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展覽作為攝影藝術的重要呈現和交流形式在攝影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一些重要的攝影展發揮出承前啟后的影響力,其意義不容忽視。2021年4月9日,由中國文聯、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攝影家協會共同舉辦的 “希望的田野—脫貧攻堅 共享小康全國攝影展”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盛大開幕。本期專題圍繞此次攝影展,對展覽內容、形式、幕后細節進行回顧,讓更多人去了解這次攝影展,進而了解脫貧攻堅戰的偉大意義。
20世紀重要的攝影家之一愛德華·斯泰肯(Edward Steichen)在20世紀50年代論及攝影展上的觀展者時提到,“看著照片,照片中的人們回看著他們,他們互相認識起來”。親臨現場的觀眾、拿起本期雜志的讀者與入展攝影師、策展人、工作人員、媒體記者、攝影評論家等各方人士共同構建起此次展覽的完整傳播,發揮對未來的影響。
熟知攝影史的人必然知道1955年的“人類一家”攝影展和1962年的“艱難歲月”攝影展。這些都由愛德華·斯泰肯策劃并在紐約的現代藝術博物館舉辦,在攝影史中占據重要地位,也因為對人類命運的關注而打動人心,影響深遠。同樣,“希望的田野”影展是中國攝影人關注人民、深入群眾的一份影像獻禮,也向世界展現出自身強烈的歷史責任意識。
每一個攝影展都能反映出背后策展人的價值理念、思路和指導思想,不僅體現著時代發展進程下的文化特點,也體現著對攝影功能和作用認知的不同。中國在走向強國的道路上,攝影展的數量、質量、藝術水準和思想性作為文化指標都會不斷提升。我們將看到更多被“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激勵的攝影人創作出時代佳作,共同發揮攝影的巨大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