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述

有這樣一個國家:領土僅2.5萬平方公里,不如中國海南省陸地面積(3.5萬平方公里)大;全國人口才800多萬人,僅為中國上海的1/3;資源方面除了沙漠,就是死海。但這個國家成了“小國中的超級強國”,贏得了全世界的欽佩、贊嘆與尊重。這個國家叫以色列,在世界地圖上找這個國家不是那么容易,因為它太小了。
以色列沒有前線與后方之分,只要一打仗,炮彈可能落到任何人的家門口。以色列前國防部長、獨眼將軍達揚說:“整個國家就是一條邊境線。以色列的安全有著罕見的地理上的脆弱性,這種脆弱性由于阿拉伯鄰國的嚴重敵對性而大大加深了。”以色列則完全暴露在敵人的火力射程之下。在這種情況下,以色列不僅活了下來,還活得挺好,如同打不死的“小強”。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似乎只有草原游牧民族才搞全民皆兵,而這種軍民一體制在現代國家已經不合時宜,早已退出歷史舞臺。而以色列卻“逆流而動”搞全民皆兵,成為國家生存和發展的關鍵因素。
以色列常備軍只有約20萬,但預備役有40多萬,這對一個總人口才800多萬的國家來說,已經夠多了。也許其他國家的動員能力不比以色列差,但在這一點上怕是沒法兒和以色列比——他們把國防動員做到了全世界。早在2001年,以色列就在全球設置了兵站,戰事一旦擴大,這些兵站便負責把世界各個角落的猶太人組織回國參加衛國戰爭。
現在,以色列的國防動員今非昔比,效率高得令人咂舌。一般戰事發生后,18小時,全體預備役領取武器;24小時,機動到位;36小時,投入戰斗。這是理論上的數據,也是最低標準,真正打起仗來效率更高。1973年第四次中東戰爭,埃及和敘利亞利用“贖罪日”對以色列發動突然襲擊,以軍一個預備役裝甲旅從接到動員令到投入戰斗僅僅用了8個小時,比標準時間提前了整整一天。這個裝甲旅盡管是“預備”性質,但到位速度極快,而且戰斗力也很強:上去戈蘭高地后,頂住了敘利亞4個精銳裝甲師的凌厲攻勢。
從這次戰爭整體看,戰爭爆發15分鐘后,動員令發出;20小時后,兩個預備役師抵達西奈半島指定地域;48小時后,預備役30萬人全部到位。事后,有西方軍事評論家指出:“如果稱埃及強渡運河是這次戰爭的第一大勝利,那么以色列的動員則是第二大勝利。”
以色列人中工資最高的官兒是誰?
他的職務以“總”字開頭,但既不是總理,也不是總統,而是總參謀長。一個以色列上校軍官的收入比部長多,這還是在不計算各種補貼的情況下。
以軍單兵素質之高,世界公認。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是:1960年,以色列一所航校送走了一屆畢業生,但只有一個人,因為只有這一個人合格。別誤會,不是以色列飛行學員素質低,而是校方要求太嚴,淘汰率太高,高到90%以上。在這方面,連美軍都自嘆弗如,以軍的飛行員選拔超過美國的宇航員,選拔標準之嚴超乎想象。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美國空軍再次出動的時間為20分鐘,而以色列空軍卻縮短到7分鐘,比美國空軍還快了近兩倍。
有句話說,當領導的,平時要看得出來,戰時要沖得上去。以軍軍官和上級必須身先士卒,這一點盡管未明確寫入條令條例,但已成為以軍的傳統。1949年4月的“納赫肖恩”行動中,以軍一個旅決定撤退,奉命斷后的連長發出了一道著名的命令:“士兵全部撤退,指揮人員全部留下擔任掩護!”最后,士兵們全部安全返回,而指揮員中3名排長和8名班長陣亡,只有1名班長活下來。1976年,以色列發起震驚世界的“烏干達解救人質突襲行動”,200名突擊隊員只死了1人——突擊隊隊長。
據統計,在歷次戰爭中,以色列軍官的傷亡比例是士兵的4倍!將不畏死,兵何懼哉?
以色列軍官素質過硬,與其特殊的選拔方式很有關系——公示制度。對軍官的晉升初步決定后,將對外公示,時間長達1個月之久。期間,如果沒人有意見倒好,要是有人提出異議,那“升官”的事兒基本就黃了。公示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軍官晉升完全由上級說了算,實現了同級和下級監督。以色列戰事頻繁,沒有人想與一個無能的同級并肩作戰,也沒有人愿意跟著無能的上級白白送死,所以同級和下級的監督非常管用。
如果覺得以色列是因為有美國才能走到今天,沒什么了不起,那就大錯特錯了。以色列的崛起離不開美國的幫助,但主要還是靠自力更生,尤其是軍事裝備上的獨立自主。
看幾個相關數據:以色列國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25%;對國防工業的投資占整個工業投資50%;軍事高科技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40%。數據很枯燥,但最有說服力。2003年后,以色列軍事工業的運行基本上維持了上述數據,有增無減。
20世紀80年代末,以色列每年的軍火銷售額占到整個工業出口總值的1/3。如今,以色列制造的武器裝備60%出口,銷往世界70多個國家,總銷售額位居世界第六。
以色列的軍工產品大賺其錢,靠的是品質和口碑。在這一點上,以色列不像有的國家,只傾銷自己淘汰的武器裝備,以色列是只要有市場也出售“高大上”的產品,如航空電子設備、預警機、無人機等。美軍的武器裝備夠厲害,可有的重要部件其實是從以色列進口的。1985年,美國就從以色列購買過電源裝置。如今,著名的F-16戰機和B-52H轟炸機掛載的激光制導炸彈,也是以色列著名軍工企業拉斐爾公司的產品。
“兩個猶太人有三個腦袋”,這句話不僅表示猶太人很聰明,更表示猶太人不盲從,追求創新。一個社會人,不盲從不難,但作為一個“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的軍人,以軍也能做到“不盲從”嗎?答案是“能”。
俗話說,“官大一級壓死人”,軍隊給人的刻板印象之一,就是等級森嚴。為維護上級權威,下級不能質疑上級的決定,當然更不得抗命。然而,以軍在一定程度上顛覆了這一傳統。在以軍,就算你是低級軍官,只要對高級軍官的話有疑惑,可以隨時打斷提問。這種情況,在很多國家的軍隊是被禁止的,而在以軍卻得到提倡和鼓勵。質疑權威并非以色列軍隊特有的現象,而是全體以色列人從小就養成的習慣。據前國防部長佩雷斯回憶,他小時候放學回家,母親不是問他學到了什么,而是問:今天你在學校里有沒有問出一個問題令老師回答不上來?
不盲從,質疑只是第一步,有自己獨創性的主見是第二步,也是更重要的一步。1973年的一次戰斗中,一向優勢在握的以色列裝甲部隊損失慘重。原來,對手發明了一種先進武器,可以對坦克進行精確瞄準和打擊。以軍很快想出了辦法,瓦解了敵軍的優勢。別以為是多么“高大上”的招,其實簡單得不能再簡單——所有坦克開動起來,造成戰場上沙塵四起,這樣敵軍無法看清目標,也就難以精確瞄準。想出這個辦法并果斷下令執行的,連基層軍官都不是,僅僅是一個班長!
無規矩不成方圓,軍隊當然得有規矩,以軍也不例外。但以軍例外的是,條條框框只是針對基礎訓練中的士兵,如果你已經是軍官,就必須得有自己的腦袋,要學會獨立思考,解決遇到的問題。在以色列,有句話家喻戶曉:“我們沒有石油,只有太陽、死海和腦袋。”
以軍為什么成功?以色列的軍事改革內容多為老生常談,并沒有多少“新鮮”元素,他們之所以能打,是因為把事情做到了極致,把簡單變成了不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