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隆安縣是稻作文化之鄉。村屯和田地大多以“那”為名,“那”就是漢語“稻田”的意思。當地各種小吃也都與“那”息息相關。如過年的糖餅糖糕都是選用自家種植的糯米來制作的,有獨特的香味和口感。
雖然現今大家過年都與時俱進,吃的用的有很多的現代元素,但在隆安縣的壯族村落還保留著一些傳統的手工制作的習俗。
每到臘月中旬,各家各戶就忙碌開了。糖餅糖糕等是各家各戶過年必備品。婦女們鄭重其事地拿出珍藏的自家種的糯米,用米筒小心翼翼地量好米量,倒在盆子里淘好,然后把糯米炒得微微泛黃。這炒工也是有講究的,不能把糯米炒太透了,那樣會有焦味;但是也不能太生,那樣會有澀感。得先大火把鍋燒熱,再減火力,保持一定的熱度,把泡好水又瀝干了的糯米放進鍋里均勻翻炒,等米粒變得微黃時就可出鍋。炒好的糯米再用石磨細細研磨。推磨碾粉也是很有講究的,使力不均、一下快一下慢的話,磨出的粉就會很粗糙,那就做不出家鄉的糖餅糖糕的味道了。所以得細細研磨,均勻使力推磨。磨好的米粉攤在簸箕上,讓它充分晾透。
與此同時,家庭另一成員則負責把成塊成片的紅糖削磨成粉。所用紅糖都是民間作坊用自家種的甘蔗熬制的凝結成板塊的紅糖塊。得用菜刀輕輕地刮劃,削出細沙粒樣的紅糖末。也有的用厚竹片當削刀,一手抓住紅糖塊,一手牢牢抓住竹刀,在紅糖塊上來回刮削。手藝精的人操作起來很麻利,刮削的動作來回翻飛,好似優美的舞蹈動作。小孩子在旁邊入迷地看著,仿佛在欣賞一位藝術家的精湛技藝展示。
糯米晾透了,紅糖也削好了,就開始熬紅糖。熬紅糖也是個技術活。把鍋燒熱,倒上食油,等食油開始有氣泡時,立馬倒入紅糖末。此時必須得兩人合作,一人負責按一定的速度往鍋里倒紅糖末,一人負責快速攪拌鍋里的紅糖末。還要不時添加些許熱水,防止紅糖末糊鍋,要是糊了那就前功盡棄了。一邊攪拌一邊觀察鍋里紅糖水的顏色變化,以便決定出鍋時間。等紅糖末熬成黏稠的紅糖膠狀時就立馬出鍋。一般會用一根筷條像挑面條一樣,伸進鍋里將紅糖膏往上一挑,就會有一條黏黏的褐色的紅糖膏,好像線條一樣被持續拉伸而不斷,這就是最好的紅糖膏了。
等紅糖膏微涼的時候,就可以把糯米粉倒進紅糖膏里了。這過程得不斷地攪拌揉搓,讓紅糖和糯米粉充分互透。一手支撐,一手用力搓,只有在不斷地拌、搓過程中,紅糖跟糯米粉才能充分和透而不分層。等攤在簸箕里的粉團有蠕動感時,就可以開始打糖餅模子了。
那是用木板雕刻而成的長條模板,三只餅模列成一字型。當地壯家人家家戶戶都備有餅模,樣式不盡相同,有花草魚蟲等。把和好的粉末用力壓實,壓實后翻轉模板,再輕輕地敲幾下,糖餅糖糕就脫落在蒸板上了。打好了模餅,就可以上鍋蒸煮了。蒸煮的時間和火候要掌控好,容不得半點閃失,這樣蒸出來的糖餅糖糕才松脆適宜。要是時間和火候掌控不好,做出的成品就會過于松軟而不便儲存和移動,或者太過堅硬而難以咬開不利咀嚼,更影響了口感。怎樣判斷好火候?鍋底燒柴得要均勻才行,大火燒大約半個鐘頭,等水蒸氣中有糯米和蔗糖的香味時,繼續小火蒸20分鐘就可以了。這樣出鍋的糖餅糖糕透著濃郁的蔗糖味和獨特的糯香味,這才是真正的家鄉味。
小時候,我家每次做糖餅糖糕,父母都會讓我拿一些給村東的吳爺爺送過去。而我每次領到這個任務時都暗自竊喜。獨居的吳爺爺過年的糖餅糖糕特別多,樣式不盡相同。我知道患有眼疾的吳爺爺是不能自己做糖餅糖糕的,都是屯里人你送一個我遞兩個??吹轿宜秃贸缘膩?,吳爺爺都會回送一兩個給我,各種樣式圖案都有,這是我孩提時最高興的事。
一直以來,隆安壯家人互幫互愛的傳統代代相傳,節日做的各種小吃也經?;Q品嘗。
如今,過年的各種禮品琳瑯滿目,而且包裝越來越精美。我問年邁的父母,為什么不去街上買現成的,還要自己做這么麻煩?父母說:“現在你們都長大了,各奔東西,很難聚在一起。這過年過節的,難得都回來聚一聚,大家一起動手做做小吃,一邊做一邊聊聊天,不是很好嗎?”
長期以來,我們當地壯家人家家戶戶堅持手工制作糖餅糖糕,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聚在一起享受親情,要的就是這樣的氛圍,這樣的感覺?。∮美弦惠吶说脑捳f,這是不能丟掉的傳承。
日月穿梭,世事變遷。無論如何變化,隆安壯家人“那”獨特的年味一直把我們在外的游子時刻與故鄉牽連著,繾綣一生。
作者簡介:盧生強,壯族,南寧市作家學會會員,廣西小小說學會理事 。作品散見于《廣西文學》《紅豆》《百花園》《金山》《廣西日報》等報刊,近年來獲各種文學獎項4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