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明
南岸私塾
青磚里的《百家姓》
壘進了毛澤東童年的記憶
他把老百姓的事
從小就安放在心上
識字從“百姓”開始
這才是得天下的秘訣
“百姓”的別名就叫:江山
誰愛老百姓
天下江山才會愛他
八歲的毛澤東在這里啟蒙
第一堂課
就學到了一個顛撲不破的真理
這棵信念的幼苗
經歷幾十年的風雨
終于長成了共和國的棟梁
今天,我們在大樹下乘涼
一邊想著百姓與江山之間
最簡單的因果關系
一邊懷念歷史的風雨中
那個最堅定的身影
韶 河
韶河走過的路,總是曲曲折折
這很像他哺育過的一位偉人
九曲十八彎地向前奔走
直到匯入,革命的汪洋大海
那些穿山過澗的浪花
跳躍跌宕,生來就拒絕
一切四平八穩的腳步
面對圍追堵截的頑石
無論它們布下陰謀還是陽謀
都阻擋不住韶河的意志
韶河,把細小的溪流團結起來
形成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水勢與日俱增——這樣的水流
可載舟,亦可覆舟……
韶河是一道耐人尋味的風景
無論從哪個季節觀賞
都能讓遠道而來的人們
在心里折射出,當年
中國從苦難走向勝利的艱難身影
韶山綠海
我從大連的海濱出發
專程去韶山
去看那片更綠的海
韶山的海浪很高
高過牛頭山,高過韶峰
浪花綻放在山頂上
轉眼間,又跳崖般沖向谷底
難怪一位偉人,早就省察到
韶山綠海奔騰的潛涌
他們既有比石頭還頑強的斗志
還有比大海更寬廣的胸懷
這種不可低估的能量
把堅定的決心,深藏在綠海里
晝夜涌動,直至推翻
那三座壓在人民頭頂的大山
當年,一群一無所有的人
依靠兩種特別的力量
把舊中國從苦海中解救出來
一個叫革命火種
一個叫革命洪流
我揮動著想象的翅膀
在韶山綠海的上空飛翔
漸漸的,由深情地俯瞰
抬升為崇敬地仰望
上屋場
這是一座有“靠山”的農舍?——
坐南朝北。池塘里開滿了荷花
綠水洗濯一個高個子青年的影子
使他看到:茅屋頂上
一朵朵火炬在水深火熱中燃燒
他收拾起簡單的行囊
攜一把油紙傘,走出家門
向北,繼續向北……
他要用韶山沖的火炬
點亮被黑暗籠罩的中國大地
如今,很多渴望溫暖的人
遠道而來,在上屋場
仰起目光,從池塘的荷花中
接種新的火種
去照亮生活中那些冷漠的日子
并追憶曾經有過的滿腔熱忱
這間極普通的農家房舍
因了背后一群青山的撐腰
比那些速朽的精神宮殿
堅固百倍
滴水洞
陽光,藏在水的心里
一滴水,用放大后的光芒
就能輕易刺破
整個舊中國的黑暗
這是一座天然的房子
里邊裝滿了幻想,也裝滿了
一個偉人的童趣
三十年后,韶山水庫里的暢游者
從深水處,打撈起了許多
自己童年的歡笑
他說:“在這個山溝里
修幾間茅房子吧!
我老了,來住一住……”
滴水洞聽清了這句動情的鄉音
它比故鄉的月亮還要明亮
這里是靈魂回歸的地方
風雨一生,讓晚年的復雜心情
仰泳在家鄉的水庫中,歇息一會兒
做一回天真的孩子
滴水洞里的許多故事
被后人精心挖掘,一件件
晾曬在博物館里
讓來訪者清晰地辨認出
歷史投影在水里的脈絡
虎歇坪
虎歇息過的地方
留下了虎威
凌空突兀的崖石
丈量著虎的膽量
敢在高峻處揚聲長嘯者
注定不是鼠輩
山形如牛,卻與猛虎為鄰
忍辱負重的牛們,一旦憤怒
也會像虎一樣威猛
撲向,壓迫它們的敵人
虎歇坪
一柱擎立的宣言
像一面咚咚怒吼的大鼓
敲響人們奮發的雄心
站在韶峰上
我用目光推動韶山旋轉
讓韶山與中國的版圖對望
韶山,就像祖國最鐘情的影子
放大后的韶山
使我端詳出,中華民族的形象
若再換一個角度欣賞
又會發現,韶山
原來是放大的一粒紅色種子
我站在韶峰上
想象有一根信仰堅定的立軸
把旋轉的大好河山
都聚攏在心里
韶峰,卻以矮我五尺的謙遜
贈予我一個
慈祥母親般的微笑
仰望雨中的毛澤東銅像
來韶山,為的是
完成一次心中的仰望
我站在雨中打量你
一生經歷太多風雨的人
已不再把風雨,當作風雨
風風雨雨的日子,不用再撐起
那把爬過雪山、走過草地的油紙傘
廣場上,你以銅質的身姿
告訴后人,唯有正直地站立
才能使心中的信念永不傾倒
沒有骨氣的人,注定一生爬行
而一個缺鈣的舊中國
在漫漫長夜中,竟找不到
一根挺直的旗桿
和一面火一樣燃燒的旗幟
風雨澆不滅的圣火
從一個人的心里開始點燃
繼而照亮了一個家族、一個村落
并向遠方更大面積地伸展
最終,以燎原之勢
將華夏版圖鑄造得煥然一新
我在雨中仰望一尊銅像
仿佛尋覓到了一把精神的巨尺
在韶山廣場的顯赫處
你用微笑,一直在鼓舞著后來人
面向未來,不畏風雨
毛家菜
毛家菜的配料很別致
尤其調味品,巧妙地精選了
一個偉人的名氣
吃過毛家菜的人
都會意味深長地品評
一段革命歷史的味道
從中細嚼出,幾多贊佩
幾多慨嘆與懷念
在風中招手的酒幌
指給我,當年一個胸懷大志的青年
就是從這里出發,走進了
風雨中的中國革命史
他留下的腳印,清晰地刻在了
后人的口碑上
毛家菜也許辣了些
但絕不甜甜膩膩
只品味一次,就會讓人們記住
它火辣辣的性情
寧 明:原空軍大校,特級飛行員。畢業于俄羅斯聯邦加加林空軍軍事學院。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一級作家,遼寧省作家協會第六至第八屆簽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