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征,自春秋戰國(公元前7世紀)至明末(公元17世紀),歷經2000多年的持續營造,現為我國乃至全世界體量最大、分布最廣的具有線性特征的軍事防御體系遺產,是人類歷史上宏偉壯麗的建筑奇跡和無與倫比的歷史文化景觀。”
這是2019年1月,中國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長城保護總體規劃,2019-2035》中對“長城”的闡述。“198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定符合世界遺產的第1條、第2條、第3條、第4條和第6條標準,具有突出普遍價值,批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首批世界文化遺產。”
也許因為“萬里長城永不倒”,“長城”二字,為許多國人構建了記憶之初的“安全感”。也許因為“不到長城非好漢”,“長城”二字,又讓許多人生發出一種“歸屬感”,甚至與“祖國”一詞同等莊嚴。
長城,從歷史深處走來:建筑、文化、藝術、民俗……蜿蜒如龍的身軀承載了太多的魅力。它是孟姜女留下的民間傳說,是外國友人參讀的中國故事,更是“祈求和平、促進交融、維護統一、聰慧勤苦”的長城精神。
本刊特推出“長城謠”專題,分為“修長城”、“說長城”、“訪長城”三個單元。“修長城”里,是古建專家程永茂先生“繼絕技”的故事,是跨越箭扣長城之“險”的匠人匠心;“說長城”里,是《長城何以代表中華文明?》中對北京長城的溯源,是《通州居然還有北齊長城》中鮮為人知的故事;“訪長城”中,是黃花城的湖光山色,是慕田峪的悠久歷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期雜志還榮幸獲得攝影家陳長芬先生親自授權,獲準刊登其《長城》系列中的部分作品。他的藝術高度,一度被視作中國攝影的巔峰。他鏡頭里的長城,有對歷史、民族、社會的思考,又不止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