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雷蕾 實習生 唐潔 圖/受訪者供圖

劉軍
每天早上提前一個小時到辦公室開始工作,是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下稱“湘雅二醫院”)放射科黨支部書記、主任劉軍教授的習慣。
這一個小時里,他會巡查所有檢查室,看看有無疏漏;會梳理一天的行程,理順當天的工作要點;會想想尚未解決的難題,有沒有另辟蹊徑的好辦法……
或許,用“提前一小時”來概括劉軍對時間的把握仍然不夠全面。2020 年,當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之時,劉軍帶領的湘雅二醫院放射科團隊以分秒必爭之勢,與病毒展開了一場無聲的較量。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困難超乎想象。沒有隔離檢查區,用最快速度建!沒有疫情篩查專用CT 機,用最快速度買!遇到疑似病例,用最快速度給出診斷結果!
在拯救生命的賽道上,劉軍的對手,除了病毒,還有時間。已經習慣走在時間前面的劉軍,這次需要以更快的速度跑贏這個從不踟躕的對手。白衣為甲,信念如山,疫情大考面前,劉軍用清晰的思路、有條不紊的指揮、沖鋒在前的姿態帶領著排毒“偵察兵”們,筑起了一座堅不可摧的疫情篩查診斷堡壘。
2020 年1 月23 日,湖南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此時,是劉軍履新湘雅二醫院放射科主任的第五天。
“新官”上任的劉軍沒有任何適應時間,立刻投入戰斗。
胸部影像學檢查在新冠肺炎診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當時醫院只有一臺移動DR(數字X 線攝影)設備,而那是為不方便移動的危重病人準備的。為避免交叉感染,劉軍第一時間向院領導申請再購買一臺抗疫專用移動DR設備。
“從招標、采購到投入使用只用了3天!”劉軍感慨道。
還有更快的。按照疫情防控要求和部署,醫院需要建立放射隔離區。大年初二晚7 點接到任務的劉軍便開始四處聯系裝修隊。但那時,要找到一家既有建材又有工人還愿意冒著風險上門的隊伍談何容易!
“當時工資已經給到1200 元一天了,仍然沒人肯干!”但再難也要找,劉軍和醫院招標辦、后勤辦等部門打了無數個電話,終于在晚上9 點聯系到了一家愿意上門的隊伍。“他們干了一個通宵,第二天一早,新的放射隔離區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而這時,劉軍也敏銳地感覺到,光靠DR 檢查遠遠不夠,“精度不夠,輕癥患者極易漏診”,在放射隔離區內增加專用CT 機勢在必行。
劉軍稱CT 機的采購、房屋裝修、防護以及安裝調試過程創造了湘雅二醫院的“雷神山”速度。“總共只花了一周,如果在平時,光采購也許就要1 個月。”
就這樣,湘雅二醫院放射科基礎設施“堡壘”迅速搭建完畢,發熱門診的DR 檢查和CT 檢查可全部在放射科隔離區內完成,這樣既保護了醫務人員,同時也縮短了檢查時間,為臨床的快速診斷搶出了寶貴時間。
“那時技師們每天要為大量病人擺位、投照、掃描,他們既要讓自己避免感染,又要忍耐厚實的防護裝備給他們帶來的種種不便。累了就在行軍床上休息一下,餓了就湊合著蹲在地上扒兩口盒飯。”回憶起那段日子,湘雅二醫院放射科技師長、副主任技師司徒衛軍既感動于大家的無畏堅守,更自豪于戰友們的“火眼金睛”,“碰到疑似病例,劉軍主任帶著我們開展業務學習,全科組織討論,誓不讓病毒從我們眼中逃走。”
一次,一位患者經過三次核酸檢測皆為陰性,CT 影像顯示新冠肺炎癥狀也不明顯,但劉軍團隊針對患者的影像學征象仍高度懷疑該病人為疑似病例,于是,在對該患者進行血清抗體檢查后,確診其感染了新冠肺炎。那時已是2020 年3 月,新冠肺炎疫情已趨向好轉,“只要疫情沒結束,我們就不能松,不能放過任何一個可疑病例。”劉軍堅定地說。
帶著這樣的決心和信念,湘雅二醫院放射科先后總結出新冠肺炎的三種報告模式,給臨床醫生提供了精確的診斷方向,而科室也交出了一份“0 漏診、0 誤診,醫務人員0 感染”的優異答卷。
2020 年1 月27 日,大年初三。湘雅二醫院放射科醫師趙偉博士從老家趕回長沙,幾乎是放下行李,就與劉軍一起投入了科研工作。
“自疫情開始我就有了從影像學角度總結該疾病規律的想法。”劉軍深知,要戰勝病魔,必須向科學要答案。
說干就干!依托湖南省放射診斷質量控制中心資源,劉軍團隊在10 天內收集了湖南省各地共167 例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的完整資料,他們邊總結數據邊分析,只用了3 天就完成了《RT-PCR 檢測陰性的患者具備典型的COVID-19 病毒性肺炎CT 表現》。該文稱,經數據研究分析發現,部分新冠肺炎患者首次核酸檢測為陰性,CT篩查能及時發現可疑患者,進而采取隔離及再次核酸檢測確診。
2 月12 日,這篇論文被發表在放射學頂級刊物Radiology上,它為結合影像學表現和實驗室核酸檢測結果進行新冠肺炎篩查診斷提供了理論依據,至今已被引用近600 次。
“從論文動筆到發表只用了15天。”劉軍說這是在“戰時”狀態下的戰時效率,“這是我們的使命擔當,以科研攻堅為抗疫一線提供科技支撐我們責無旁貸!”
在趙偉的回憶中,那時有一個多月的時間,劉軍和他都是白天“忙病人”,晚上“忙科研”,幾個人關在一間辦公室里一待就是四五個小時。
“辦公室外的大垃圾桶里全是我們吃空的飯盒。”劉軍笑言,那時的盒飯就是他們的年飯。那時,劉軍團隊的效率也高得驚人,“三四天就能寫一篇論文”。疫情期間,劉軍團隊在國內外著名期刊上陸續共發表了十余篇論文,還成功申請了湖南省科技廳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應急科技攻關專項及浙江大學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肺炎應急科研專項等,建立了新冠肺炎大數據庫和智能診斷模型,用近乎奇跡的速度打了一場漂亮的科研攻堅戰!
2020 年2 月3 日下午5 點半,劉軍接到湘雅二醫院國家緊急醫療救援隊馳援武漢的通知。派誰去?
黨員先上!作為放射科黨支部書記,劉軍對科室醫務人員的情況非常熟悉,迅速列出了幾名技術精湛、救援經驗豐富的醫生和技師。
“每個人都是義無反顧,答應得毫不猶豫,有技師甚至是剛上完一個24 小時的班就要啟程。”劉軍心中是滿滿的感動,“送他們出征時,我們的眼眶都濕了,不停地叮囑他們保護好自己。”
“都是年輕人,有的家里孩子還小,有的還沒有結婚,我們心疼啊!”司徒衛軍想起那時的場景依然為之動容,“但我們深信,國家是最堅強的后盾,我們豁得出去、站得出來,我們會和他們共同戰斗,直到取得最后勝利!”

劉軍(中)和同事們一起奮戰在抗疫一線
司徒衛軍的話也是所有醫務工作者的心聲。在疫情期間,劉軍每天都為身邊有這樣的戰友而驕傲,也為他們無所畏懼、挺身向前的精神打動著、鼓舞著。而為了讓隊伍保持充足的戰斗力,他也訂立了詳細的輪崗制度。“所有人員分批次上崗,每批封閉工作7 天;7 天后輪換,前一批次人員在家隔離休整7 天。”這樣一來,醫護人員既能在短時間內迅速熟悉操作,積累經驗,避免交叉感染,也能有充足的時間調整狀態,以飽滿的斗志迎接挑戰。
但那時,平時每天接幾十上百個電話也不嫌麻煩的劉軍,卻害怕起了接電話。“最怕同事來電話,說自己家里有發熱的。”劉軍時刻擔心著戰友們的安危,每天必須要去幾次隔離區,督促醫生技師們穿好防護服,做好防護工作。
“劉主任就像是我們的大家長,科室每個人的情況他都熟悉,誰有困難他都會幫忙。”趙偉對此深有感觸,“他看我一個人租房住,擔心我在疫情期間沒有食材做早餐,就從家里提來好多糍粑。”
“他是對所有的事情都心中有數,甚至是有預見性的。”司徒衛軍和劉軍是老同事,笑言他雖然比自己還小1 歲,但在某些方面比自己還“成熟”,“疫情期間,有他坐鎮,大家心里都有底。”
如今,疫情防控已趨于常態化,劉軍“心里的數”開始轉向更長遠的目標。
為了應對今后有可能出現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湘雅二醫院放射科已經配備了車載CT,還準備在正在建設中的公共衛生和重大疫情防控中心建設放射科及隔離區。
而對放射科的長遠規劃,劉軍還有個“小目標”。“希望湘雅二醫院能沖進復旦版中國醫院放射學科綜合排行榜獲題名醫院,如果我們更努力一些,前20 也是有可能的。”為了讓腳下的路通往更廣闊的未來,近三周來,劉軍帶領團隊前往全國放射學科綜合排名靠前的醫院進行調研學習,對標先進找差距,力求從臨床、科研、設備、人才隊伍建設等多方面補齊短板。
雖然很難,但劉軍信心十足。因為這個世界上從來都沒有所謂的奇跡,如果有,那只是“努力”的另一個名字,“時間”的另一種稱呼。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和基層黨支部書記,我會把黨的初心和使命銘記在心,堅守自己的崗位,擼起袖子不停干。疫情之下,我們醫學影像工作者勇挑重擔,沖鋒在前,讓病毒無處遁逃,讓黨旗在防控疫情第一線高高飄揚。經過這次戰斗,我為自己能緊緊跟隨這樣一個偉大的政黨感到驕傲和自豪。我愿把人生的理想與職業規劃融入國家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以崗位為平臺,盡己所能,為民造福。工作中要從點滴、細節做起,刻苦鉆研醫術,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臨床,精益求精,永遠跟黨走,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鮮艷的黨旗增光添彩!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