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獲得真正的教養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最重要的途徑之一,就是研讀世界文學,就是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征、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
對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卻都會使你感到滿足和幸福——不是因為獲得了僵死的知識,而是有了鮮活的意識和理解。
世界文學的輝煌殿堂對每一位有志者都敞開著,誰也不必對它收藏之豐富望洋興嘆,因為問題不在于數量。有的人一生中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為真正的讀書人。還有人見書便生吞下去,對什么都能說上幾句,然而一切努力全都白費。因為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那就是個性或人格。沒有這個前提,教養在一定意義上便落了空,縱然能積累某些知識,卻不會產生愛和生命。沒有愛的閱讀,沒有敬重的知識,沒有心的教養,是戕害性靈的最嚴重的罪過之一。
每一年,我們都看見成千上萬的兒童走進學校,開始學寫字母,拼讀音節。我們總發現多數兒童很快就把會閱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有少數兒童年復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對學校給予自己的這把金鑰匙感到驚訝和癡迷,并不斷加以使用。他們為新學會的字母而驕傲,繼而又克服困難,讀懂一句詩或一句格言,又讀懂第一則故事,第一篇童話。當多數缺少天賦的人將自己的閱讀能力很快就只用來讀報上的新聞或商業版時,少數人仍然為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瘋魔(因為它們古時候都曾經是富有魔力的符號和咒語)。
這少數人就將成為讀書家。他們兒時便在課本里發現了詩和故事。但在學會閱讀技巧之后并不背棄它們,而是繼續深入書的世界,一步一步地發現這個世界是何等廣大恢宏,何等氣象萬千和令人幸福神往!最初,他們把這個世界當成一所小小的美麗幼兒園,園內有種著郁金香的花壇和金魚池;后來,幼兒園變成了城里的大公園,變成了城市和國家,變成了一個洲乃至全世界,變成了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遠以新的魅力吸引著他們,永遠放射著異彩。昨天的花園、公園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將變為一座廟堂,一座有著無數的殿宇和院落的廟堂;一切民族和時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著新的召喚和復蘇。對于每一位真正的閱讀者來說,這無盡的書籍世界都會是不同的樣子,每一個人還將在其中尋覓并且體驗到他自己。這個從童話和印地安人故事出發,繼續摸索著走向莎士比亞和但丁;那個從課本里第一篇描寫星空的短文開始,走向開普勒或者愛因斯坦……通過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萬條,要達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萬個,可沒有一個是最后的終點,在眼前的終點后面,又將展現出一片片新的廣闊的原野……
——摘自[瑞士]赫爾曼·黑塞著:《獲得教養的途徑》,楊武能譯,《教育》2010年第31期
能夠自得其樂,感覺到萬物皆備于我,并可以說出這樣的話:我的擁有就在我身——這是構成幸福的最重要的內容。因此,亞里士多德說過的一句話值得反復回味:幸福屬于那些容易感到滿足的人。
生活在社交人群當中必然要求人們相互遷就和忍讓,因此,人們聚會的場面越大,就越容易變得枯燥乏味。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拘謹、掣肘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社交聚會。
在獨處的時候,一個可憐蟲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全部可憐之處,而一個具有豐富思想的人只會感覺到自己豐富的思想。一言以蔽之:一個人只會感覺到自己的自身。進一步而言,一個人在大自然的級別中所處的位置越高,那他就越孤獨,這是根本的,同時也是必然的。如果一個人身體的孤獨和精神的孤獨互相對應,那反倒對他大有好處。
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可以把社會人群比喻為一堆火,明智的人在取暖的時候懂得與火保持一段距離,而不會像傻瓜那樣太過靠近火堆,后者在灼傷自己以后,就一頭扎進寒冷的孤獨之中,大聲地抱怨那灼人的火苗。
我們需要獨處來調整與恢復能量,狂歡可能會快樂,大多數的時候會感覺殫精竭慮,因為每個人都希望是主角,又不愿看到與自己不同類的人表現出挑,或者無法忍受強于自己表達的人,時常稱其為愛出風頭。而獨處時,內心的聲音才會顯現,會發覺原來很多時候,并不是你不愿說話,只是說了,往往需要花更多氣力去解釋,才可以表達明白,才會不被人家當作異類,更多的時候是根本連說的意愿都沒有……
無論怎樣,當傾向自己內心的聲音的時候,現實的秩序又變然幻化為理智的擎天柱,將一切不符社會秩序、影響人際和諧的念頭踢出行動的圈子之外。
一切終將隨風去,不妨做朵自在的蒲公英。
——摘自[德]叔本華著:《品味獨處》,《小品文選刊》2010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