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徐匯區桂江路高壓綠廊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余仕杰
(上海市徐匯區綠化管理中心,上海 200233)
“一個健康城市應該是由健康的人群、健康的環境和健康的社會有機結合的一個整體,應該能不斷地改善環境、擴大社區資源,使城市居民能互相支持,以發揮最大的潛能"[1]。這是世界衛生組織在1994年為健康城市做出的具體定義。健康的重要性已經在全球范圍內廣泛被認可和支持, “良好健康與福祉”已經被許多國家列為可持續發展的必備要素之一。健康同樣也是我國可持續發展的重心,管理城市的健康問題,推進健康城市的建設是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2],也是我國國民健康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在健康城市實踐和理論研究過程中,關于健康的概念逐漸從狹義的身體健康慢慢拓寬為廣義的心理健康、社會健康、環境健康方面,現在的健康城市建設涉及到生態、社會、經濟各個方面的創新與改造。本文基于健康問題為導向來探討環境景觀工程系統在健康城市建設中的促進作用。
步行是我們每個人每次出行都必須經歷的一部分。城市土地利用不良的發展模式導致人們對現代城市步行交通有很多負面和消極的看法。根據行人和自行車信息中心調研報告說明,人們不愿意出門健康運動的主要原因包括:沒有人行道、現有的人行道被堵塞或維修不良、身體有障礙的殘障人士出行問題、汽車速度過快且不禮讓行人、居住區周圍沒有散步場所、晚上跑步擔心犯罪問題、步行距離之內缺少生活服務場所(例如超市、菜市場、學校或醫院)、孩子們由于距離太遠不能步行去學校。以上的調查雖然不能代表所有人,但代表了大部分市民的看法,說明現代社會人們對步行的消極心態。這也是為什么人們如此依賴機動車的原因。
項目地址位于徐匯區康健街道,南起梅隴路、北至漕寶路、東臨桂江路規劃林果路、西接中環線。全長3.28 km,2016年之前的桂江路曾有35萬m2的違法建筑,有企業、租賃戶1330家,夜宿人員3000戶,環境相當臟亂差,還曾是國務院掛牌督辦的“嚴重影響公共安全的重大火險隱患單位[3]”。
本項目處于高壓線走廊下方,為了安全防護需要,建設還需要能夠滿足高壓線走廊下安全隔離綠化帶的寬度要求,確保減弱高壓線對建成公園的不利影響,保障市民安全且具有觀賞價值。同時,需要降低中環線道路噪音、車輛尾氣對周邊環境的影響,達到天然屏障作用。因此改變現狀迫在眉睫,將此地塊作為健康城市建設試點非常合適(圖1)。

圖1 項目基地位置
城市的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公共交通規劃布局、交通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決定著居民的出行方式,也關系到“健康城市、低碳出行”目標的實現[4]。公園健康慢行系統的建設策略,需要基于健康城市理念且符合環境心理學,主要在于各種要素對人們健身運動行為和心理的影響。為此,筆者根據健康城市評價標準為桂江路高壓綠廊健康步道總結了5種設計要素,分別為慢行網絡,慢行保障,慢行設施,感官吸引,場所空間,下面具體討論分析。
2.2.1 連接內外交通的慢行網絡
城市里各個區塊通過路網彼此聯系,作為路網的一部分,慢行網絡將各個步行區塊相互連接起來,與城市其他交通體系結合,從而形成慢行交通、軌道交通、路面公共交通網絡,方面市民參與多元化城市活動。保證慢行體系的完整和安全,這對促進市民健康慢行有著積極的吸引作用,對于桂江路高壓綠廊而言,慢行網絡又分為內部交通和外部交通,內部交通巧妙的銜接外部交通尤為重要。決定是否能將市民有效的吸引到園區內健身運動。
場地位于上海市徐匯區康健社區西側,徐匯區境內交通路網縱橫交錯,是閔行、奉賢、浦東新區、金山、青浦等區進出市中心必經要道,也是江、浙、閩、贛、皖等多省的交通樞紐。區內公共交通網絡發達,現有1、3、4、7、9、11、12號線等8條軌道交通線途經,同時有多條公交路線。由此可見,場地外部交通網絡條件發達。方便市民達到場地(圖2)。

圖2 基地設計范圍與周邊道路分布
本次場地分為四期,目前均已建設完畢,設計綠地與東側小區有多個人行出入口可近距離抵達,交通聯系緊密,西側由于中環線隔斷,南側有江安路和百花街可以人、車穿越,北側僅靠一人行天橋穿越,交通聯系較弱。沿虹梅路南側有兩個公交車站(3條線路),沿桂江路滬閔路側有一個公交車站(1條線路)。根據周邊建筑組團的出入口位置和沿線公交車站的位置,合理設置綠地的主次出入口及內部慢行交通流線,讓綠地使用者能便捷出入(圖3)。

圖3 道路交通及小區出入口分析
研究發現,最舒適的步行區域是步行時間小于5 min的可達區域(約400 m),一般舒適的步行區域是步行時間在5~10 min之間的可達區(約900 m),可接受的步行區域是步行時間在10~15 min的可達區域(約1200 m)[5],根據各個建筑組團出入口的位置和對步行舒適度的研究,得出使用者到設計綠地最舒適步行半徑范圍,從而確定最合適各類人群在綠地內活動場地的選址(圖4)。

圖4 適宜步行的半徑分析
人行主出入口主要考慮與周邊地塊出入口的關系,使人群能以最近的距離進入場地。人行次出入口綜合考慮地塊周邊的公交車站、人行天橋等人群能便捷的進入綠地。若干個人群活動區域之間相互聯系,從而實現慢行系統網絡化、系統化、人性化的運行。
地塊毗鄰道路中有城市快速路、主干道及次干道組成。根據不同級別的道路交通需求和現狀綠地,有的放矢的對設計綠地的各類邊界做到有機過渡和銜接。結合考慮周邊地塊建筑的出入口,引進綠道設計概念。除主干道外,設置跑步道、自行車騎行道、人行道等連接各區域的慢行道路,為進入綠地的人群提供了多樣性的外部慢行空間。
2.2.2 保障步行安全的管理準則
舒適度與安全感是規劃行人設施的主要要求。骯臟,不平整或過窄的人行道會誘使行人在機動車道上行走。這種行為危及道路安全,對大多數人而言非常危險,不合適的人行道是由于兩種問題造成的:一方面,殘缺不平的路面,是讓行人不愿意走在上面的主要原因,大多數情況歸因于路面沒有定期維護或者遭受外界物理性的沖擊破壞,且受到自然天氣的影響都會導致路面受損,另一方面,缺少步行路面的設施(例如柱子,柵欄,城市家具),不適當的城市家具或設備影響行走感受,最后,施工過程不按規范執行,或使用劣質材料,或者由于施工過快,對人行道保養不合格,設施安裝不當等問題都會導致行走體驗差。這些可以通過加強維護管理達到系統解決的問題,完善相關政策,加強職能部門監管措施,來保證道路維護操作達標到位。
場地沿桂江路原3m寬人行道置換到綠地內提升了綠地景觀性的同時,使人步行更舒服。行走更加安全,路面平整且長期耐用,管理人員定期維護,環衛部門定期清理,這些都是促進人群進入場地進行慢行體驗的必備條件,內部人行流線的設置聯系整個場地且與場地周邊區域人行路線相接(圖5、圖6)。

圖5 桂江路3 m寬人行步道

圖6 路燈和監控遍布場地保障慢行者安全
健身步道和廣場、羽毛球場、多功能運動場的布置避開了高壓塔和高壓線控制區域,高壓塔四周設置圍欄并密植綠化進行隔離,防止攀爬、接近,并設置警示標語,確保游園安全。在跑步道各個出入口處設置自行車和寵物禁止入內標識,給予跑步和步行者安全保障(圖7、圖8)。

圖8 入口處設置安全警示和宣傳語
2.2.3 服務各類人群的步行設施
步行設施分為觀賞景觀和街道家具。觀賞景觀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怡人的綠化植物使行人在慢行體驗或跑步運動時的帶來愉悅感受,在觀賞景觀的規劃中,提倡采用精確種植和合理遮陰的行道樹,增加行人的舒適度。街道家具是指服務于行人的坐凳、路燈、涼亭、垃圾桶以及導視系統,完善的步行設施有利于增強健身環境的吸引力。
基地慢行系統設計中考慮到人群休憩的需要,每隔200m左右設置人群的停留節點,包括樹陣廣場、驛站廣場、中心花園、親水平臺、樹池座椅等。并且在步行道的各個節點設置宣傳標語、路牌標識,地鋪也會人性化地設置起點、終點、距離信息等等,全方位地為人們提供健康漫步過程中的人性化引導。
關于建筑與構筑物,基地保留部分現有建筑,對部分建筑進行立面整修,使其建筑風貌與公園定位基本吻合。并且建設休閑小亭、驛站廣場、新建公廁等節點性服務設施以提高步行舒適性和便利性(圖9~13)。

圖9 健身步道宣傳指南

圖10 徐匯中環綠廊科普指南

圖11 健身步道地鋪指引說明

圖12 樹池座椅便民設施
2.2.4 吸引各種感官的步行體驗
通過對步行空間的精心營造,觸發游客的各種感官系統,即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從而誘發健康運動行為的產生,其中視覺吸引最為重要,它指的是事物能夠迅速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快速成為人們的視覺焦點,并具有對人們的生理感知和心理認知產生影響的能力[6]。眼睛作為人類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在景觀營造手法上要著重強調視覺吸引的設計要素,可以為游客健康運動時帶來愉悅的視覺享受,從而刺激居民進行健康步行活動。

圖13 涼亭驛站服務設施
2.2.4.1 嗅覺視覺吸引之綠化種植設計
綠地慢行空間的植物搭配對人群的視覺吸引力尤為重要,為了營造豐富的生物群落,在豎向空間上,植物搭配遵循喬木、灌木、草花的設計原則,在色彩搭配上,根據現場情況,注重常綠植物和落葉植物的合理分配,營造了多變的觀賞景觀。用植物造景,植物空間圍合的方式,讓健身運動者在多種場所空間中產生豐富的心理變化和精彩的慢行體驗。利用植物生長特性和開花落葉時間的不同,讓游客產生四季不同景的豐富游園體驗。圖中的特色景觀花帶絢麗的色彩給步行者別樣的視覺沖擊感,有效地吸引慢行體驗者加入鍛煉(圖14、圖15)。

圖14 三期漫步道景觀花帶

圖15 二期涼亭景觀植物配置效果
2.2.4.2 視覺觸覺吸引之豎向地形設計
現狀地塊內之前地形坡度較小,地勢平坦。設計中合理引入高質量的種植土方,并以塑造微地形為主。呈現豐富多樣的景觀效果。地塊東側為居住社區,人流活動較為聚集。在設計中,小幅度調整土方高度。營造富有趣味性的綠地組團。地塊西南側為高架橋及城市快速路,粉塵噪音污染較為嚴重。在設計中,將土方適當提高,有效阻隔污染源,同時形成綠意盎然的景觀觀賞面(圖16、圖17)。

圖16 西南側阻隔污染源堆高地形

圖17 微地形營造綠地組團
2.2.4.3 視覺觸覺之鋪裝材料設計
關于園區的地面鋪裝,大致分為廣場鋪裝和道路鋪裝,本文主要闡述慢行系統鋪裝的材料與色彩,跑步道、散步道和自行車道都有著符合其功能的結構和飾面,材料顏色的選擇已融入整個園區的大基調,主干道鋪裝材料以透水瀝青路面為主,休閑廣場鋪裝材質主要采用大理石面層,健身步道和自行車騎行道采用彩色瀝青面層,多功能運動場和羽毛球場采用塑膠地坪。色彩和地鋪材料的豐富變化給使用者豐富的運動體驗,將功能和感受完美契合,極大地提高慢行體驗和后期維護成本。

圖18 彩色瀝青跑道
2.2.5 體現地域特色的場所空間
場所空間,是一種特殊意義的情感空間,它包含了場地文化或具有地域特殊意義的人文主義內涵,由空間形態營造的獨特的場所特征, 在一段慢形系統中,舒適宜人的空間也需要相應的場所特色,充分挖掘場地或周邊的文化特色,創造一個有地域性、標志性、歷史性、獨特性的景觀環境,會讓居民產生強烈的歸屬感,從而吸引市民參與慢行運動,增加體驗時間。促進市民之間的交流,有助于健康城市的全面建設。場所空間體現了歸屬感和舒適性的評價標準。此地塊現有古樹和碉堡等歷史痕跡,利用景觀化手段保留下來,喚起老人的歸屬感與記憶,從而促使老年人到此駐足體驗,達到促進健康運動的目的(圖21、圖22)。

圖19 市民健身步道

圖20 籃球場鋪裝效果

圖21 紅色歷史遺跡——碉堡

圖22 古樹保護措施
項目建成后極大地改善了周邊小區居民的居住環境,營建了健身運動的環境氛圍。健身步道、羽毛球場、多功能運動場等健身場地能滿足周邊居民的基本健身需求,舒適宜人且安全的運動環境大大增強了居民的健身運動的熱情,使居民從以往的車行為主的交通方式轉變為步行為主的交通方式。從而提高區域健康品質,有利于提高當地居民健康生活質量。
對每個人來說,健康是一切生活和工作的前提,沒有健康就無法從事其他社會活動,從國家的角度看,只有保證人民的健康,才是一個國家富強的基石。城市慢行系統的建設刺激了人民群眾使用以自行車或步行為主的出行行為,機動車的使用率因此降低,從而減少能源消耗,避免大氣破壞,全球變暖等氣候問題。步行不僅使人得到健康的身體,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往也得到促進,同時,也有助于緩解工作壓力,對人們改善身心健康有很好的幫助。健康的城市慢行環境還可以作為宜居的城市名片來吸引更多的企業和人才,促進經濟發展。因此,一個健康的城市,就是要帶來一系列積極連鎖效應的健康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