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當春節即將來臨,心里總是想著殺年豬的場景。因為有那樣的氣氛,才叫過年,才有過年的味道。
那年農歷臘月二十六,二姐家殺年豬了,當日我正好返鄉趕上。還沒踏入村莊,在集鎮上碰見二姐夫,他笑瞇瞇地對我說,回來了就趕緊進山,中午十二點殺年豬,到時喝兩杯。我一聽,內心暗暗樂了一陣。畢竟,往年二姐家殺年豬時我都沒有到場。
二姐家離我家不遠,就在我家斜對面的山腳下。我一進家門放下行李,下意識地往她家瞄一眼,此刻她家屋前已是人頭攢動,幾個壯漢已經把年豬攆上一張長條凳。隨著人們一陣吆喝過后,豬的嚎叫聲響徹云霄,整個村莊頓時失去了寧靜。
我小步慢跑,繞過幾塊玉米地來到了二姐家,此時二姐家里聚滿鄰家親戚,他們都是過來幫手的。提水、燒柴、洗菜、煮飯、洗鍋,忙而不亂。
屋里屋外熱鬧非凡,因常年在外打工,我很少體驗到這種場面,一進到屋子最里面,他們簡單地跟我打個招呼后,就各忙各的了。由于人手多,基本上輪不到我幫忙。整個屋子彌漫著肉腥味、燒焦味、煙火味,在我看來,這正是我往日的鄉情里濃濃的家鄉味。
在滿屋的味道里,我隨手拿上一個小椅子靠近火盤坐了下來。說是火盤,其實盤子里面根本沒有火,盤里的火炭頭還是昨夜燃燒剩下的。大家都忙著殺年豬,還有誰去留意這些殘余的木炭。加上二姐家的兩眼大灶臺同時開動,大柴猛火,整個屋子都暖烘烘的,也沒有誰蹲火盤旁。這個春節有點暖,算不上寒風凄凄大冷天,這時二姐夫干脆脫掉外套,手中操著一把鋒利的殺豬刀,汗流浹背地在一方竹席邊上剔骨頭、切肉塊、剁豬腳、稱斤兩。這樣的勞累,我估計他也是很樂意的,畢竟一年到頭就這么一次,能快意淋漓地聞著豬肉味、切著成片成片的肉塊、油膩膩地摸著秤子。
我目光所到之處,都是故鄉久違的純樸,我聽到的聲響,都是至真的鄉音。而我的感官,最終鎖定了野山姜的醇香,一聞到這香味,就知道要灌龍棒了。殺年豬必須有龍棒。
龍棒,是血腸的一種。把豬大小腸里外漂洗干凈,然后往腸子里灌入豬鮮血和其他食料的混合漿物。做這東西,野山姜鮮葉是不可或缺的香料,所以我一聞到野山姜的香味,就好像聞到了龍棒的味道一樣。
灌龍棒,做法也很講究。先將豬網油煎煉至金黃香脆,熱油留鍋里備用,油渣撈起來剁碎;玉米粉略炒微香,但要掌握好火候;花生米炒熟碾碎,但不能太粉。然后與豬血、野生山姜鮮葉、食鹽、干米飯等攪拌均勻,不能太稀也不能太濃稠,各食料要掂量好比例。這樣灌出來的龍棒,才美味可口。
在后屋外,來幫手的親戚們也沒有閑著,他們在清洗處理豬下水,笑聲不斷。他們旁邊臨時搭起的灶臺上的那口大鍋早已在熊熊大火上待命,此時鍋里已經水氣升騰。二姐早已在鍋底放了一大片芭蕉葉,這是她一大清早就到離屋子十來米的玉米地頭砍回來的,專門拿來墊鍋里開煮的龍棒,聽說用芭蕉葉墊著煮,龍棒就不會粘鍋。而一旦龍棒粘到鍋面,腸衣就會破裂,里面的美味就破口而出,龍棒就吃不成了。幾乎每家每戶的屋頭屋后都種有幾棵芭蕉樹,不管平時它長不長果,沒有人會去砍它,原因是它有它的用途。
二姐是灌龍棒的能手,每年的這一天,灌龍棒的活兒都是由她親自指導。她在幾位親戚的幫忙下,終于完成了所有龍棒的灌制,而龍棒在下鍋之前,要放到清水里洗去腸子外面的粘著物,放到鍋里之后要不停地翻動,以免龍棒凝結不均勻。一大鍋的龍棒,往往要兩個人去侍候,要時時關注龍棒在沸水中的變化。通常,侍候一鍋龍棒的人,要直面灶火煙熏、滾水熱氣,等到一鍋龍棒煮熟了,人已滿頭大汗。
一般情況下,在入桌開餐之前就先趁熱吃龍棒了,因為熱乎乎的龍棒在嘴里嚼,時不時會聆聽到一些人邊吃邊言語不清地說話,引發滿堂大笑。滿屋子的熱鬧,似乎全把一個冬天的寒冷擠出屋外,屋子里只剩下一派祥和的氣氛。一炷香的工夫,廚房里的菜也弄得差不多了,該炒的炒,該燜的燜,該下火鍋的下火鍋。二姐家寬大的廳堂里,同時擺起了三個大圓桌,桌子中間擺放著電磁爐,各種各樣的菜肴密集地把爐子圍成一個大圓圈。電磁爐是下火鍋用的,里面煮著用豬龍骨煲開的火鍋?料,濃濃的骨湯味,直抵我的味蕾,這是多少人向往的過年的味道喲!
我還在獨自沉醉其中,個別親戚早已擇位而坐了。二姐夫從儲物房的墻角拎出一大塑料方桶的自釀玉米酒,操著洪亮的嗓音熱情地招呼親戚們開始用餐“入桌、入桌、入桌,大家還站著干嗎”。吃飯的與喝酒的分開就座,往往吃飯的那一桌結束得比較快,喝酒的一桌有時會喝到天昏地暗才罷休。他們也不是酗酒,而是一邊喝一邊細數著過去一年的得失,暢談著來年的計劃。而我,只是默默地聆聽他們話語里的農事。
酒過三巡,大家的臉頰開始泛紅。此時,吃完先離席的二姐提著一個小木椅在我的身后坐下,跟我寒暄起來,問我廣東那邊有沒有家里這樣冷。她說今年的春節比往年暖和不少,擔心過了年會有“倒春寒”,種下的玉米遭殃不發芽。二姐夫一聽便插上話茬,說不相信“倒春寒”會餓死人,只要勤勞,不愁沒有米下鍋。說完,他高高地舉起酒杯喚其他人跟上:“喝,盤喂賴,嘮堵嘛!”一句充滿酒氣的吆喝后,瞬間響起酒杯“叮叮當當”的碰撞聲……
作者簡介:老四,本名覃振江,壯族,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人。廣西作家協會會員,廣東散文詩學會會員,廣西河池市網絡作家協會會員、理事。作品散見于《三月三》《河池文學》《都安文藝》《南丹文學》等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