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帶一路報道》全媒體記者 賈琪
羌繡,是羌族最古老的一種傳統手工刺繡,起源于羌族服飾。繡娘用獨特的針法能夠巧妙勾繪出藍天白云、樹木花草、飛禽走獸等世間萬象。千百年來,羌繡以“外婆教給阿媽,阿媽再教給女兒”的方式代代相傳。隨著2008年羌繡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以及2015年北川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羌繡之鄉”,這項世代相傳的手藝便在北川如火如荼地展開,繪就出一幅鄉村振興美麗新畫卷。
四月的北川,遠處青山連綿,近處蒼翠欲滴。當記者走進位于北川羌族自治縣伊珎羌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伊珎公司”)時,只見兩位身著鮮艷羌族服飾的繡娘坐在窗前,一手持繡品,一手拿繡針,埋頭來回運針間,安靜而繁忙的畫面與窗外生機勃勃的景色相映成趣。
“繡好羌繡要做到‘四心’,即靜心、耐心、細心、愛心。以一雙鞋子為例,經過粘布、打樣、畫圖、繡花等工序,大致需要10天,這就要求繡娘必須要‘坐得住’。”伊珎公司總經理陳云珍說道。她長期致力于發揚和傳承羌繡文化,是目前北川縣唯一一位省級羌繡非遺傳承人。
1971年出生的陳云珍,從9歲開始就跟著母親學習羌繡,逐漸掌握了挑針、扎針、鏈子針等針法,成為了一位能畫、能裁、能織、能繡的全能繡娘。多年來,為更好地傳承羌繡,陳云珍還參加大學生創業講座,開辦羌繡興趣班、培訓班,穿梭于各個羌寨、鄉鎮之間,免費培訓繡娘。
今年50歲的趙義瓊就是陳云珍傳承民族技藝的受益人之一。此前,趙義瓊是當地的一位農民,因丈夫去世,一人挑起了家庭重擔。不幸的是,在汶川大地震中,她的雙腿受傷失去知覺,使得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得知趙義瓊的情況后,陳云珍主動“攬徒弟”,教她羌繡技藝,如今趙義瓊已在伊珎公司工作5年多,憑著羌繡技藝自給自足。
目前,在陳云珍的公司里,固定辦公的繡娘有5人,居家靈活辦公的有500余人。在這里,全職繡娘月工資最高可達四五千元,居家辦公的繡娘,按照計件計酬,每人每月也有幾百元到兩千元不等的收入。除此之外,陳云珍傳授和培訓的羌繡學員已有上萬人,既傳承了手藝,又使更多的人找到了就業門路,特別是讓留守婦女和殘疾人士發揮了價值,找到了生活的追求。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何國良的“云云羌”大受歡迎He Guoliang’s “Yunyunqiang”, a big hit during the Expo 2010
與陳云珍一樣,一位名叫何國良的羌族漢子也對羌繡情有獨鐘。10多年來,通過自己和團隊的努力,何國良成立了北川莎朗文化旅游有限責任公司,研發出羌繡文創飾品50個系列、逾300個品種。與此同時,他還是一位羌繡文化的保護者和推廣者。
今年56歲的何國良是北川片口人,在母親、奶奶和外婆的穿針引線的耳濡目染中長大,對以羌繡為代表的羌族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為全面深入了解羌族文化,何國良走訪了北川片口、青片等20多個鄉鎮,了解羌族歷史淵源、文化變遷,學習羌繡古老針法及羌族的民風民俗。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遠在河南闖蕩的何國良第一時間趕回北川,并決定留鄉創業。在聽聞大量羌族文化被毀時,他心痛不已。當年底,他與當地文化館干部冒險進入北川關內鄉鎮收集散落在民間的羌繡,并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將收集回來的珍貴繡品陳列在北川羌繡非遺保護中心。
走進中心展廳,琳瑯滿目的傳統羌繡繡品釋放出濃烈的羌族文化氣息。在展廳里陳列的繡品中,以明清時期的最具代表性。其中一幅名為《神獸祈?!返碾p面十字挑花羌繡,是何國良2010年從松潘收集的,其技法之繁雜、圖案內容之豐富,在現存傳統羌繡繡品中尤為罕見,堪稱“鎮館之寶”。
這些繡品不僅是羌族刺繡傳承的文化記憶,也是研究羌繡文化的珍貴實物資料,為羌繡傳統刺繡技藝保護和羌繡文創產品研發提供了重要資料。

北川羌繡非遺保護中心Beichuan Qiang Embroidery Intangible Heritage Protection Center(張稚妍 攝)
陳云珍和何國良的故事只是北川努力走出具有本土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的縮影。近年來,尤其是汶川大地震后,北川縣把羌繡作為解決留守婦女就業的重要渠道,把發展羌繡產業作為突破口,以協會為主體,向原國家工商總局申請注冊“北川羌繡”商標和地理標志,每年舉行羌繡技能大賽,在社保、生活補助等方面給予羌繡傳承人優惠政策,鼓勵和扶持他們自主創業,讓傳承人成為振興傳統工藝、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的帶頭人。目前,北川初步形成以研發、生產、營銷為一體的羌繡產業鏈。
北川羌族自治縣文化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局長郭志武介紹,近年來,北川共組織培訓羌繡2萬多人次,培養專業繡娘300余人。全縣有30%的羌族婦女掌握了基本羌繡技藝,并與公司簽訂了產銷協議。全縣有羌繡企業20家,在企業內從事羌繡的繡工500余人,利用農閑參與刺繡的繡工達11500人,年產值6900萬元,純收入760萬元,人均年增收6000元。
不僅是羌繡,目前,北川縣已擁有143項國家、省、市、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地大力發揚“非遺+旅游”,建成融合農村生產生活遺產項目參與體驗和旅游旅行為一體的景區景點20余個,羌族水磨漆、羌族草編等30多項農村生產生活遺產項目實現了產業化,研發生產文創旅游商品3000多種,每年實現文化產值5億余元,推動上萬人依托傳統手工技藝就業和創業,將“指尖技藝”轉化為“指尖經濟”。據悉,北川羌繡展區幾乎每天都會迎來數以萬計的國內外游客,既發揚了傳統文化,又促進了當地旅游。
為推介、展示羌繡特色產品,為企業搭建市場平臺,北川縣積極鼓勵羌繡“走出去”。
2010年上海世博會期間,何國良的“云云羌”品牌作為全國羌繡領域唯一代表被邀參展。當時,在上海世博會中國元素區,每個省份只能安排一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展演,而“云云羌”展覽展演因為太受國內外參觀者的歡迎,展覽時間破例長達一個月零兩天;2014年亞太經合組織第22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APEC峰會,由北川殘疾女子宋琴、胡蓉刺繡的《飛天吹簫仙女》《富貴禎祥》等10幅羌繡作品,向來自21個成員經濟體的高級代表展示;北川羌繡非遺傳承人張桂熙等人從2016年開始,就通過網貿會(綿陽)跨境電商采購洽談會等平臺,與跨境電商達成合作,商品遠銷迪拜、俄羅斯、加拿大等全球跨境大賣場。
“雖然疫情影響了羌繡‘走出去’的步伐,但我們也做出了積極嘗試,并計劃在合適的時機,再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市場對接,這是北川傳統羌繡企業轉型升級、群眾增收致富,助力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好機會?!惫疚湔f道。
古老的羌繡流傳至今,已不僅僅是一幅幅作品,而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那些渾厚而古樸、自然而清新的物象圖案,傳遞出羌人千百年來生生不息的志向。
記者離開北川時,已是次日下午時分,群山環繞中,片片廢墟已不再,往日災難的陰影也早已煙消云散,借助羌繡等非遺文化的蓬勃發展,相信日后的北川定能闊步前行,揚帆遠航。

陳云珍與老藝人共同研究羌繡技藝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Chen Yunzhen studying Qiang embroidery techniques with elderly artis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