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夢知(中)采風留影
那是1987年春,我從市文聯《北國風》編輯部,調到北京民間文藝家協會。屬文聯內部調動。后被委任為協會秘書長。
到民協了,發現它與各協會有相同,亦有不同——既有文又有藝,不像其他協會“專一”,文就是文,藝就是藝。我精通的業務,包括民間文學、民間藝術、民俗文化這三項。民間文藝,既然帶“民間“兩字,好像就不那么陽春白雪了。就像俗文學比之于雅文學,有人認為是“二流”了。豈不知,民間文學正是文學之源;而民間藝術,不正是一切藝術門類的源泉嗎?沒有源,何來流?
剛到民協,就有一項重要任務等著——編纂“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北京卷”。民間文學集成,是指《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成》三套的總稱(簡稱:民間文學三套集成)。
說起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作,許多人不太了解。大家對民協印象深的是,它舉行大型民間藝術展覽,展示面塑、泥塑、風箏、剪紙、絹人、彩蛋等民間工藝品;還舉辦民間藝術節,舞龍、舞獅、小車會、跑旱船……不同路數,爭奇斗艷;也組織采風,編輯出版民間故事叢書,如《長城故事集》《香山傳說》《頤和園傳說》等奪人眼球。而民間文學集成工作,則是一項需要埋頭苦干、默默無聞的幕后工作,一直鮮為人知。這是一項搶救自古以來口耳相傳的民間文化瑰寶的工程,讓民間文化集成志書,永留后世。它也是北京市文聯領導完成的一項國家卷典志。
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是由“中國民俗學之父”、中國民協主席鐘敬文等學者倡議,經文化部、國家民委、中國民協于1984年聯合發文,以省級行政區立卷組織編纂的國家藝術科學重點項目。其后又與全國七套藝術志書統一為“全國十大文藝集成志書”。按全國總編委會的統一標準、統一體例出版。按文件精神先期啟動的七部藝術集成志書由各省市文化局負責編繤,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志書由各省市文聯民協編纂。按照文件精神,《中國民間故事集成·北京卷》《中國歌謠集成·北京卷》《中國諺語集成·北京卷》的組織編纂重擔,就落在了我會肩上。
按照文件精神,首先成立了由北京市文聯黨組書記宋汎為主編、北京作協主席阮章競為顧問、23位專家學者和相關部門領導為編委組成的“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北京卷編輯委員會”。編委會下設具體辦事機構——北京市民間文學集成辦公室(編輯部), 委任我為主任。這樣我就兩副重擔一肩挑:協會和辦公室。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只是增加了兩個編輯名額。但這兩項工作都要做好。
班子成立后,開始向各個區、縣跑。到各區縣文化局、文化館動員協商,建立起了區縣民間文學集成班子。幾個月奔波之后,18個區縣班子全部建立起來了。各區縣再抓鄉、鎮(街道)文化站。選拔以文化干部、語文教師、業余作者組成采風隊伍。一場“空前絕后”的大規模采風開始了。各村莊、社區普查,搜集當地的民間故事、傳說、歌謠、諺語,交由各區縣審定、甄別、篩選出代表本區、縣的故事傳說,編印本區縣資料本;后上報給我會審定,編纂成書(國家卷)。
我國有修志的傳統,自秦漢以來的2000多年間幾乎從未間斷。逢國強民富,又有盛世修典之壯舉。如漢代《史記》、宋代《資治通鑒》、明代《永樂大典》、清代康乾盛世《四庫全書》。啟動“全國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編纂工程,正值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華民族走向全面復興之際,這項文化工程被稱為當代《四庫全書》、“中華民族文化長城”。它被列為國家“六五”“七五”“八五”計劃,可見國家之重視。
當時全國31個省(區、市)統一行動,從每個村莊、每個社區開始采風。實現了全國性的普查、搜集。說空前絕后也不為過?!翱涨啊笔且驗榇饲皼]有過這樣大規模的采風。全國參與人員多達200萬。北京也有上萬人。說“絕后”, 是因為民間故事一度被視作封建迷信的“毒草”,那以后的年青人沒幾個能講民間故事了。當時采訪對象基本上都是老人,現在30多年又過去了,還有幾位健在?這是一項搶救性的文化工程。它把瀕臨滅絕的民間文化瑰寶從老年人口頭上搶救下來,以免千古遺憾。
1987年底,全市18個區縣已有14個送來了資料本,加上其他區縣以后送來的手抄本,共計民間故事、傳說1000余萬字。我們組成了以權威學者、專家、編輯、教師為主的審稿班子。他們也各有各的工作,審稿是兼職。開始了《北京故事卷》的審定編纂。20多人的班子,如果集中起來吃住,文聯是沒有這種條件的。如果住賓館,又沒有這么多經費。我們就決定用“分別審稿,集中研討”的辦法。編委家中審稿,隔一段時期集中三四天時間,按總編委會的統一標準,對已閱稿件進行審定、甄別、衡量、定稿。審稿會后再分發下一批稿件。至1990年先后搞過十幾次審稿會。經過3年打磨,最后從1000多萬字的故事稿中,精選出130萬字,700余篇代表北京特征和古都風貌的民間故事、傳說,編纂成初稿。1991年夏在北師大,舉行了總編委會專題學術會議,專家們根據初稿規劃出了故事卷的框架結構并擬岀了前言。

《北國風》合訂本

工作中的作者(右)
同年底我們在昌平虎峪招待所組織了終審會。經過兩天的學術質詢與答辯,經研討最后一致通過初審稿。1992年春我們向總編委會送審??偩幬瘯涍^一年的細心審閱,并與我們反復磋商,幾上幾下,終于在年底通過了終審。選定出637篇122萬字的成書稿。它是全國第三部通過的國家卷本。至此,歷時7年的《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北京卷》圓滿完成了。
繼遼寧卷、吉林卷出版后,正當出版流程排到北京卷時,國家統一撥款出書的章程調整成為由各省、市、自治區自籌資金出版。而那時北京文聯自身經費都很緊張,根本拿不出這樣一大筆錢出書,“北京卷”因資金無著被擱淺了。這一擱,就是6年。
不過,好的是,《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北京卷》 1998年底問世了。在成書的幾年里,就有20余位民間故事家去世了。當時若不搶救,有些口頭文學就永遠消失了。北京卷出版后,我也年屆六十退休了。想的是終于有時間搞心愛的寫作了。而尚未完成的兩卷集成,由于接班同志業務不熟,停滯狀態達兩年之久。后又找到我,懇請我完成余下的工作,微薄的審稿費之外并無報酬。審稿費標準,是集成志書啟動之初1980年代定的,每萬字20元。有人打趣,還不夠抽煙的錢呢。相較寫作,“幕后英雄”真是既無名又無利。但這是全北京市各區縣幾百名文化工作者10幾年的辛勤勞動和上萬名資料講述人的口述的成果,不編纂出版,怎么對得起他們?于是,重操舊業。
審稿、電話聯系各項業務,跑協會、跑總編委,研究、定稿各項事宜……一干又是四五年,后續編纂工作終于完成。
這套歷經20余年、凝聚著上萬人心血的“三套集成志書·北京卷”,書稿于2006年先后送總編委會審定,2009年6月和8月陸續出版。這標志著作為“中華民族文化長城”的“十大文藝集成志書”全部完成。出版時,正逢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慶。是年10月11日,全國“十部文藝集成志書全部出版總結表彰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我被文化部授予“特殊貢獻個人獎”。
這“一紙獎狀”,是我所獲獎勵中最看重的一項,盡管沒有任何獎金和獎品。這是對我20多年集成工作的肯定。一想到曾為國修典,我終生感到欣慰。這讓我想起中國民協主席鐘敬文先生曾給集成工作者的題辭:不負肩頭千秋業,無愧前人利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