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8月的一天,美國兩名職業捕鯊高手在加勒比海海域捕到了11條鯊魚。
其中的一條虎鯊與同伴們相比身形較長,當漁民解剖這條虎鯊時,意外地在它胃里發現了一副奇怪的骨架殘骸。
這副骨架既不完全是哪種魚類的骨骼排列,也不全然像某個不幸葬身魚腹的可憐人,而是上身的部分像成年人類的骨骼,從骨盆開始卻又變作大魚的骨骼。
專家們將這副奇特的骨骼數據輸入電腦,繪制出的,是美人魚的形狀。
無處不在的美人魚
如果從各式記載來看,美人魚幾乎無處不在。無論是遙遠的巴比倫、古老的中國,還是近代的歐洲,在各種不同的文化中,美人魚及其傳說跨越時間、地域,常占一席之地。
在2300多年前的古巴比倫,史學家巴羅索斯的《古代歷史》一書中,就開始有了關于美人魚的記載。中國宋代的《祖異記》更是對美人魚的形態作了詳盡的陳述:“紅裳雙袒,髻發紛亂,肋后微露紅鬣。命膚于水中,拜水感戀而沒,乃人魚也。”
這個極為生動的描述,到了17世紀英國倫敦出版的《赫特生航海日記》里,變成了更為確切、更似今日我們印象中美人魚的存在:“(美人魚)露出海面的背和胸像一個女人,身體則與一般人類差不多大,皮膚白皙,披著長長的黑發。當它潛入水下時,則使用和海豚相似的尾巴潛游,在這條尾巴上,還有像鯖魚一樣的許多斑點……”
如果說文字記載里包含著創作者某些不切實際的想象,那么即時、求真的新聞記錄里,關于美人魚的新聞也未曾缺席。
1962年,“活捉美人魚”事件登上了英國的《太陽報》、我國哈爾濱市的《新晚報》等全球多家報刊。這一年,一艘載有核導彈的蘇聯貨船在古巴外海意外沉沒。核導彈事關重大,蘇聯列寧科學院的維諾葛雷德博士和同伴們乘坐探測艦到古巴外海尋找沉船,試圖尋回核導彈。
當科學家們用水下攝影機觀察海底時,忽然看到了一個奇特的生物:它遠遠看起來像一條魚,近看又更像個在水中游泳的人類小孩。它的頭部有類似魚的鰓,全身長滿魚鱗,但望向攝影機的眼睛,又像極了一個好奇的小朋友。
據維諾葛雷德博士所言,他們設法捕捉到了這條長約0.6米的小人魚,甚至,還與它進行了“人與人”之間的對話—是的,這條小人魚還會說人類的語言,它說自己來自亞特蘭蒂斯市,這座城市所在的大陸曾橫跨非洲與南美洲,后來沉入海底,而它們在海底生存下來,平均壽命達300歲……
這則新聞的結尾表示,這條小人魚被送往一處秘密研究機構,供科學家進行研究。只是,后續的研究成果也隨著這條轟動一時、只聞傳言不見真身的美人魚一起銷聲匿跡了。
無鰓、無鱗片的美人魚在英國海洋生物學家的眼里,被視作“類人猿的另一個變種”。
美人魚長什么樣?
如果維諾葛雷德博士所言不虛,美人魚應該是人頭魚身、全身長滿鱗片的模樣,同時,為了適應深海的生活,它們會長出鰓來呼吸。
同樣,在古羅馬百科全書式作家蓋烏斯·普林尼·塞孔都斯的《自然史》一書中,“人魚”這一生物的樣子也是“真實的,身體粗糙,遍身有鱗,甚至,像女人的那些部位也有鱗片”。
長著鰓的人臉、遍身布滿魚鱗……這個模樣似乎無法稱得上“美”,也與文本、印象中的美人魚大相徑庭。
另一派科學家對美人魚模樣的描述,則更接近于我們的想象。以挪威華西尼亞大學的人類學家萊爾·華格納博士為代表的科學家認為,綜合文獻記載與現代目擊者的描述,美人魚的頭和上身應該與人高度吻合—或許并沒有長鰓,而下半身則是一條海豚那樣的尾巴—應該是光滑的、不會長滿鱗片。
更多與萊爾·華格納博士持相同意見的研究者認為:“美人魚與人類最相似的部分是它們擁有頭發,通體肌膚嫩滑,雌性人魚擁有和人類女性一樣的乳房,可以抱著小人魚喂奶。”
無鰓、無鱗片的美人魚在英國海洋生物學家的眼里,被視作“類人猿的另一個變種”。它們之所以能夠用類人的面貌生活在深海,是因為“人類的嬰兒出生之前也生活在羊水中,一出生就可以在水中游”。
由此看來,拋開鰓與鱗片的細節爭論,“類人”屬于人類未曾了解的“海底人”,是這些科學家對“什么是美人魚”的解答。
在更務實的中國生物學家看來,傳說中的美人魚可能沒有這樣神秘。
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南海的漁民多次在捕魚作業中模糊地見到美人魚,坊間也一度流傳著“人面魚身”的故事。1975年,我國科研單位在漁民的幫助下捕捉到了“人魚”—它其實是儒艮,俗稱海牛,是一種比較罕見的海洋哺乳動物。
大部分普通漁民看到的“美人魚”,極可能是如儒艮、白鯨一類的海洋哺乳動物。
和其他生活在海洋中的動物不同,儒艮仍然用肺部呼吸,每隔十幾分鐘就要浮出水面換氣,這給了漁民目擊到它們的機會;同時,儒艮的背上長有一些長毛,在能見度較低的海面,很有可能會被漁民錯看為人類的頭發。
作為哺乳動物,儒艮需胎生、要哺乳。哺乳時,儒艮媽媽需要用前肢抱住小儒艮,頭和胸部則會露出水面,避免吸吮乳汁的幼子嗆水—這樣的一幕,與那些言之鑿鑿的“美人魚哺乳”畫面幾近無異。
美人魚,是不是就是儒艮?
時時換氣的儒艮,本質上是不折不扣的“魚”,和“人”相差巨大,更與各種姿態、皮膚的“美”無關;1962年的“活捉小人魚”,又是長著鰓與鱗的怪物,與美人魚的遐想相左。
18世紀中葉,英國倫敦曾舉辦了一次轟動一時的美人魚標本展覽,并在此后形成了一種風尚,在美國紐約等大城市紛紛展出。但經過驗證,那些與人們的想象極度吻合、上身為人、下身為魚尾的美人魚標本,實則是猴子與魚標本的人為拼接。
雖然想象美妙瑰麗,但遺憾的是,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美人魚確實不大可能存在。傳說里那些“美”的部分—比如飄逸的長發、曲線的身材、伸展的上肢、細嫩的皮膚,對于生活在海洋中的生物來說,都是幾近災難的存在。
長發無用,只能增加游進的阻力;曼妙的身材、豐滿的乳房阻礙快速移動,更無法儲存足夠厚的脂肪應對海底世界的低溫;在陸地上可拿取、戰斗的上肢—手臂、手指,在海洋中完全失去作用,這雙手既不能加速游動,更無法在重力下操控工具,遠遠不如一對魚鰭實用;至于人類一般細嫩的皮膚,很容易在深海皮開肉綻不說,完全沒有保護色的“白皙”,仿佛是一面自毀的旗幟,告訴深海之中兇猛的鯊魚、鯨魚:這里有食物……
更關鍵的問題是,美人魚如何呼吸?如果用鰓來呼吸,美人魚的臉龐顯然就不夠“美”了,且以鰓呼吸,氧氣密度不足,難以供養可以清晰闡述人類語言的發達大腦;如果以肺呼吸,就要有足夠大的肺來支撐一段時間的閉氣,那么美人魚的身體至少要像儒艮,才能裝下比陸地上的人類大得多的肺。
這些形象與科學的相悖,證明即便真的有某種類人猿因為地殼變動,迫于生存退歸大海,在“趨同進化”的法則之下,也會在漫長的適應與進化中成為魚的樣子,才能在錯綜復雜的深海環境中生存下去。
既然如此,為何世界各地頻現“目擊者”聲稱親眼見到美人魚?
除去某些刻意為之的獵奇炒作,大部分普通漁民看到的“美人魚”,極可能是如儒艮、白鯨一類的海洋哺乳動物,在應激反應之下,視覺反饋會造成錯覺,“目擊美人魚”便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