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義強
能否順利獲得高生產性能種雞直接受到種雞育成期的飼養管理水平高低的影響,通過實際調研可以發現,飼養管理不當情況在肉用種雞育成期較為常見,本文特對解決這類問題的針對性預防措施進行探討。
1? 肉用種雞的生理特點分析
在育成期,肉用種雞的生長發育速度提升明顯,12周齡前保持較為快速的生長和體重增長速度,飼料采食利用率也較高,但同時脂肪容易沉積,可引起種雞超重。育成期體重超標過大會導致肉用種雞生殖器官發育狀況不佳,進而影響產蛋量及受精率。對于消化能力不斷提升的肉用種雞來說,其采食量在育成期也會不斷提升,此時內臟器官、骨骼、肌肉等組織也處于發育旺盛階段,要重視性器官和性機能發育狀態,此時控制不當,性器官發育速度過快會導致種雞15周齡左右過早產蛋,使肉種雞生產性能受到影響。為規避發育過早問題,必須保證性器官發育正常,這直接關系著開產后種雞的生產性能。
2? 肉用種雞育成期的飼養管理技術應用要點
2.1? 限制飼喂? 肉用種雞育成期的飼養管理技術應用首先從限制飼喂入手,以此實現日糧營養平衡。具體管理時無需控制肉用種雞的采食時間,僅需要對日糧的飼喂數量進行限制,以70%~80%的充分采食量作為平均飼喂量;明確充分采食量非常關鍵,因此要做到準確稱量;打破日糧營養平衡和降低營養水平,為此要提供低蛋白質、低能的高纖維日糧,保持低于正常情況的營養水平即可實現對生長速度的有效控制,同時延遲性成熟。飼料喂量限制可考慮一次性添加,以此實現每天限量;也可以隔天飼喂,在1 d內對2 d的飼料量進行合并飼喂,可以保障雞群發育整齊;也可每周停喂2 d,一般在周日和周三停止。飼料喂量準確性直接關系著限制飼喂能否取得預期效果,但需與光照控制同時開展。對種雞產蛋前夕的限制飼喂,需使用產蛋期專用的日糧取代育成期飼喂的日糧,飼喂量也需要逐漸增加,直至自由采食,飼料喂量的再次控制要在產蛋高峰過后五個星期左右進行。
2.2? 注意事項
2.2.1? 分群及飼養密度? 肉用種雞育成期需按照大小、強弱、公母進行分群,一般以400~500只為每群數量,需在20周齡前完成。不同階段飼養密度需針對性控制,7~15周齡每平方米飼養數量應控制在8~10只;16周齡以上控制為3.6~4.8只/m2。體重過大或過小的個別種雞需要隨時挑出,淘汰或轉群,保證雞群的均勻度。
2.2.2? 定期稱重? 需要對肉用種雞育成期的平均體重進行精確計算,并進行均勻度的控制,空腹稱重在每個星期末開展,肉用種雞在全群中抽取的數量應控制為5%~10%,開展稱重、記錄并完成平均體重計算,即可為飼料的供給量確定提供依據,這一過程需同時對平均體重±15%范圍內肉雞數量進行統計,以此確定均勻度;判斷雞群合格性,需保證育成后期均勻度在80%以上。
2.2.3? 料位提供? 7~15周齡,肉用種雞需使用料槽式喂料,每只所占長度為10 cm。16周齡以上的肉用種雞進行料桶喂料,一般情況下9個料桶由100只肉用種雞使用。
2.2.4? 飼料供給量計算? 需結合上個周末稱重結果、飼養指南開展整個雞群的飼料供給量計算,明確本星期的喂料量,每只肉雞每星期飼料飼喂需持續增加,增加量可控制在3~5 g,如存在體重超過標準情況,則應不增料或減少增料,不得出現減料情況。如存在低于標準的體重,喂料需適當增加,但增加量需控制在每只10 g內。
2.3? 環境管理? 肉用種雞育成期的飼養管理技術應用需同時關注環境管理,必須保證舍內環境舒適,具體可從溫度、通風入手。溫度:需保證雞群能夠實現對自然溫度的適應,以此進行脫溫,增強雞群抵抗力。如北方雞場安裝有供暖設備,但供暖設備應用需考慮雞群對低溫環境的逐漸適應,有效控制溫度改變對雞群帶來的影響;溫度變化較大季節需關注保溫工作,實現舍內溫度穩定控制。通風:需保證育成種雞舍每3 min開展換氣1次,雞舍的密閉性、舍內安裝風機排風效率需同時得到重視;在炎熱季節,需同時考慮風冷效應、雞舍換氣及種雞需要,一般需將風速控制為2.5 m/s。
因此,肉用種雞育成期的飼養管理是一個重要階段,發揮著承前啟后作用,直接影響雛雞品質的提升和改善,應積極應用相關新技術來保障限制飼喂、環境管理順利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