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秀霞
隨著我國市場化經濟的發展,我國的養鵝業也得到迅猛發展,促進了養鵝業的現代化進程以及規模化程度的提升。復雜多變的傳染性疾病也伴隨而來,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養鵝業的健康發展。其中,鵝漿膜炎是近幾年在鵝群中,尤其是在雛鵝群中流行的比較嚴重的細菌性疾病,發病率持續上升。
鵝漿膜炎病原為鴨疫里莫氏桿菌,主要感染2~7周齡的雛鵝,其發病特點是傳播快、病程短、致死率高,其特征是患病鵝以纖維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氣囊炎、輸卵管炎、關節炎、腦膜炎等為特征性病變。由于本病病原菌抗原型多,又是侵害漿膜,更易產生耐藥性,給防治工作帶來了極大難度,給養鵝業造成了一定損失。為此,本文對鵝漿膜炎的病因進行了分析,介紹了臨床癥狀、病理特征以及治療措施等,為廣大養殖戶防治鵝漿膜炎病提供參考依據。
1? 鵝漿膜炎發病病因分析
1.1? 飼料營養搭配不合理? 部分養殖戶,在幼鵝育雛階段通常飼喂肉雞飼料。育雛期后,鵝群主要以飼喂青草為主,或者搭配一定量的整顆粒玉米、稻谷等,沒有添加適量的必需營養物質,如微量元素、維生素等。因此,通常造成營養缺乏或者所含營養不全面,有時還會發生啄癖。同時,由于投藥困難,拌藥和飲水都較難且不夠準確,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較難預防發病,這也是導致該病容易發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1.2? 原發性鴨疫里莫氏桿菌? 鵝群自身感染鴨疫里莫氏桿菌后,經過周期潛伏,導致鵝機體出現食欲減退、精神沉郁、伏臥不起等狀態;另外,眼部以及鼻腔出現膿性或粘液狀分泌物,眼周羽毛粘連、脫落等,嚴重的病鵝出現體溫上升、喘氣急促、呼吸困難等。
1.3? 管理不當? 包括:飼養管理不當,飼料和飲水用具不能定期清洗和消毒,尤其是鵝舍內外環境衛生差,消毒次數少或消毒方法不當;另外,鵝場生物安全措施不到位,不能做到全封閉管理,外來人員和車輛隨意進入;鵝場自繁自養能力差,與其他動物出現混群飼養等;飼養密度過大或過密,各類應激因素過多等都是誘發鵝發病的原因。
2? 鵝漿膜炎診斷分析
2.1? 臨床病癥分析? 羽毛凌亂,眼流淚,不停地左右搖頭并伴有咳嗽,兩腿無力,不能走動,身體倒向一側,兩腿不斷后蹬、拍動,排灰白色或灰黃色稀糞[2]。患病鵝群一般發病周期為1~3 d,個別病例在7 d左右發病,急性病例多發于2周齡以內的雛鵝,病程較快,病鵝死亡率高;病程較長,生長發育顯著減緩,最終因衰竭死亡。
2.2? 病理分析? 可見病鵝的氣囊壁、心包膜等部位均有典型的病理特征,漿膜表面布有纖維性滲出物;肝臟表面呈灰白色,腫大明顯,個別病例的肝臟上有出血點或出血斑;胰腺、腎臟上均有出血點,輸尿管中含有一定量的尿酸鹽。有的病例氣囊壁變厚增大,并附有灰白色纖維性滲出物。
2.3? 實驗室細菌學分析? 無菌條件采取病死鵝的肝臟組織、心包積液等進行涂片,經由瑞氏染色后做鏡檢,可觀察到大量兩極著色的小桿菌,通過進一步對該菌進行細菌培養和分離鑒定,結果均符合鴨疫里莫氏桿菌的特征,最終可診斷為鵝漿膜炎。
3? 雛鵝漿膜炎的有效防治措施
3.1? 科學飼養管理? 堅持“自繁自養”和“全進全出”原則,嚴格按照日齡、性別和體重等指標進行分群飼養,結合鵝群的飼養數量以及飼養面積科學安排飼養密度。控制好育雛室內的濕度、溫度以及空氣質量,冬季和初春做好防寒保暖措施,減少因溫度引起的應激因素發生。平時要對雛鵝提供新鮮、優質的全價飼料,定期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多種維生素,以滿足雛鵝生長發育的營養需要,提高雛鵝的免疫力。同時,還要定期做好消毒工作,尤其是定期對料槽、飲水器等設備的消毒以及飼舍的消毒。平時要做好舍內定期通風和換氣。另外,每天要及時清理雛鵝糞便,進行堆積發酵處理;定期勤換墊料,保持清潔干燥;提供清潔水源,保持飼養環境的舒適。
3.2? 科學使用藥物? 使用抗生素目前是治療漿膜炎最為有效的措施。因為該病原菌抗原型多,易產生抗藥性,要選擇敏感藥物治療。目前,在臨床上常常應用硫酸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等抗生素進行治療,同時配合黃芪多糖以及多種維生素以及微生態制劑添加在飲用水中,提高機體免疫力,有效鞏固治療效果。另外,也有臨床實踐表明,應用中草藥或復方藥來防治鴨疫里莫氏桿菌具有一定的特效,且不易產生耐藥性。
3.3? 科學免疫接種? 結合養鵝場的免疫程序,應用鴨疫里莫氏桿菌、大腸桿菌油乳劑滅活二聯苗對4~7日齡雛鵝進行免疫接種,一般接種后2周左右可使鵝產生免疫抗體,可減少漿膜炎與大腸桿菌的發病機會。另外,還要做好對父母代種鵝的免疫接種工作。在產前做好種鵝的二次免疫,在注射疫苗2 d前、5 d后兩個時間點選擇多種維生素添加在飲用水中,即可提高鵝機體的抗病能力,也可收獲較好的免疫效果與疾病預防功效。
4? 小結
鵝漿膜炎是臨床上一種常見的細菌性疾病,其發病誘因多與飼養管理以及營養搭配不當等相關,為此需要對出現的各類狀況進行及時解決,針對鵝舍的養殖條件和消毒衛生等進行優化管理,切實提高養鵝戶的經濟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