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洪
(曹縣人民醫院普外科,山東菏澤 274400)
甲狀腺乳頭狀癌是臨床高發甲狀腺惡性腫瘤病癥,惡性程度較低,目前多采用根治性手術切除方案治療患者[1]。傳統的頸前開放入路手術要求醫師切除患者的甲狀腺,盡可能地清除原發病灶,防止疾病復發。但在實際操作中容易損傷甲狀旁腺,影響患者的甲狀旁腺功能。隨著醫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經胸乳入路微創腔鏡手術已成為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的有效方法[2]。醫師能夠以乳暈邊緣行切口操作,有效隱蔽傷口,并在微創腔鏡的輔助下提高術野清晰度,具有微創、便于操作的優勢。為了探討科學合理的手術方案,本文就經胸乳入路微創腔鏡手術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的效果進行了探索,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曹縣人民醫院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76例,回顧性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不同手術方案將所有患者分為兩組各38例。觀察組男性13例,女性25例;年齡24~61歲,平均年齡 (42.51±7.09)歲;腫瘤位置左側22例,右側16例;腫瘤直徑0.7~1.9 cm,平均直徑 (1.35±0.24)cm。對照組男性12例,女性26例;年齡23~62歲,平均年齡 (42.36±7.14)歲;腫瘤位置左側21例,右側17例;腫瘤直徑0.8~1.9 cm,平均 (1.39±0.25)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符合《甲狀腺結節和分化型甲狀腺癌診治指南》[3]中甲狀腺乳頭狀癌的診斷標準,經組織活檢明確診斷;②單側病變;③臨床資料保存完整。排除標準:①頸部放療史、手術史者;②合并其他腫瘤者;③嚴重器質性功能障礙者;④凝血機制異常者。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接受全身靜吸復合麻醉,取仰臥位。觀察組行經胸乳入路微創腔鏡手術治療,于雙乳連線正中行橫向切口操作,長度1.5 cm左右,深度直抵深筋膜層,鈍性分離胸前壁皮下組織,以此作為觀察孔。經切口置入腔鏡和套管,注入二氧化碳 (CO2),維持壓力6 mm Hg (1 mm Hg=0.133 kPa)。分別在左、右兩側乳暈上緣行長約5 mm的弧形切口,置入套管,放入無損傷抓鉗和超聲刀,向上分離至甲狀軟骨,完成后建立操作。使用超聲刀分離并暴露甲狀腺,游離患側甲狀腺和峽部組織,用超聲刀完整切除腫物,常規送檢,實施中央區淋巴結清掃處理,術區留置1根引流管。對照組行傳統頸前開放入路手術治療,于患者胸骨上切跡兩橫指處行弧形切口操作,切口長度6~8 cm,使用超聲刀分離皮膚、皮下組織,顯露甲狀腺,游離患側甲狀腺和峽部組織,完整切除腫物后送檢,清掃患側淋巴結,術區留置1根引流管。術后兩組患者均接受3 d常規抗感染處理。
1.3 觀察指標 ①記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住院時間,術后1 d參照視覺模擬評分法 (VAS)[4]評價患者的疼痛情況,滿分10分,得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②患者于術前和術后1 d清晨空腹經肘靜脈采血3 mL,使用美國Becakman Microfuge 20離心機離心處理10 min,3 000 r/min,取上清液,置于-80℃冰箱內保存備用,采用化學發光法檢測甲狀旁腺激素 (iPTH);采用邁瑞G920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測定血鈣、血磷水平。③統計并發癥,包括聲音嘶啞、低鈣血癥、飲水嗆咳、切口感染等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23.0軟件統計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 ()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甲狀旁腺功能比較 術后,兩組的iPTH、血鈣、血磷水平低于本組術前,但觀察組的iPTH、血鈣、血磷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見表2。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甲狀腺乳頭狀癌發生與促甲狀腺激素刺激、遺傳因素、放射性損傷等關聯密切[5]。目前多采用外科手術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傳統的頸前開放入路手術方案創傷較大,患者術后會遺留頸部瘢痕,影響美觀度。因此如何在保障手術效果的前提下,減少手術創傷,促進患者術后良好的恢復成為了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住院時間更短,術后疼痛評分更低。分析后可知,觀察組采用的手術方案可經胸乳入路,手術切口更小,減少了手術創傷,降低了術中出血量,為患者術后盡快恢復、緩解其術后疼痛感創造了有利條件。本文中兩組的手術時間比較無明顯差異,研究后可知,一方面觀察組手術中的乳暈觀察孔和操作孔的距離較近,可能會影響手術操作,進而延長手術時間;而另一方面,觀察組的手術方案能夠利用腔鏡圖像的放大作用,提高術野清晰度,有利于醫師順利展開手術操作,提高手術效率,因此觀察組的手術時間并未明顯延長[6-7]。本文中兩組患者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提示觀察組采用的手術方案并未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安全可靠。
甲狀旁腺是人體的重要組織器官,能夠分泌iPTH,調節機體血鈣水平。而根治性手術切除方案可能會對甲狀旁腺相關組織造成損傷,引起血鈣、iPTH水平變化。本文中術后兩組患者的iPTH、血鈣、血磷均低于本組術前,但觀察組的iPTH、血鈣、血磷高于對照組,提示兩組采用的手術方式均會對人體的甲狀旁腺功能產生影響,但觀察組影響程度更小。研究后發現,經胸乳入路微創腔鏡手術治療能夠幫助醫師在腔鏡輔助下更加精準地執行各項手術操作,減少手術對血管、神經及鄰近組織的損傷,提高組織分辨能力,從而減輕對甲狀旁腺的損傷。應注意,為了保證手術效果,還需嚴格把握經胸乳入路微創腔鏡的手術適應證:腫物直徑<4 cm,局限在一葉腺體中;未發生腺體外侵犯;無明顯淋巴結轉移。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比較 ()

表1 兩組患者手術治療情況比較 ()
組別 n 手術時間 (min) 術中出血量 (mL) 術后住院時間 (d) 術后疼痛評分 (分)觀察組 38 56.74±6.17 70.57±8.42 4.35±1.07 2.19±0.73對照組 38 55.86±5.39 79.14±7.58 6.74±1.82 4.29±1.08 t 0.662 4.663 6.833 9.931 P 0.255 0.000 0.000 0.000
表2 兩組患者甲狀旁腺功能比較 ()

表2 兩組患者甲狀旁腺功能比較 ()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P<0.05。iPTH:甲狀旁腺激素。
組別 n iPTH (pmol/L) 血鈣 (mmol/L) 血磷 (mmol/L)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 術前 術后觀察組 38 3.16±0.73 2.71±0.34* 2.57±0.35 2.29±0.28* 1.18±0.14 1.10±0.12*對照組 38 3.14±0.72 2.05±0.38* 2.62±0.34 1.91±0.27* 1.19±0.13 1.04±0.11*t 0.120 7.979 0.632 6.022 0.323 2.272 P 0.452 0.000 0.265 0.000 0.374 0.01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比較[例 (%)]
綜上所述,采用經胸乳入路微創腔鏡手術方案治療甲狀腺乳頭狀癌能夠有效減少手術創傷,緩解患者術后疼痛感,減輕手術對人體甲狀旁腺功能的影響,縮短患者術后恢復時間,安全性良好,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與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