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繼孝
管樺是我國當代著名的作家、詩人、畫家;是繼老舍、曹禺、楊沫之后的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的第四任主席。 他在1947年創作的中篇小說《小英雄雨來》,新中國初期就被教育部編入了全國中小學語文教科書。新中國后,管樺在天津中央音樂學院創作組,專門從事歌詞寫作。1952年,創作組轉到北京中央歌舞團為作曲家寫詞。自此管樺居住在西黃城根南街東側的石板房胡同24號。
石板房胡同形成于清代,在清《光緒順天府志》記有“石板房”。民國之后析出三條胡同,分別為石板房頭條胡同、石板房二條胡同、石板房三條胡同,簡稱為頭條、二條、三條。1965年將石板房頭條定名為石板房胡同。石板房胡同南北曲折走向,北起圖樣山胡同,南端通向后達里,西側通向西黃城根南街,全長450米,均寬5米。1990年門牌號1—23號;2—34號。遺憾的是,這條胡同已被夷為平地,蹤影難尋了。自1952年,管樺住進石板房胡同24號平房小院,到1985年喬遷新居,搬到朝陽區壩河之濱的一幢樓房,他在石板房胡同 24號居住了33個年頭。
管樺原名鮑化普,1921年出生于河北豐潤縣女過莊。他的父親是一個有豪爽之氣,敢同惡勢力斗爭的鄉村文人,早在1927年就參加了革命。母親是個心地善良的普通農村婦女,但在命運面前卻從不低頭,她有繪畫的藝術才能,還會講故事。小時候,管樺的文化生活就是聽媽媽講故事。1938年,因父親參加了李運昌為首的共產黨領導的冀東20萬工農抗日大暴動,管樺和弟弟、妹妹隨母親避居天津。
這個時候,管樺開始讀魯迅、茅盾、巴金等先輩的作品。1940年,在父親的支持下,他和弟弟參加了八路軍。隨即入晉察冀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學習。這時正處于抗日戰爭艱苦階段,反動勢力甚囂塵上,白色恐怖籠罩大地。在這種形勢下,我們的革命隊伍中除戰士外,幾乎所有干部都用化名,并且時常更改。其目的是以假亂真,迷惑敵人,同時也防止敵人知 道真情,加害于親人。因此,鮑化普化名管樺。據后來管樺講,他之所選擇“管”,是因為一個典故:春秋時代,齊桓公的賢相管仲與鮑叔牙是至交。管仲曾經說過:“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叔。”兩人情同骨肉,親如一家。管樺從這個古老的“管鮑”之交得到啟發,于是便由姓“鮑”改為姓“管”了。開始的時候,他叫“管華”。用了一個時期,一次同志開玩笑說“你要管理中華呀!”他隨即應變,就在“華”字旁邊添了一個“木”字,變成“管樺”,并且回答說:“頂大就是管管森林罷了。”
新中國成立后,他想改過來,因大家都熟悉這個名字,也就一直沿用下來。1942年,管樺從華北聯合大學文學系畢業。歷任冀東區黨委機關報《救國報》隨軍記者,冀東軍區政治部尖兵劇社文藝隊副隊長、隊長,冀察熱遼軍區文工團副團長。他的主要任務是寫作歌詞、劇本和文藝通訊,間或寫點小說。
1945年,他的父親在一次激戰中犧牲。1946年,管樺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一年,冀東新華書店出版了他的描寫土地改革的中篇小說《荊各莊的故事》。他在1947年寫的劇本《勝利而歸》曾受到晉察熱遼軍區和九縱通令嘉獎,榮獲朱德獎章一枚,并記大功一次。這年的秋天,因病調到東北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研究室任研究員。除了歌詞創作,還寫了《小英雄雨來》第一章。研究室主任著名作家周立波看了之后,給予了肯定和贊賞。在周立波的鼓勵下,管樺把這個兒童故事繼續寫成了一個中篇小說。這個小說,先后由三聯書店和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過單行本。
1952 年,管樺在西單石板房胡同24號定居下來后,那時候,院里住的幾乎都是中央歌舞團創作組的作曲家和詞作家,李煥之、張文綱等都住在這里。張文綱擔任創作組組長。1951年,管樺和張文綱奔赴朝鮮前線深入生活,根據真人真事創作了具有豐富藝術表現手法和強烈感染力的大型合唱作品《飛虎山故事大合唱》。1950年11月上旬,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后,志愿軍335團5連在飛虎山守備戰斗中,發揚了我軍英勇頑強,不怕犧牲,前赴后繼的優良作風,堅守陣地五晝夜。打垮了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隊一到兩個營的兵力30余次進攻,斃、傷敵700余人(含2連在該陣地殺傷敵人數),為我主力部隊圍殲軍隅里、鳳鳴里一帶之敵贏得了時間,做出了貢獻。戰后榮獲軍授予的“英雄部隊”、志愿軍領導機關授予的“二級英雄連”光榮稱號。

管樺致張非函
1951年9月,在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舉行的“人民友誼”主題歌曲國際比賽中《飛虎山故事大合唱》獲得三等獎。管樺一直認為《飛虎山故事大合唱》是一個好的作品。30年后,管樺在寫給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張非的信中,對這個作品評價說:“我一直認為它是一個好作品,因為它是一個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為主題的作品,音樂方面有它獨特新穎的民族風格和雄偉的革命氣魄,當時給人民以鼓舞和留下了深刻印象,并曾獲得世界上的聲譽。”
1951年至1957年間,管樺為少年兒童寫了多首歌曲。當時的中央廣播電臺就在石板房附近。在電臺少年廣播合唱團任團長兼指揮的李文玉同志,三天兩頭來院內約稿。這個時期,管樺為少年兒童寫的歌詞具有代表性,至今仍廣為傳唱的有:創作于 1953 年的《我們的田野》(張文綱作曲)。原在兒童組曲《夏天旅行之歌》中的第三曲,是一首深受幾代少年兒童喜愛的抒情歌曲。在1980年“全國第二次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一等獎,是從1950年代直到現在經常在廣播、演唱的優秀少兒歌曲代表作之一。2009年5月被入選為全國100 首愛國歌曲。作者希望通過少年兒童的獨特視角描繪祖國的秀美山川,讓孩子們盡情傾訴自己的心聲,以此喚起少年兒童對祖國和大自然的熱愛,表達了建設祖國的雄心壯志。
1953 年,管樺對新中國的少年兒童能在和平環境里幸福成長,感到十分欣慰。特別是節假日里,孩子們穿上漂亮的衣裙,胸前飄著紅領巾,在公園里歡笑奔跑的形象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為此,他和女作曲家李群合作寫了《快樂的節日》(初刊于《歌曲》1954年第四期),作為“六一”兒童節的祝賀。小鳥在前面帶路,快樂的節日歌譜,風兒吹向我們。 我們像春天一樣,來到花園里,來到草地上。鮮艷的紅領巾,美麗的衣裳,像許多花兒在開放。這首歌用充滿想象力的兒童語言,歡快流暢的旋律,唱出了孩子們活潑的性格和快樂的心情,極具兒童情趣。它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少年廣播合唱團首唱后,贏得了一代又一 代少年兒童的喜愛。

石板房胡同
1957年,管樺與著名女作曲家瞿希賢合作了《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1980年,該歌曲獲得全國第二次少年兒童歌曲評獎一等獎。同時期,管樺還和瞿希賢合作了《早操歌》。在石板房胡同居住的日子里,管樺在為少年兒童寫作歌詞的同時,還為少年兒童寫童話故事。1953年,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童話《老虎和狗熊》。1956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熊的故事》和《竹笛》。1957年上海少年兒童出版社出版了《狐貍》和《慕士塔克山的傳說》。同年,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三個中篇小說《辛俊地》。這是管樺創作的一部優秀中篇小說。小說講述了農民戰士辛俊地的戰斗和情愛故事,其中展現了具有強烈個人英雄主義的辛俊地和組織之間的沖突,也表現出辛俊地自尊、自愛的復雜人性。最終以辛俊地的個人悲劇為收場。小說出版后,在《文藝報》上引起了熱烈的討論。
1957年,響應黨提出的文藝工作者到工農兵群眾中去的號召,管樺和夫人李婉,帶著孩子們離開北京,回到他的家鄉冀東農村落戶。到農村將近10年,1966年,他們一家回到北京石板房胡同24號院的平房小院。在冀東時期,管樺寫了短篇小說集《三只火把》《山谷中》《葛梅》。從1970年起,管樺動手寫作長篇小說《將軍河》,經過20多年的時間,數易其稿,終于完成了這部視野開闊、規模宏大的文學巨著。《將軍河》以第二次世界大戰為背景,生動地描繪了我國華北將軍河地區軍民團結抗日的歷史畫卷。小說以一系列緊張、曲折、驚險的情節,展示了人類社會善與惡的廝殺、文明與野蠻的苦斗,還有對人生的深刻思索、對愛情的熱烈追求、對命運的奮力抗爭,富有華北地區濃郁的生活氣息。
管樺多才多藝。小的時候受母親的影響,非常喜歡書法繪畫,尤其擅長畫墨竹。他喜歡養竹、畫竹,是因為他喜歡竹子的品格。竹子與松樹、梅花一樣,具有傲霜、耐寒的特點,它經冬不凋,決不向惡劣的環境屈服。他非常喜歡宋代徐庭筠的詩句:“未出土時先有節,便凌云去也無心。”我國古代的先賢,常常把竹子的“節”與人的“節操”相聯系,把竹子的中空與人的“虛心”相聯系。管樺繼承了古代先賢的傳統思想,正是把竹子的這些品格與自己的為人相聯系的。在一首題為《凌云直上》的詠竹詩里,他這樣寫道:根生大地,渴飲甘泉,未出土時便有節。枝搖星月,葉拍蒼天,直到凌云高處,依然虛心。
1957 年,管樺一家回老家河北省豐潤縣女過莊安家落戶的時候,在他居住的“草舍后院土墻邊”,曾移栽了幾竿青竹。在北京石板房胡同24號的平房小院也栽種了青竹。管樺喜歡畫竹,也常常送給朋友。他的夫人李婉曾在中華全國總工會工作。當她同事知道管樺會畫竹子,便和她要。管樺總是抽出空來,為李婉的同事精心繪制。
1985 年管樺喬遷新居,住進了朝陽區壩河之濱的一幢樓房。沒有了竹子,他依舊畫竹,直到 2002 年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