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海波,單夢婷,孫曉舒
(南京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江蘇 南京 210008)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人類與其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是一個共同體,與之對應,景觀實踐中活動中的對象(環境)與主體(人)共同構成景觀生境共同體(圖1)。以景觀系統性思維為總領,統籌考慮國土空間規劃、城鄉建設發展與生態宜居環境之間不同層面的聯系,構建頂層景觀設計實踐體系,采用“規劃引領、景觀導向、專業協同”的科學發展的實踐方法,指引生態文明建設實踐,助力實現美麗中國夢。

圖1 景觀生境共同體對象與實踐內容
生態文明時代,對景觀行業發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標和要求,必須在生態環境保護中堅持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體現景觀行業價值(圖2)。

圖2 生態文明時代高質量發展中的景觀行業價值體現
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現階段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綠色發展成為普遍形態的發展形態。景觀行業在生態文明建設發展中實踐廣泛,為新時代的城鄉建設發展添磚加瓦,責任重大。高質量發展體現在微觀層面,要注重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的開發、利用與修復、保護之間的關系,企業需要提供高端產品(優質建設工程)和服務質量[1],需要科學的設計理念與方法作為指導;高質量發展體現在中觀層面,要注重區域協調發展,處理好不同城鄉空間格局之間的關系,行業規模化帶來大量優良實踐,產業多元效益,需要追求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實現整體的最優,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體現在宏觀層面,要統籌國土空間規劃,處理好“三區三線”之間的關系,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綠色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行業實踐產生區域效益,區域性的景觀聯系廣泛,需要規劃統籌作為上層引領。因此,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需要系統性設計實踐體系作為保障,統領各個層面,從而實現全維度的可持續發展,惠及全體人民。
現階段我國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的矛盾決定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任務和發展狀況。黨的“十九大”首次將“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寫入大氣報告,中央明確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新理念,揭示了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道理,深刻表達了經濟利益與環境利益具有協調一致性的理論內涵。良好生態環境是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的根基,可以促進生態農業、生態工業和生態旅游等發展,是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的保障[2]。生態文明時代的景觀設計實踐體系是解決城鄉人居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其注重生態環境保護、修復與開發、利用,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以景觀系統性思維為總領,構建景觀生境共同體,能夠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同共建。
景觀行業作為美好人居環境的科學支撐,以協調人與自然關系為根本任務,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和城鄉人居環境品質提升中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3]。景觀包含城鄉空間的藍綠系統,統籌城鄉的灰色系統,其建設直接關系千家萬戶,是市民百姓的綠色福祉,更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支撐。新時代的景觀建設,需要遵循環境發展規律與特性,以“天人合一”為發展目標。真正改變景觀行業后置配合的現象,在國土空間規劃、城鄉人居改善、生態環境保護發揮景觀行業的專業價值,統籌多層面、多維度目標,兼顧多專業協同[4]。
景觀生境共同體設計實踐體系,其實踐廣泛、復雜,必須遵循科學發展原則,堅持以“規劃引領、景觀導向、專業協同”的方法,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總目標(圖3)。

圖3 景觀生境共同體體系內涵
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5],景觀生境共同體設計實踐呈現出新型特征。實踐范疇廣泛,涉及面廣,外延內涵不斷拓展,具有極強的綜合性特征;實踐覆蓋面大,存在多行業、多專業交織現象,情況復雜,必須通過構建系統科學的技術體系來協調解決;時代科技飛速發展,要將科技智慧的理念與新興技術智能手段不斷運用于設計實踐之中,從而進一步提高實踐效能與質量[6]。
當代生態文明建設需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的原則,堅定不移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5]。景觀生境共同體設計實踐必須遵從系統性思維原則,從整體出發,統籌兼顧,協同設計;堅持因地制宜,尊重歷史發展規律,走適合自身發展的道路;堅持經濟性發展的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實現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6]。
生態文明建設關乎人類未來,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建設景觀生境共同體,需要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5]。具體來說,通過構建景觀設計體系解決空間規劃實施的具體問題,在國土空間層面,力圖協調國家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保護之間的不平衡;在城鄉發展層面,協調城鄉建設與文化傳承、人居環境之間的關系;在風景環境層面,協調生態環境保護、修復重建與永續利用的關系[6]。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生態文明體系,形成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7]。構建景觀生態共同體,要采用“規劃引領、景觀導向、專業協同”的方法,來建立設計實踐框架體系。首先通過頂層規劃的引領,研究地域文化和歷史傳承來確定項目的定位,實現“一張藍圖”統領綱目。其次要以景觀為導向,用系統性的景觀思維來認識、研究生境共同體,找出主體和研究對象之間的內在邏輯與聯系,解決實踐中發現的問題。最后要做好專業協同,通過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之間的協調、協作形成拉動效應,推動共同體建設共同前進[6]。
景觀生境共同體設計實踐體系,要從頂層系統建立,堅持科學創新發展思想,保證方法先進適應(圖4)。

圖4 景觀生境共同體構建路徑
生態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問題,要從根本上解決生態環境問題,貫徹綠色發展理念[5],從頂層來設計。景觀生境共同體的設計實踐注重頂層框架體系的構建,將其作為國土空間規劃實施的重要支撐。在規劃設計及建設中,確定方向性、體現前瞻性,從全局考慮,提出戰略性思路。對接國土空間開發布局,遵循“五級三類四體系”的控制要求,通過科學的評價與分析,劃定保護及建設范圍,控制建設強度,協調人地關系,實現經濟發展、城鄉人居與生態空間的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
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發、共享的發展理念[5]。景觀生境共同體作為新時代背景下設計實踐體系,堅持科學創新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帶來設計實踐理論與工具的革新,景觀生境共同體的體系構建與時俱進,結合定性與定量手段,實現各專業的一體化協同,從根本出發,提出具體解決方案,真正實現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8]。
景觀生境共同體的體系構建要保證方法先進適用。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堅持實事求是,提高科學思維能力,堅持問題導向,重視調查研究和學習[5]。在景觀生境共同體設計實踐體系的構建中,必須堅持規劃引領,通過統籌協調不同層級、不同類別的規劃,從頂層引領設計與實踐;必須堅持景觀導向,通過景觀系統性思維導向,融合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及人居需求目標,形成設計實踐框架;必須堅持專業協同,通過多行業、多專業交叉協作與優化,保障高質量的實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8]。
景觀生境共同體作為生態文明時代的景觀設計實踐體系,通過頂層體系構建,統籌兼顧,堅持“規劃引領、景觀導向、專業協同”科學方法,傳承發展物質空間與精神文化,提出因地制宜的解決方案,從而協調城鄉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不平衡,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