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建軍
九十多年前的今天,“八一”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秋收起義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九十多年前的今天,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使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真理,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嶄新局面。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
今年,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94周年。
今年,是人民兵工創建90 周年。
今年,是黃崖洞保衛戰勝利80周年。
今年,是“劉伯承工廠”命名73周年。
今年,是“中國第一槍”之父劉貴福和他的工友在黃崖洞兵工廠制造出中國第一支輕型化制式化步槍“八一式馬步槍”81 周年。
從1921 年至2021 年,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人民兵工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走過了從星火燎原的舍身救國,到烽火硝煙的挺身建國,從雕弓鑄劍的保家衛國,到改革開放的強軍報國之路。

從1927 年至2021 年,人民軍隊走過了94 年光輝歷程,從1931 年至2021年的90 年里,人民兵工是人民軍隊最堅強最忠誠最可靠的戰友和伙伴!
從1938 年至2017 年,黃崖洞老兵工和他的薪火傳人淮海集團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的黃崖洞精神,一代又一代把紅色基因傳承。

1939 年,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技師劉貴福設計制造的“無名式馬步槍”是我軍更是我國自主研制和生產的第一支步槍,這支槍后經劉貴福在黃崖洞兵工廠設計改造由八路軍總部軍工部部長劉鼎組織制式化、標準化的批量生產。在1940 年8 月1 日被正式命名為“八一式馬步槍”(見“革命根據地軍工史料叢書”)。
從自主研制第一支步槍開始,淮海集團的前身——黃崖洞兵工廠就與人民軍隊風雨同舟,一路攜手征程,發揚黃崖老兵工光榮傳統,以“一切為了前線”的劉伯承工廠精神,在舍身救國、挺身建國、保家衛國、和平報國、強軍興國的各個時期為人民軍隊提供了一大批先進的武器裝備,為筑牢國家安全基石,為人民軍隊能打仗打勝仗做出了卓越貢獻。
歷史的長河,滾滾向前。
回望太行,抗戰的烽火硝煙依舊,紅旗漫卷西風。
回望太行,八年抗戰的黃崖洞精神正在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兵工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開拓進取、無私奉獻。這是怎樣的一種精神,這是怎樣的一種信念,這是怎樣的一種追求,這是怎樣的一種使命。


翻開人民兵工的歷史畫卷,黃崖洞兵工廠的歷史就是革命的歷史;黃崖洞兵工廠的歷史就是創新的歷史。
為了革命,“兵工泰斗、統戰功臣”的劉鼎抱著追求真理的理想和信念留學德國,“中國第一槍”的發明者劉貴福毅然決然地帶著16 個工友投身人民兵工事業。
座落在山西省長治市黎城縣的黃崖洞兵工廠作為全國軍工文化教育基地已經成為全國軍工人尋根溯源的紅色圣地。
在黃崖洞兵工廠,像劉鼎這樣投身革命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的高級知識分子有陸達、郭棟才、張華清、程明升、陳志堅、鄭漢濤、高原、張芳等,而像劉貴福這樣的大工匠也不只是郝希英、教逢春、甄榮典、韓忠武、石成玉、齊宣威、王化南、尚文元、劉職珍、景邵彬等,就是像劉鵬、賴際發、徐長勛、張廣才、張先進、熊杰、張貽祥、賴榮光、朱鳳柳、馬勵勤、雷振才這樣的老紅軍也不在少數,這些用革命信仰武裝起來的老兵工心中裝的就是打鬼子驅倭寇的救國信念(見吳棟才、張義和主編《山西軍事工業史料》。
在黃崖洞兵工廠,從石成玉的馬尾彈和各種土地雷、燃燒彈、手榴彈,到教逢春試制的各類火炸藥……創新成了老兵工戰勝困難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的金鑰匙。可以說沒有創新就沒有人民兵工的發展壯大。而中國第一槍的發明創造就是創新的典范,更是中國制造中的創新楷模。
劉貴福和他兵工戰友毋庸置疑是中國第一槍這一歷史性事件的主角,在建黨百年和人民兵工創建90 周年的日子里重溫歷史,得以啟發。
曾擔任兵器工業部副部長、軍工總監、兵總公司總經理、全國人大常委、兵工史編審委主任的來金烈于2004 年5月20 日為《生產戰線上的英雄——八路軍軍工英雄劉貴福》這本書作序中指出:
劉貴福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兵工英雄,1938 年,在延安陜甘寧邊區機器廠,他和工友們創造性地發明制造了我國第一支自主設計的新式輕型的“無名氏馬步槍”,是我軍第一個步槍設計師。在1939 年“五一”“工展會”上,劉貴福當選為勞動英雄的代表,受到毛主席的高度評價,并親筆為他題詞“生產戰線上的英雄”。

劉貴福到了黃崖洞兵工廠擔任副廠長時,一門心思想把輕型步槍裝備部隊。在劉鵬的支持下,開始了新的改進,特別是1940 年5 月,劉鼎擔任八路軍軍工部部長后,加快了新槍的研制,如果說劉貴福在發明第一槍時是受到了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學習啟發,而在黃崖洞兵工廠研發新槍時在劉鼎部長的組織領導下,特別是受到劉伯承有關輕型步槍理論的影響,經過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沒有現代化機加設備,工人們用科學武裝頭腦,土法上馬自制“磨盤深孔鉆床”,不僅解決了槍管鉆孔,也巧妙地實現了槍管來復線的加工,就是靠這樣的土洋結合,就是靠這樣的自力更生,就是靠這樣的敢想敢干,就是靠這樣的艱苦奮斗,就是靠這樣的創新創造,才在最短的時間里拿出了黃崖洞兵工廠生產的輕型化制式化“八一式馬步槍”(見劉國梁著《生產戰線上的英雄——八路軍軍工英雄劉貴福》)。
遙想八十一年前的八月一日,當劉貴福背著他造出的新型馬步槍與劉鼎一起到八路軍總部匯報時,彭德懷、徐向前、左權大為高興。“好槍、好槍!”“天下第一準星!”“當兵能背上這種槍,不吃飯也高興”……贊譽之聲不絕于耳。當天正是八一建軍節,劉鼎建議就稱“八一式”吧,首長們一致同意,從此“八一式馬步槍”這支黃崖洞兵工廠自主設計制造的制式化新型步槍誕生了(見著名史料專家吳殿堯所著《劉鼎傳》)。
今天,我們說“無名式馬步槍”的升級版“八一式馬步槍”是中國第一槍,就是站在歷史的高度回望我們國家步槍制造史上具備自主設計、自主制造、自制標準、批量化生產、成建制裝備部隊的特征來說的。從清末以來,漢陽造在我國雖然生產時間最早使用時間最長(使用時間60 年),但其生產制造的全套圖紙是從德國引進的1988 式的毛瑟槍,而國民黨“中正式”步槍是30年代中期從德國全套引進的24 式步槍的技術資料和生產圖紙,其它的如太原兵工廠生產的“三八式”、東北“韓麟春式”七九步槍都是仿制日本的“三八大蓋”步槍。中國這些早期步槍都有一個特點,就是依據西方國家的造槍理論,生產的步槍槍身長、射程遠,適合陣地戰,而在我們八路軍兵工廠里,當時生產的55 式步槍也是黃崖洞兵工廠早期仿制的漢陽造步槍。晉綏兵工廠生產的46 式是仿制老套筒步槍(見兵工史編輯部1987 年的《兵工史料》第九輯“中正式步槍的由來”)。
從1938 年到1941 年之間,八路軍新四軍各修械所仿制的步槍主要是兩種,一是“手工造”,這種土法造槍法,是沒有標準,沒有圖紙,單槍單制,各顯神通。二是“仿制槍”,即見啥槍就仿制啥槍,主要還是仿79 步槍,手槍、扶把槍、撅把槍、捷克式半自動、手提式沖鋒槍、八音子槍、哈氣開斯機關槍等十余種槍,也是五花八門,但其仿制數量較少(見吳棟才、張義和主編《山西軍事工業史料》)。
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第一槍的殊榮當之無愧的屬于“無名式馬步槍”和其升級版“八一式馬步槍”,特別是黃崖洞兵工廠作為八路軍最大的兵工廠所生產的八一式馬步槍,產量達到了8595支,有力地裝備了人民軍隊(見劉國梁著《生產戰線上的英雄——八路軍軍工英雄劉貴福》)。
今天,我們重溫這段歷史,既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也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更有著重大的創新意義。
中國第一槍的創新意義告訴我們,只有把民族復興的責任扛在肩,才能實現崇高的理想。
中國第一槍的創新意義告訴我們,只有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才能在沒有條件的情況下征服困難,實現突破。
中國第一槍的創新意義告訴我們,只有科技領先、自主發明,才能捍衛尊嚴,才能讓我們的智慧昭示歷史。
中國第一槍的創新意義告訴我們,只有敢為人先、先敵制勝,才能實現人無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轉。
中國第一槍的創新意義告訴我們,人人都可以創新,創新就在身邊,只要有了追求,什么不可能的事在我們手里都可以變成可能。
中國第一槍的創新意義告訴我們,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這是黃崖洞精神、八路軍精神、太行精神的精髓,我們有第一槍的光榮,我們也有過紅箭-73 第一底圖廠的驕傲,我們有過填補國內空白的非硅MEMS 生產線的自豪,我們也有過“十年磨一劍”的成功喜悅。面對新的歷史機遇期,面對新的挑戰,新時代的兵工人肩負重任,更加需要中國第一槍的創新精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在新的第二個百年目標啟航之際,抖擻精神,揚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