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經典帶來2020年11月9日去世的馬格南圖片社元老、法國攝影師布魯諾·巴貝(BrunoBarbey)的作品。他周游了世界大部分地區,但是一次又一次回到他的出生地摩洛哥。出生于1983年的德國女攝影師妮娜·羅德(Nina R?der)將祖父母留下的物件作為道具,把自己和母親置于一種荒誕的情形下。意大利攝影師亞歷山德羅·欽奎(Alessandro Cinque)定期去探訪秘魯的礦區,并給這個長期項目帶來一份當前的報告。

近期網站文章介紹了評論家安迪·格倫伯格(Andy Grundberg)融藝術、歷史、回憶錄和評論為一體的新書《攝影如何成為當代藝術》(HowPhotography Became Contemporary Art)。該書由耶魯大學出版社出版,記錄了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攝影媒介轉型。他于1970年代初以作家身份在紐約嶄露頭角時,攝影仍處于當代藝術界的邊緣。1981年至1991年他成為《紐約時報》的攝影評論員,對在藝術界提升攝影地位扮演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每個人都可以在生活中發出善意,當今世界比以往更需要多一些。在殘酷的世界里擁有一顆柔軟的心不代表軟弱,而是勇氣的表現。這就是本期雜志圍繞的主題。于2020年6月成為馬格南圖片社提名成員的哈里克·阿拉(Khalik Allah)則瞄向紐約哈林區的街頭人物,進行戲劇性的視覺表達。伊林格·德米特(Iringó Demeter)關注我們的身體和皮膚,讓其看上去充滿異國情調,表達出難以置信的親密感。

從照片拍攝結束的那一刻起,過去的一部分就會進入持續的現在。接下來如何處理的問題被提出。照片的形式既是物質的遺產,也是意義的遺產。本期主題圍繞“遺產”,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負責人理查德·奧文登(Richard Ovenden)談及他們一直在進行的攝影收藏和原因。藝術史學者艾米麗·馬克·菲茨杰拉德(Emily Mark-Fitzgerald)探討在舊照片著色的趨勢下所忽略的東西。

本期專題圍繞情緒,以及攝影如何能在轉瞬即逝間拍攝到各種情感展開。核心文章涉及以情感作為承載觀看攝影史。同時本期回顧了加拿大女攝影師吉爾·格林伯格(Jill Greenberg)拍攝的以哭泣的孩子為主角的照片,預示著美國當前的政治形勢。本期不僅帶來從敘事角度、以充沛的感情講故事的攝影師們的作品,也帶來那些從表情角度、專注于通過臉部和表情傳達感情的攝影師們的作品。

丹尼爾·布洛赫維茨(Daniel Blochwitz)文章中談到德國攝影界的解釋性主權,在東西方之間的差異。本期包括對英國紀實攝影大師馬丁·帕爾(Martin Parr)的采訪,他提到“如果你出名,你就會被批評”。如何將攝影用于療愈,女攝影師希娜·尼邁耶(Sina Niemeyer)在一則專訪中說出她的回答。納坦·德維爾(Natan Dvir)的《謹慎樂觀》(Careful Optimism)帶來新冠疫情下以色列人的生活景觀。

“策展”的詞根含有照顧的意思,這也說明在策展人和被策展品之間存在某種親子關系。本期雜志就探索了不同的藝術策展方法。莎拉·梅斯特(Sarah Meister)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前攝影策展人通過策展獲得尊重和對藝術的好奇,倫敦的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高級策展人馬丁·巴恩斯(Martin Barnes)將自己視為“文化制作人”,高古軒畫廊的經理和策展人安特沃恩·薩金特(Antwaun Sargent)反對攝影中的制度精英主義。

一次日本之行把法國攝影師朱利安·富瑪德(Julien Fumard)帶到出羽三山的三座圣山傳統鄉村生活一邊。德國攝影師馬里奧·格斯(MarioGerth)則放棄了家鄉圖林根州的銀行家生活被南蘇丹的蒙達里族人所吸引。本期采訪到7 0 歲的維爾納·格策(Werner G?tze),1971年由他運營位于斯圖加特的林德曼書店(LindemannsBuchhandlung)。這家德國重要的攝影書店已經有169年歷史,已發展成為一家在線攝影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