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市吳中區委組織部
蘇州市吳中區深入實施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組織振興帶動各項事業振興,促進全區高質量發展。
四月好時節,踏青正當時。來到蘇州市吳中區,花香與茶香撲面而來。這里坐擁太湖五分之三的水域面積,是蘇州的“水缸子”“米袋子”“菜籃子”。近年來,吳中區大力推進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示范區建設,將黨的政治優勢和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以組織振興帶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一幅美麗和諧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徐徐展開。
“人居環境整治工作細小瑣碎,絕非易事,幸運的是,我們有一支‘拉得出、打得響’的隊伍。”臨湖鎮牛橋村黨委書記黃永志說。
這支隊伍是牛橋村黨員志愿者團隊。去年,該村黨委將22 個自然村劃為11 個責任包干區,由網格黨支部書記帶領黨員骨干組成“黨員突擊隊”和“老黃牛黨員志愿隊”,分片認領整治任務。在黨員的努力下,村內的廢池塘成了小游園,黑臭河變身景觀帶,牛橋村成功獲評“全國文明村”。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牛鼻子”。近年來,吳中區以鎮(街道)黨(工)委、村(社區)黨組織、自然村(“兩新”組織)黨組織為核心,打造基層治理“先鋒樞紐”體系。按照地域分布,以行政村下轄自然村為單位建立黨支部,根據自然村劃分網格,織密“村級黨組織—網格黨支部—黨小組—黨員中心戶”四級聯動的組織體系。圍繞太湖圍網拆除、疫情防控、人居環境整治、太湖禁捕退捕等急難險重任務,成立187個行動支部。
同時,建立黨組織引領各類基層組織的“1+N”工作機制,發揮黨組織協調、指導、服務等優勢,引導各類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協會組織做大做強,釋放產業效應。截至目前,累計成立民宿行業協會、核雕行業協會、青年手藝人協會等行業協會黨組織和專業合作社聯合黨組織35個,有力助推了農文旅融合發展。
香山街道舟山村是有名的核雕村,2015年,該村依托核雕行業建立行業黨支部,一方面,瞄準省、市、區三級高技能人才培養,組織帶領從業人員走出去,培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等各類人才50多人,獲“山花獎”等各類獎項600 余項。另一方面,組織村內的核雕工坊利用各類電商平臺開展銷售,每年電商銷售額超2.6億元,實現核雕產業年產值3.5億元。
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大專學歷以上占比92.9%,“兩委”成員大專學歷以上占比91.6%……這是吳中區2021年村(社區)“兩委”換屆交出的成績單。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2018 年,我們建立了全省首個鄉村振興綜合實踐教育培訓基地——蘇州鄉村振興學堂,著力建設農村帶頭人和鄉土人才兩支隊伍。”吳中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實施“后備人才精培”“能力素質倍增”“管理考核提優”“激勵保障加速”四大計劃,構建起以村(社區)黨組織書記為主的村干部選拔任用、日常監督、考核管理、激勵保障“全周期”閉環體系。同時,堅持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后備隊伍“區鎮兩級同向培養模式”,連續兩年舉辦鄉村振興后備人才學習成長營,通過理論學習、實踐鍛煉提升后備人才產業思維、管理能力。目前已有19名后備人才走上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崗位,37名村(社區)黨組織書記選拔進鎮(街道)領導班子隊伍。
吳中區堅持“黨建+人才”思維,把農業專業人才、能工巧匠人才、文化傳承人才等鄉土人才培養為黨員,把黨員培養為鄉土人才,切實發揮黨員人才在帶領技藝傳承、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中的作用。
鐘錦德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木雕藝術家。入黨后,他積極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將技藝傳授給年輕一代。如今,鐘錦德的徒弟中有4人獲評高級工藝美術師,7人獲評江蘇省傳統技藝技能大師等省級稱號。
太湖邊光福鎮東崦湖畔,八幢嶄新大氣的商業綜合體建筑錯落有致,歷時3年,占地2.3萬方,耗資1.2億元,東崦湖商貿綜合體項目正式啟幕,頗具人氣。該項目由光福鎮村聯合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造。這是一家由光福鎮城投集團聯合8個村(社區)合作成立的投資開發公司,其中,村(社區)占股接近四分之三。公司成立以來,累計帶動村(社區)增收174萬余元。
在吳中,這種村村“抱團發展”的鎮級集團共有14個,目前,累計建成優質載體187萬平方米,年度合同租金達2.52億元。黨組織聯建帶動項目聯辦,為富民強村注入了新動能。
環太湖地區生態環境優美,是生態保護壓力較大和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比較集中的區域。在這里,吳中區連續實施了5 輪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幫扶,探索1個區領導掛、若干個企事業單位幫、1個集體經濟強村帶的“1+N+1”有效路徑,助力環太湖地區集體經濟發展。
金庭鎮位于太湖西山島,島上的供電系統常常出現問題。國網蘇州供電公司黨委利用行業優勢和支撐,定向幫扶金庭鎮及各村(社區)黨組織,實行“亮村計劃”,為各村援建路燈400余盞;推廣“岸電上船”等節能減排項目,各類電力基礎建設累計投入超6000萬元,為當地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電力支撐。
強弱“聯姻”、強強聯手,讓吳中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路越走越寬。截至2020 年,全區集體經濟薄弱村穩定收入全部超過300萬元,村均集體穩定性收入達1402萬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