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眼間父親離開我們已經五個年頭了。在這一千多個日日夜夜里,父親的音容笑貌依然鮮活在我的腦海里,生前的點點滴滴不時浮現在我的眼前。對父親最深刻的印象,除了他的勤勞、善良與正直,就是他對黨忠誠、無私奉獻的高尚品質和優良作風。
父親1945年出生于賀州市昭平縣的一個農民家庭。196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村黨組織的工作,歷任生產隊記分員、農輔員、生產隊隊長、村支書等職,1985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2005年到退休年齡才從崗位上退下來。也是從他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時起,我們進源村就是昭平縣農村的一面旗幟。進源村黨支部經常被昭平縣委等上級部門授予先進黨支部稱號,父親幾乎年年被評為優秀黨支部書記或優秀黨員。父親的一生,是為黨工作的一生,為民服務的一生。
父親入黨后,始終銘記入黨誓言,不忘初心,按照共產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堅決跟黨走、聽黨話,勤勤懇懇為黨工作。在“文革”期間,父親帶領全村黨員干部結合本村實際貫徹執行上級的方針政策,積極改善自然條件,興修水利,植樹造林,發展農業生產。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父親按照上級黨委部署,在村里執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但他沒有把原來的集體資產分凈吃光。一些抽水機、拖拉機等大型機械留下給群眾耕地、澆水;村里的曬谷場、倉庫等租給本村的能人辦起紅磚廠、榨油廠等,組織護林隊專門看護村里的集體林木,晚上由村干部帶隊輪流值班。改革開放后,我們村的集體經濟得到了持續發展,為村民辦了很多公益事業。2005年父親退休時,村里不欠一分錢外債,還為集體留下價值十幾萬元的林場木材。
父親當村干部后總是帶頭學習時事政治,每天的報紙和上級下發的文件他都認真學習。晚年,父親仍然十分關心黨和國家大事以及村里的發展,每天晚上都是看完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和省臺新聞后才休息。我想,支撐他的精神支柱就是黨的信仰吧。他心中有黨,始終如一地揣著讓村民過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
父親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二十載,兢兢業業為黨工作,勤勤懇懇為民服務,我們村的經濟發展和群眾生活條件是昭平縣最好的村之一。他認真學習黨的方針政策,反復領會,在貫徹執行時堅持與本村實際相結合,不生搬硬套。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他及時調整村的發展思路,繼續保持了村集體經濟的持續發展。二十年來,他把村子治理得井然有序,村民安居樂業,村里沒有發生群眾上訪,沒有發生大的刑事案件。
古人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父親要求村干部以身作則起表率作用,已經成為村里的一個規矩。20世紀80年代初我家建新房時,需到兩三公里外的印磚田里拉磚,有人建議用村集體的拖拉機去拉磚。父親堅決不同意,硬是叫兄弟叔伯用肩挑背扛,花半個月時間才把磚拉完回來。宅基地分配是農村的一個熱點問題。按政策規定,我家可以再要一處宅基地,父親卻說:“我們兄弟兩個合力起的房子,家夠住就行了。”因此我老家只有祖輩留下的一處老宅基。收繳提留、稅費和計劃生育,是當時農村的“三大難”,可在我們村從沒為難過。每次開展工作前,父親總是組織黨支部成員認真研究,對孤寡老人、殘疾人、特困戶該免的免,該減的減。
父親辦事講民主,涉及群眾利益的事都和群眾商量。進源村的大事小情,群眾沒有不知道的,都是經過群眾反復討論,大家同意,再蓋章按上手印。父親說:“大家的事大家當家,人人知情,人人有責。”群眾通不過的事情,他從來不強行去辦。
父親為黨工作這么多年,只有默默奉獻,從來沒有向組織上提過什么個人要求,也沒有要求上級在安排子女工作等方面給予照顧。20世紀90年代初大哥中專畢業,按理只要父親稍稍走一下后門,進入體制內做一份體面的工作是不成問題的,但父親沒有去求人說情。我師范畢業時,正趕上國家不包分配工作了,父親也還是沒有利用自己當村干部的人脈去找關系,而是讓我們兄妹倆憑自己的能力自謀職業。那時,雖然村干部的工資不多,退休后領的生活費也很少,但他仍然很樂觀,經常跟我們說做人要知足常樂。
父親一生光明磊落,公私分明,從來不占集體的便宜,從不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村里有經濟頭腦的人合計著辦企業、做買賣,因缺廠房和資金,擔心村干部眼紅,想拉父親和一些干部摻和進去,掛個名到時分紅。村黨支部召開會議反復討論,認為村民辦企業有困難,村干部應義不容辭地幫助,但村干部誰也不能摻和。黨支部先后把村集體的倉庫、曬谷場騰出來租給村民辦作坊,幫助他們辦理營業執照、貸款,使其很快投入生產。
父親是砌灶、建房子的能手,凡是鄉親鄰里請他去做工,他總是熱心地幫忙,從來不收取人工費。誰家有大事小情,他都竭盡全力幫著辦。20世紀90年代,村里只有支部書記和少數人家里安裝了電話,村里在外地工作的人把電話打到我家,父親總是親自去送口信,從不怕麻煩。每年的除夕夜,他總是從家里帶些米粉、腐竹、豬肉之類的生活用品,去慰問村里的特困戶和孤寡老人。
20世紀80年代,父親當農輔員時,村里的集體林場都是一片荒山野嶺,他就和一個同事住在林場,帶領村民們植樹造林,硬是在長滿雜草的荒山上種出了數百畝的經濟林木。現如今樹已長成,林已造就,鄉村處處藍天白云,綠水青山,小鳥飛翔,呈現出一派和諧的生態鄉村美景。這一切,正是父親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的真實寫照。
父親臨終前幾天,對我們兄妹們說:“我一輩子清清白白,沒做過虧心事,希望你們都堂堂正正做人,我就放心了。”這成了他的臨終遺言,更是他對黨忠誠、清廉一生的真實寫照。
和諧睦鄰、樂善好施是祖輩傳下的家風,父親從小耳濡目染,思想比較開明進步。由于父親是家中的長子,16歲就挑起家庭生活的擔子,從小就養成了勤勞淳樸、忠厚善良、耿直要強的性格,傳承了中國農民的許多優秀品質。他對子女們要求嚴格,他教育孩子們做事要靠譜,要靠自己的本事過日子,不能利用當干部的條件占便宜、搞特殊。父親要求子女要好好讀書,家里再困難也要供子女上學。我初中畢業時,正好村小學缺一名老師,校長幾次找到父親讓我去學校當代課教師。可父親想了想,說:“她哥上了中專,她初中畢業就不讓她讀了,我覺得對不住孩子。”便婉言謝絕了校長,讓我繼續報讀師范學校。
在父親的影響和帶動下,我在19歲那年也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參加工作以來,無論在什么崗位,我都牢記父親的教誨,不對苦說難,不對累說怕,終于通過自己的努力,順利通過了教師公招考試,成為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在這樣的共產黨員的優秀家風的熏陶下,我的愛人以及愛人的弟弟也先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現在想想,這其實都是父親這位平凡而偉大的老黨員的家風傳承啊!
親人已去,精神永存。父親雖然離我們而去,但他用自己平凡的一生詮釋了怎么做個好黨員,怎么當好一個農村黨支部書記,怎么當一個好家長,這將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永遠激勵我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努力奮斗。
作者簡介:劉敏華,女,廣西昭平縣人。廣西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昭平縣作家協會會員。有散文、詩歌等文學作品散見于《賀州日報》《文化昭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