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春的風,還帶著刺骨的寒意,時而舒緩時而高昂的鑼鼓聲、鞭炮聲已在我的家鄉響了起來……
大仁村電影院外,五米高的尖頂上方,一個大紅包以君臨天下的姿態,充滿挑釁地睨視著下面的人群。一個金字塔式的人梯已經搭成:第一層,十二個膀大腰粗的漢子站成一個圓圈,竹棍分別搭在自己和對面漢子的肩膀上,六個漢子先后站到竹棍組成的平臺上,同樣的辦法搭起第二層平臺,第三層由三人組成,第四層只上舞獅頭的一人。獅子正在從下往頂上傳遞,突然,第二層中的一角傳來一聲喊:“我腳抽筋,先停下來!”人梯出現了搖晃,驚得鑼鼓也停了下來,站在現場的觀眾也都屏住了呼吸,空氣仿佛已經凝滯,時間仿佛已經停止,每一個人的臉色都變得嚴峻起來,生怕自己用力呼出的氣會把人梯吹倒。電光石火間,一條人影風一般掠到鼓手前面,奪過鼓槌,大吼一聲:“人梯重新組織,頂層先下,護獅隊接應?!北娙硕ňσ豢矗俏瑾{隊隊長火哥。鼓槌隨即緩慢而有力地擂下,這“咚——咚——咚”聲使人梯如同打了強心劑,有條不紊地撤了下來。
這時,大仁村一位老者過來和火哥交涉:“我們已經批評過村里那幫后生哥了,把紅包放那么高,如果你們覺得難度大,這紅包就摘下來重新掛,放矮點!”火哥笑著搖搖頭,把腳抽筋的漢子換下了。在整齊有力的“加油”一聲吼后,鑼鼓聲中人梯又重新搭了起來,轉眼間身手敏捷、短小精悍的獅頭生哥敏捷地站上第四層,重三十斤的獅頭遞到他的手上(舞獅尾的人沒上)。他和著鼓點,舞動獅頭,炮聲響起來了,掌聲響起來了,歡呼聲響起來了,大紅包終于摘了下來。獅子在空中舞動幾下,俏皮地向人群拋了幾個媚眼。然后,在舒緩的鼓點聲中,人梯也有序撤下來。鑼鼓聲再次變得熱烈,現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
這是30多年前的龍潭村獅隊的精彩一幕。
人們說,舞獅就是送福。樂意給人送福的人也會一生幸福。這句話在獅頭生哥身上得到了應驗。生哥在大仁村一舞成名,被大仁村的一個姑娘看中,剛開始女方父母不同意,說生哥人長得矮小,干農活不行,女兒以后要吃苦。姑娘卻吃了秤砣鐵了心:我就非他不嫁了,矮小一點又怎樣?生活不會虧待每一個勇敢進取的人。
結婚當天,村里的舞獅隊不請自來,敲鑼打鼓,雙獅對舞,那場面羨煞旁人。兩家人也覺得特有面子。從這之后,村里有舞獅活動,未婚的小伙子都爭著舞獅頭,這成了村中的美談。
人們說,舞獅舞的就是一種濃濃的年味。
20世紀80年代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人們開始享受到了生活的春天。從三餐的困頓中走出來的人們,開始追求精神生活的富裕,重要節日的歡慶活動如火如荼地在家鄉盛行,舞獅隊也像雨后春筍般多了起來。
舞獅需要兩個人,一人舞獅頭,一人舞獅尾,下身穿燈籠褲。舞動時注意馬步,獅頭獅尾要步調一致,做到人獅合一,才能舞出獅的威猛和靈性。還有一人用紅繡球引導獅子,類似樂隊里的指揮。舞獅頭的首先要有力量,舞著三十斤重的獅頭,在“咚咚鏘鏘咚咚鏘”的鑼鼓聲中,金黃鬃毛的獅子時而直立,時而四平馬,時而丁字馬,時而梅花步,或左或右,或擠眉弄眼,這都是體力活。舞獅尾者也不容易,腰身差不多弓成90°,還要配合獅頭做動作,做到有神采就更難了。
再難,也澆滅不了村民們舞獅的熱情。
春節里圖個喜慶熱鬧就請獅隊進村!哪個村的獅隊口碑好,活就多。小孩們最興奮,跟著獅子滿村跑,趁機鉆鉆獅肚,隨著炮聲摸摸獅身,甚至撿撿沒爆的鞭炮??粗瑾{人,眼里寫滿了羨慕,希望自己快快長大,早日威風凜凜地站在舞獅的隊伍里,走家串戶,享受眾人崇拜的目光。
有的主家把紅包放在香案上,有的掛在家門口伸手可及,但也有高門大戶因紅包內容較豐富而故意增大難度,需要搭人梯才能拿到。獅子到門口鞭炮聲即響起,鼓聲也變得急促熱烈,這時不能等候炮聲停止,獅子要迎著鞭炮的爆炸,在繡球的引導下舞進宅院或客廳。切忌直奔主題,撲向紅包,要在廳堂展示精彩的舞獅技術,等炮聲停止,才摘下紅包。鑼鼓聲則由熱烈變緩慢,“咚鏘——咚嗤——咚鏘鏘嗤”,獅子對著香案一面拜一面后退,共拜三次。然后獅尾先退出廳堂外,獅頭隨之退出。鑼鼓聲這時又變得輕快起來,獅隊接著向下一個目標出發。
舞獅是人心凝聚的一種方式,是村落團結的標志。當時村里要做公益事,一呼而云集響應,沒有觀望,沒有權衡利弊。因此,“人心齊,泰山移”,“黃賭毒”成了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每個村莊都風清氣正,夜不閉戶。
可是舞獅終究擺脫不了走向式微的命運。舞獅的日子已遠去,它隨著童年的快樂,沉淀在歲月里,但是團結向上、敢拼敢贏的風氣,卻沒有被塵封。如今,它又化作一股精神的力量被傳承下來。人們把舞獅精神化作一種創業的自信。無論是以前竹器的集體化生產,解決剩余勞動力問題,還是煮鹽賣鹽也曾成為一項村業,在賓陽、上林、馬山均留下過龍潭人煮鹽賣鹽的足跡;無論是圣女果的販賣走出兩廣,走向香港,還是藍記潮州砂煲粥分店遍布武陵、蘆圩、禮堂,甚至南寧、百色,一個帶一個,帶出了一個個殷實的家庭……
一元復始,春回大地,春天來了,每個人心中鉚足了勁,為了夢想而奮斗。
作者簡介:藍宇,廣西賓陽縣人,賓陽縣作家協會會員。有散文、詩歌等作品發表在當地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