構建概念→深化概念”的教學模型,最終讓學生不僅學會概念,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如何學習一個新的知識,并且學會把新知識與舊知識進行聯系,從而豐富知識體系,提升自學的能力。這也正是課標提出的讓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發現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