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波
[摘? ? 要] 孔子學院經過十余年的發展,規模初見成效,現已取得顯著成就。但在規模趨大的同時,也面臨著信任、結構、管理、質量等方面的挑戰與困境,辦學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面對國際中文教育轉型的新形勢,孔子學院應實現規模發展向內涵發展的轉變,從附屬狀態向融入外方事業主體的轉變,從體驗式文化語言教育向專業學科化教育發展的轉變,以解決辦學思路、辦學地位、辦學內容等問題;同時,孔子學院辦學要創新發展,積極推進人才培養目標與學生職業發展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與行業需求結合,中方師資合理派出與外方師資本土培養結合,從而為中外文化交流及友好往來搭建起更好的平臺。
[關鍵詞] 孔子學院:漢語國際教育;漢學熱;國際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 G125;H19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8129(2021)06-0083-07
引言
隨著全球化及信息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語言的地位和價值空前提高和顯現??鬃訉W院作為中國對外文化交流與傳播的重要平臺,正處于內涵發展、深度融合、品牌提升的關鍵時期,其對推動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作用日益增強??鬃訉W院在助推中國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的同時,一些具有代表性和持續性的問題還未能有效解決??鬃訉W院要實現可持續創新發展,必須找準問題,聚焦關鍵矛盾,才能思考發展策略,明確發展定位,完善合作機制,根據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合理投入資源,循序漸進實現發展目標[1]??鬃訉W院如何應對國際中文教育新形勢下的發展與變革?如何創新辦學模式與管理機制,實現內涵式發展?這些都是值得學界同仁共同探討的問題。
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發展的背景下,孔子學院的未來發展對我國軟實力提升具有重大意義和潛在價值。作為深化學術交流的國際平臺、傳播中國文化和推介當代中國的海外陣地,孔子學院的建設和發展應當是高校提升國際化程度的依托和契機。我們應該充分正視孔子學院發展的現有問題,共同探討發展思路,共謀國際化發展的大格局。
一、孔子學院發展當下面臨的挑戰與困境
(一)孔子學院的發展歷程
2004年開始,中國在借鑒英、法、德、西等國推廣本民族語言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在海外設立以教授漢語和傳播中國文化為宗旨的非營利性教育機構——孔子學院。截至目前,全球已有162國家(地區)設立了541所孔子學院和1170個孔子課堂[2]。
孔子學院建設經歷了初創期(2004-2007)、發展期(2008-2014)、轉型期(2015-如今)。初創期通過廣泛建立孔子學院,以漢語教學、文化推廣為中心,旨在推動中文走向世界,樹立中國國家形象,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鬃訉W院建設的發展期初步實現了全球布局,各項管理制度逐步完善,運營機制日益成熟,辦學規模持續增長。在基本完成前期規?;ㄔO的基礎上,孔子學院建設迎來了轉型期,由重視數量增長轉為關注內涵質量提升,這一時期孔子學院建設更加注重特色辦學、品牌創新,逐步實現本土化、融入型發展。
縱觀孔子學院17年的發展,從無到有、從有變強,孔子學院建設取得了規?;б妫淹瓿苫A布局,有效提升了中國的國家形象??鬃訉W院作為漢語國際傳播的重要平臺,已進入體系調整轉型階段,步入了轉型發展的新時期。
(二)國際中文教育轉型背景下孔子學院面臨的發展困境
2019年,全球孔子學院大會更名為“國際中文教育大會”,其主題為“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創新與發展”,從“對外漢語教學”到“漢語國際教育”,再到“國際中文教育”,內涵與外延更為寬廣,名稱的更迭既是漢語國際推廣事業在新形勢下的理念革新,更是孔子學院辦學內容亟待豐富、完善的展現。
孔子學院歷經多年快速擴張之后,規模趨大的同時也面臨著一些挑戰與困境。有學者從宏觀治理角度分析了新時代環境下,孔子學院面臨的信任、結構、管理、質量四大困境[3]。信任困境主要指孔子學院的機構屬性被過度解讀,帶有政治性色彩偏見,導致其存在的合法性受到質疑,面臨認同危機。結構困境主要指孔子學院的區域分布結構不合理,即孔子學院多分布在經濟社會水平發展較高的國家和地區,以非洲和歐洲為例,非洲46國有孔子學院61所,歐洲43國(地區)有孔子學院187所[4],從平均值來看,歐洲遠高于非洲,這種分布的不均衡,會導致資源分布不均衡。此外,結構困境還反映在供需結構不對稱上,其根本核心就是孔子學院能提供給當地民眾的教學內容、文化呈現與本土實際所需存在差異,供需偏離。管理困境是指孔子學院的管理機制不夠規范、評估反饋機制不夠健全,導致孔子學院辦學效果整體不高;質量困境指孔子學院師資力量不足、教學效果不明顯,缺乏有影響力的品牌活動,學生的參與性和獲得感較低。
其他學者,如詹春燕(2019)、毛向櫻(2019)、高迎澤(2019)、李俠等(2019)、張毅博(2018)均從不同角度分析了孔子學院面臨的困境。除上文提到的困境外,孔子學院發展面臨的瓶頸還表現在:沒有真正實現本土化,孔子學院真正作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融入當地文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辦學內容較為單一,以體驗式語言文化教育模式為主,缺乏專業學科依托,沒有形成學科化體系;未能與當地國民教育體系真正接軌,部分外方合作院校還將孔子學院僅僅作為“項目”看待,漢語教學和課程得不到“官方”認可等等。
總體而言,孔子學院辦學質量與效果還有待進一步提高,辦學的規范性和科學性還存在不足,這是未來體制轉型和整改的重要方向。
二、孔子學院辦學思路、辦學主體與辦學內容的轉變
(一)辦學思路從外延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轉變
新的發展時期,孔子學院建設需要更加注重辦學格局、管理結構,由初期的外延式規模發展轉向內涵式質量建設[5]。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孔子學院需要加強統籌謀劃,加大改革創新,不斷推動自身建設的內涵發展,轉型升級。內涵式的轉型升級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是提高辦學質量,實現內涵發展?!百|量”是辦學的根本,要進一步深化教材、教師、教法改革創新,拓展辦學功能。辦學質量提升的核心是“教師”,要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的力度,加快師資隊伍的專職化和本土化的進程;還要加大語言能力、課程、教師考試等系列標準建設和完善的力度,加大學術研究的力度,開展孔子學院建設和國際中文教育相關領域的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
二是加強多方合作,實現協同發展。加強區域孔子學院的合作,支持國別間、區域間、類型之間孔子學院建設合作機制,促進經驗交流,實現資源共享。加強孔子學院與海外本土文化中心等機構的交流,為文化旅游、校際合作、學術交流牽線搭橋,實現良性文化互動發展;加強孔子學院與當地政府和企業的合作,實現產業化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支持和鼓勵社會各界參與孔子學院建設,讓孔子學院的發展基金更加多元化、多渠道,實現合作共贏[6]。
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實現創新發展。包括推進孔子學院質量評估指標體系的建設、推進辦學模式的創新、實施“漢語+”戰略以及推進管理體制綜合改革。
規模式發展向內涵式發展的轉變,需要我們在理念上深刻認識,做好頂層設計,才能在辦學思路上厘清方向。
(二)辦學主體從附屬機構向融入外方事業主體轉變
不可否認的是,孔子學院在大部分國家取得成功,得到國際友人好評如潮的同時,也存在一些雜音和偏見。在一些合作院校中,孔子學院大都附屬于某一院系,管理機制、中外合作都有一定限制。與歌德學院、法語聯盟、英國文化委員會等國外主要語言文化推廣機構相比,孔子學院受所在國當地民眾、官方的認可度還有待提升。孔子學院的辦學要實現從附屬狀態向融入外方事業主體轉變,要提升孔子學院辦學地位,如何提升?
一是提高外方對孔子學院的認知??鬃訉W院是非營利性教育機構,不同合作方的辦學動機不盡相同,部分合作方在資金投入方面過分依賴中國,使得孔子學院辦學力度降低,有的孔子學院合作方盈利性目的較強,并利用孔子學院海外辦學的特殊性作為其商業發展的機遇。中外方在合作過程中,還由于文化、國情等不同對孔子學院的定位存在認識偏差,進而影響彼此溝通。
二是要積極促成將漢語課程納入合作院校的學分課程體系,進而逐漸進入所在國的國民教育體系,接受所在國教育評估體系的監督,才能引起雙方的足夠重視,才能得到正規化規劃和管理,才能得到持久的培育和可持續的發展。孔子學院的課程進入國民教育體系,意味著將孔子學院的教學放在了所在國教育主渠道之內,漢語教學通過當地教育主管部門的審定和監督,對保證中外合作教育機構的良好教育質量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質量的保證將使受教育者最終受益。
(三)辦學內容從體驗式文化語言教育向專業學科化教育轉變
孔子學院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努力與所在國家合作院校配合、適應所在地的教學需求、配合合作院校、所在社區的漢語言類教學需要。雖然也有部分孔子學院經過努力,將漢語課程納入了孔院合作大學學分體系,也有輻射到周邊地區的中小學、幼兒園的孔院課程,或獨立成立的孔子課堂課程。然而要使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就要積極轉變辦學思路與模式,孔子學院辦學要從體驗式文化語言教育向專業學科化教育發展的轉變,要將孔子學院的教學活動納入所在國正規教育體制。有漢語專業或學科的依托,各類人才培養才會具有生命力。而培養符合當地需求的本土化漢語人才,建立可持續發展的本土人才隊伍,特別是專門用途職業漢語人才,是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選擇。
上文的幾個轉變啟示我們,要從理念上厘清辦學思路,提高外方對于孔子學院的認可度,使得孔子學院的地位得到相應承認與體現?;诖?,才能繼續圍繞孔子學院自身辦學內容上深入建設,具體操作??鬃訉W院的辦學內容以語言教學、文化推廣為核心,在初創階段主要通過體驗式的文化、語言教育模式,使得當地民眾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經過十多年的發展,這種體驗式文化語言教育的辦學模式應該向專業學科化教育發展的辦學模式轉變,這一轉變應該做到:
一是以滿足當地學習者的根本需求為基本出發點,圍繞專業學科設置人才培養目標。需求隨著時代的變遷和漢語人才實際狀況的改變呈動態變化。因此,準確地把握需求的動態變化情況,指導專業培養目標的制定十分必要。比如隨著中非貿易的發展和各方面合作的不斷深入,特別是“中非合作論壇”的推動 , 帶來中非全方位的交往與合作。在非洲,越來越多的領域需要漢語,學習漢語的人群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從最初的服務行業迅速擴展到交通、工程、貿易等行業,從簡單的服務功能會話發展到比較全面的交流。隨著漢語人才需求量的增加和層次的提高,對于孔子學院漢語人才的培養就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漢語職業化人才。
二是以切合當地特點和所在地漢語人才實際需求,設計符合人才培養目標的課程系列。課程應該針對性強、應用性強 , 適合于漢語亟需人才和有鮮明特色。這一點對提高孔子學院的人才培養起到關鍵作用。課程設計只有具備了“本土性”,才能真正培養出高水平的漢語人才,才能真正地幫助所在國家提高漢語教學的質量。同時,要注意的是,這一課程系列應緊緊圍繞培養目標、專業學科發展而設計,要具有科學性、規范性,逐漸走出培訓課程、語言強化課程的固有模式。
三是專業建設要與當地國民教育體系接軌,為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漢語專業只有進入了當地教育的學科體系, 走上正規的專業學科教育平臺,才能使合作學校進一步重視孔子學院,特別是引起他們在教學資源建設和穩定師資隊伍建設上的持續關注。專業建設帶來承辦學校雙方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更加深入的合作,學科領域的管理和教學設計帶動廣泛的校際交流與合作,有利于促進兩校之間的全面聯合。
漢語國際教育不是單純的語言教學,也不僅僅是一種文化傳播,其根本目的是“中外社會互動”,漢語國際教育不應該只被看作“在國際上開展”的“漢語教育”——核心是向國外傳播“漢語”以及附著于其中的中國文化,更應該看作是“運用漢語進行”的“國際教育”[7]。
三、未來孔子學院的轉型發展思路
上文提出的“三個轉變”是孔子學院辦學面臨新的發展時期在辦學思路、辦學地位、辦學內容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如何提檔升級、內涵發展,使孔子學院辦學創新發展,筆者認為應該推進三個方面的結合:
(一)在人才培養目標方面與學生職業發展結合
孔子學院的辦學根本是培養人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問題應該擺在首位。隨著“一帶一路”命運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利益共同體建設等理念的不斷深入人心,建設高質量的本土漢語師資和“懂漢語、會技術、通文化”的職業技術大軍,通過多方合作共同承擔服務“一帶一路”人才新需求的思路應該達成廣泛共識。也就是說培養的人才應該與學生個人的未來職業發展相結合,切實提高孔子學院的辦學實效,增強吸引力[8]。特別是非洲、亞洲部分孔子學院的辦學,應鼓勵以“漢語+職業技能”復合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辦學模式,培養既懂漢語,又懂技術的職業人才。如盧旺達大學孔子學院根據盧旺達國情和孔子學院發展的特點,制定了“特色化、職業化、全面化”的辦學目標,探索把漢語培訓與職業培訓相結合的辦學模式。與援非竹編組、各中資企業合作,培養了大批懂得竹編技術、紡織技術的職業化人才,解決了眾多當地民眾的就業問題,對當地的就業和經濟發展貢獻巨大[9]。漢語職業培訓雖然受到歡迎,但是沒有一支既懂漢語、又懂技術的職業師資終究不是長久之計,因而孔子學院也應與當地院校合作,努力開設相關專業的職業漢語專業,培養體系化后備人才。
合作院??烧闲值苈殬I技術院校資源, 優化外派教師專業結構,突出“職業化”特色,助力當地的漢語職業師資人才培養,讓孔子學院專業學科化發展落到實處?!罢Z言文化+職業技術教育”特色化辦學模式是孔子學院提高辦學層次和水平的有效模式。
(二)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與行業需求結合
孔子學院培養的人才應該服務于當地企業,為支柱產業、特需行業培養專門漢語人才。比如旅游業是很多國家支撐經濟的重要行業之一,也是很多國家的支柱產業。中國作為世界上第二大旅游輸出國,各國紛紛將中國視為其旅游經濟增長的目標國和核心市場。旅游漢語、酒店漢語、航空漢語等與旅游業相關的特色課程成為各孔子學院熱門課程。部分孔子學院已經為當地機場、酒店、銀行、旅行社等機構定制職業漢語培訓課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懂漢語的技術人才。如斯里蘭卡凱拉尼亞大學孔子學院與當地旅游職業院校合作,為旅游飯店行業輸送了很多懂漢語的人才。其他,如泰國孔敬孔院設立了高鐵漢語培訓班,為泰國社會培養了100余名鐵路技術人才[10];埃塞俄比亞職業教育孔子學院先后開設了機電一體化、車身材料與技術和重型汽車技術等多樣化的職業培訓,為當地的工程建設、機械制造行業助力。此外,烏克蘭基輔國立語言大學孔子學院為空乘人員培訓漢語,肯尼亞埃格頓大學孔子學院為當地的農業領域培養了大批會說漢語、懂農業技術的人才,等等。
可見,孔子學院“漢語+行業需求”的培養模式靈活多樣,可以一院一策。但需要不斷創新,也需要融入當地,對接市場需求,服務社會發展,使孔子學院的學員們成為漢語水平過硬,又精通相關職業技能的復合型人才。孔子學院還需與當地的中外企業開展合作。為中外企業提供員工培訓和交流平臺,有助于中外企業提升知名度和影響力,各方聯手打造一個國際實用漢語人才全產業鏈共享平臺,從快速用中文順暢溝通入手,打通實用漢語人才孵化鏈條,為當地快速培養一批“懂漢語、有專長、會創新、能創業”的優秀職業人才,為當地社會、行業提供漢語職業人才支撐。反過來,各行業企業也為孔子學院提供多種類支持,比如資金、資源等,實現合作共贏。
(三)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要堅持合理派出與本土培養結合
海外對漢語人才的需求連年猛增,而僅依靠孔子學院的漢語師資是遠遠解決不了供需矛盾的。本土漢語師資隊伍遠遠不夠,如何讓海外的漢語教育事業長久健康發展?我們認為,孔子學院作為漢語言文化推廣機構,應特別注重漢語師資的“輸血”與“造血”功能相結合,這樣才能真正使孔子學院實現可持續發展。
“輸血”指中國派出的漢語教師和漢語教學志愿者,他們有力地支援了各國的漢語教學發展,但從長遠來看,這些“輸血”舉措除了要保障一定數量外,還要特別注重派出教師的專業結構,具有專項技能的職業技術型教師也應占有一定比例。各地孔子學院作為一個區域內漢語師資派遣的綜合調度平臺,輻射學院所在城市及周邊地區,改變原有的一個公派教師定點在一個學校的做法,讓師資流動起來,讓每一位教師根據自己專業所長在區域內多個學校任教,提高師資投入的合理性和效率。所謂 “造血”就是培養本土漢語教師。本土教師更了解學生的情況和需要,在語言、文化上也沒有隔閡,更有助于造就符合當地社會需求的漢語人才,各國漢語教學的發展主體只能依靠本土漢語師資??鬃訉W院可以按照 “學歷培養”與 “在職培訓”兩種途徑對區域內漢語師資隊伍建設進行規劃與考量?!皩W歷培養”一是推動所在大學開設漢語相關專業,將此作為孔子學院教學進入 “母體”大學學分體系后的目標加以努力; 二是加強與區域內有開設漢語專業高校的合作,積極聯絡國內合作院校與之開展“2+2”或“3+1”聯合辦學; 三是充分利用孔子學院獎學金項目,推薦有潛力、愿意從事漢語教學的優秀學生到國內攻讀學位,培養高層次的漢語師資人才?!霸诼毰嘤枴敝饕怯煽鬃訉W院在當地開展,要善于和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或組織合作舉辦培訓。
四、結語
孔子學院作為國家軟實力提升以及中國對外形象傳播的重要平臺,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從創辦第一所孔院以來的17年里,孔子學院迅速發展,規??涨?,但是作為國際社會語言文化傳播機構的新秀,其與傳統語言文化傳播機構還甚有差距??鬃訉W院要積極探索“三個轉變”,切實推進“三個結合”,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孔子學院辦學需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充分發揮其語言文化橋梁的作用,才能可持續創新發展,為中外文化交流及友好往來搭建起更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 孫宜學.打造中外共建共享機制,推動孔子學院可持續發展[J].國際傳播,2018,(6).
[2]? 8個國家首次設立孔子學院 全球孔院數目達550所[EB/OL].中國僑網,2019-12-11.https://baijiahao.baidu.co
m/s?id=1652580064427730759&wfr=spider&for=pc.
[3]? 范敏,李國青. 新時代背景下孔子學院面臨的困境與轉型路徑[J].改革與開放, 2019,(17).
[4]? 孔子學院(課堂)分布[EB/OL].孔子學院總部官網,2020-
02-10.http://www.hanban.org/confuciousinstitutes/node_109
61.htm.
[5]? 李寶貴.新時代孔子學院轉型發展路徑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5).
[6]? 許紅娥,熊輝.探索孔子學院“合作共贏”之路,助力“一帶一路”經濟建設——以奧斯特大學孔子學院為例[J].湖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2).
[7]? 張虹倩,胡范鑄.全球治理視域下的漢語國際教育及孔子學院建設:問題、因由與對策[J].社會科學,2017,(10).
[8]? 孔子學院發展規劃(2012—2020年)[EB/OL].教育部官網,2013-02-28.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
s5987/201302/t20130228_148061.html.
[9]? 盧旺達孔子學院漢語教學“職業化”實踐獲盧方贊賞[EB/OL].新華網,2016-06-29.http://www.xinhuanet.com/wo
rld/2016-06/29/c_129099445.htm.
[10]? 泰國孔敬大學孔子學院舉辦“中泰高鐵漢語培訓班”[EB/OL].人民網,2019-03-14.http://world.people.com.cn
/n1/2019/0314/c1002-30976242.html.
[責任編輯:李利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