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秀儀



博物館作為歷史文化以及文明的聚集地,以往常常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只發揮“文物倉庫”的作用。一方面,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于精神文明生活有著更高的要求,博物館這一歷史的承載者逐漸開始受到人們的關注和推崇。另一方面,人們對通過博物館接觸多方面信息源和文化視角的期望,提高了對博物館陳列展覽質量的要求。當代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存在形式單一、缺乏現代性、內容單調等問題,影響了人們對于歷史文化的學習和參觀的熱情,阻礙了歷史文化內涵的有效傳播,制約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問題應盡快得到解決,通過以博物館學和文化遺產學作為研究視角,提高以文物建筑為場館依托的陳列展覽質量,完成博物館宣傳教育的功能。
許多以文物建筑為場館依托的博物館在進行展陳設計時,更多關注展品是否精美,設計路線和展具設計是否細致,忽視了文物建筑背后的人文精神挖掘和對文物歷史淵源的介紹。因此,在參觀者到文物建筑進行文物展覽的參觀時,更多的是會被文物建筑與文物展品的外觀所吸引,缺乏對其背后的人文精神的了解,造成博物館難以發揮宣傳教育功能的局面,不利于我國歷史人文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在我國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人民創造了形式多樣的優秀物質和精神文明,包含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和獨具魅力的文化精華。我國許多博物館在進行陳列展覽過程中的文物,多為單一的展示,主要的參觀流程也是以時間作為線索進行參觀,缺乏創意性和新鮮感。
文化遺產學下的陳列設計
文化遺產是指“人類社會所承襲的前任創造的一切優秀文化及文化產物”,文物建筑則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的極其重要部分。然而在社會建設過程中,文物建筑遭受強行破壞拆改的現象屢禁不止。文物建筑的利用必須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形成一個平衡。過往以“封閉性”與“標本性”為主要特征的文物建筑保護理念已不適應當今社會發展,以文物建筑為場館依托的博物館必須貫徹活化利用的觀念,在保護的前提下有效利用文物建筑,使其在傳承傳統歷史文化時,又與現代生活相融并有機結合。
文化遺產是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部分,我國高度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通過多種途徑增加人民與文化遺產之間的互動關系,使文化遺產更具有社會普及性。如今,文物建筑僅作為旅游景點和展示對象的功能已經無法滿足人民對于文化精神的日常需求。博物館對文物藏品與文物建筑的展示,應從原有的靜態保存狀態轉變為動態發展狀態,增加了文物建設當中的人文關懷因素和社會親和力因素。
以往研究者和管理者多以文物建筑本體保護和文物建筑形制構建研究作為文物建筑保護利用功能的主要選擇,隨著文化遺產學的理論知識在我國得到進一步傳播,文物建筑開放利用新增了宣傳教育功能,傳統的保護與研究理念逐步轉變為全面保護、跨學科研究、展示陳列、公眾教育。文物建筑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歷史、民俗和社會內涵得到挖掘,文物建筑得以“活過來”,并最終融入現代社會的發展與市民群眾的生活。
博物館學下的陳列設計
近年來,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形式和內容逐漸得到充實和擴展,博物館陳列展覽已不僅僅具有展示文物藏品的用途,而是將更多的社會功能和教育意義融入到博物館陳列展覽中,不斷豐富內容轉成設計以及擴展多元化的文化。隨著人們不斷地參觀和加入到博物館學當中,博物館陳列展覽設計將更具有高融合性和現代化,既能滿足觀眾積極參與的需求,又能滿足博物館傳播歷史文化的使命,推廣其核心理念。
過去的博物館當中的展陳設計通常是形式單一,即使文物豐富多彩、文物建筑獨具魅力,仍無法有效地吸引觀眾。現階段,許多博物館開始流行與參觀者互動的體驗模式,讓參觀的模式更加豐富和復雜。展陳模式的改變有效地擴展了展陳空間的設計范圍,提高了展陳技術的創新。許多博物館納入了VR技術、全息交互技術和3D建模方式,讓較小的文物建筑空間能夠展示更多的文化內容,讓參觀者能夠通過自身來調節觀看角度,增加了展覽的靈活性和便利性。
融合發展和多元化的展陳模式和展陳空間可以更好地讓文物建筑的內容和展示豐富化和靈活化,不再受限于有限的文物建筑空間,將觀感擴展到更寬的領域。
隨著ICT技術(信息交流技術)的不斷革新和進步,我國博物館學展陳模式和展示空間得到進一步的變革和創新,博物館的文物建筑和文化信息融入到數字化這一信息技術大環境當中。觀眾感興趣的內容通過不同領域和不同區域的展品進行共同對比來形成一對一的體驗交流,并且可以通過數字呈現來感受真實的文物所帶來的感覺,給觀眾帶來更直觀的感受。
傳統的博物館參觀流程呈現具體單線的特點,現代的博物館學理念融入到博物館展陳設計后,改變了傳統敘事性的博物館參觀流線,轉變為參觀者進行主觀選擇參觀流程,利用科學技術,讓博物館的展陳設計更具有豐富性和趣味性,讓參觀者、設計者、展陳設計的內容三者有效地結合,增加博物館的現實考慮與人文關懷。
文物建筑展陳設計關注要點
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和宣傳教育功能開發與更新,是以文物建筑的有效保護為前提。不同地區的文物建筑和文物藏品因其所處歷史文化與氣候環境(遺傳環境)不同,故存在不同的特色與保護需求。所以博物館在進行內部的展陳設計時,要充分考慮文物建筑的遺傳環境要求以及建筑特色,進行針對式的開發,在保證原有特色的基礎上,再進行相應的創新。
文物建筑作為靜態的物體,博物館大多利用建筑內部空間,通過收集、擺放文物藏品來進行完成陳列展覽。這種單一的展陳思維使得文物建筑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難以得到挖掘,造成文物建筑與陳列展覽價值導向分裂的問題。
因此,展陳設計者應將簡單利用文物建筑作為單一展陳空間的功能,擴展到發揮文物建筑的宣傳教育功能,讓參觀者能夠更好地感受到文物建筑背后的傳統文化與歷史信息,讓展陳內容和文物建筑得到有機結合。
在利用文物建筑進行博物館展陳設計的過程中,應該積極運用科學技術,進一步融合科學技術和傳統文化,讓博物館陳列展覽展示和宣揚傳統歷史文化內涵之際,也表現創新精神和科學價值,提高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包容性、時代性和吸引力。
在展陳設計過程中充分吸收各種科學技術和新媒體技術,突破文物建筑的靜態展示特點,打破原有的局限性,更好地讓文物建筑“活過來”,生動形象展現傳統歷史文化特色。
現今,博物館展陳設計的主要關注點是在展覽流線空間、展線處理、展柜燈光和展示手段等方向,當博物館以文物建筑為依托進行展陳設計時,容易忽視文物建筑獨特的歷史風貌和建筑魅力。文物建筑展陳設計應該更好地借助博物館學和文化遺產學當中的設計手法和內容,結合博物館的核心價值與文物建筑的歷史內涵,讓博物館的展陳設計進一步的升華和發展,活化利用文化建筑,讓承載我國歷史文化的文物建筑更具有鮮活性,在新時代煥發新魅力。
作者單位: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文物博物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