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昱
失敗是每一個人成長中必將遭遇的事情,對失敗的態度往往決定他最終能成就的高度。人是如此,國家亦然。比如很少有人會想到,對于太平洋戰爭,日本為圖“死個明白”的一次反思,居然最終讓它在制造業上對美國完成了“復仇”。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這場襲擊既拉開了太平洋戰爭的序幕,又把美軍幾乎整個太平洋艦隊送進了海底。一個星期后的12月14日,羅斯福總統召集海軍、財政、工業等部門開了個“造艦會議”,會議的主題正如其名:船都沉了,咱得再造啊。而這一討論,催生了后來左右各國制造業興衰的關鍵概念——“質量控制”。
什么是質量控制呢?說白了就是控制產品生產的性價比峰值,讓它既不因太好而變貴,又不因太便宜而殘次,造出來的東西剛好夠用就行。造艦會議后,美國正是依循這種夠用就行的思路,像下餃子一樣批量生產了大量軍艦。據統計,在1942年至1945年年中短短3年半的時間里,美國僅航母就生產了147艘,同期英國只生產了10艘,日本生產了5艘。日本人在戰后聽說這個產能差距后真的嚇尿了,因為日本偷襲珍珠港前也預判過美國的生產力,認為三四年最多也就能生產20來艘,怎么最終差這么多呢?
不甘心的日本人想死個明白,提出跟美國合辦一個“戰史編纂室”。美國人倒也豪爽,把可公開材料傳到日本,大手一揮:隨便看。結果日本人就在美軍資料中看到了無處不在的“QC”(質量控制)一詞。
這個概念讓日本人無法理解,因為在日本過去的文化中,質量是不需要“控制”的,匠人精神么,要造就造到最好,尤其是軍艦,那可是“天皇的賜物”,必須精益求精。結果費時費力造出一堆工藝品,開到太平洋上讓美軍用絕對優勢兵力一通亂轟,全送去見天照大神了。
于是日本人的愣勁兒上來了,非得弄清這個“質量控制”是啥,怎么搞。聽說美國有位叫愛德華茲·戴明的博士是這方面的專家,參與過美軍二戰期間造艦的質量控制,正準備將研究經驗總結成專著,于是趕緊上門去請:請博士務必來我們日本一趟,教教俺們啥是“質量控制”。
可那會兒二戰才剛打完,為表拒絕,據說戴明開了一個令日本人壓根無法接受的天價,想把日本人嚇退。但他萬萬沒想到的是,日本大藏省(財務部)居然出奇爽快地批了這筆聘金。要知道那會兒日本已經被炸得不剩啥了,要用錢的地方多的是,但日本人還真在這件事上較了真——砸鍋賣鐵也得死個明白。
不知是高薪誘惑還是真的被日方誠意感動,這位戴明博士啟程赴日講學,系統地教會了日本人啥叫“質量控制”,并延伸出更加系統的“質量管理學”。1950年,戴明博士為日本工業振興提出了以較低價格和較好質量占領市場戰略思想,它成為日本戰后制造業獨步全球的撒手锏。
想想十分有趣,二戰中,率先發明“質量控制”概念的美國人憑這一招打敗了日本,但在戰后,執著于“死個明白”的日本用同一招將美國制造業打得一敗涂地。昔日擊敗你的東西,他日也許反倒能成全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