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松 佟 宇
(北京北亞骨科醫院骨科,北京 102445)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為股骨頭血供中斷或受損,引起骨細胞及骨髓成分死亡,繼而導致股骨頭結構改變,股骨頭塌陷,引起病人關節疼痛、關節功能障礙的疾病,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質量。該病主要以髖部疼痛和關節功能受限為主要表現。為降低疾病對患者的影響,提升治療效果,臨床中應在早期進行干預及有效治療。現階段,臨床中針對該病的治療方式有多種,其中小針刀內收肌松解治療是當下臨床中一種有效的治療措施[1]。本研究以北京北亞骨科醫院收治的80例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為治療觀察對象,隨機分組后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治療,分別分析兩組治療療效,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北京北亞骨科醫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80例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使用隨機數字表法對患者進行分組,分別為對照組 (n=40)和觀察組 (n=40)。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42~70歲,平均年齡 (49.1±2.1)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 (1.69±0.23)年;疾病分期:Ⅰ期26例,Ⅱ期14例。對照組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41~71歲,平均年齡 (48.9±2.0)歲;病程1~3年,平均病程 (1.70±0.22)年;疾病分期:Ⅰ期27例,Ⅱ期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北京北亞骨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患者及家屬簽訂知情同意 書。
納入標準:①患者經CT、X線、MRI等診斷,確診為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且符合《股骨頭壞死中醫療效評價標準 (2019年版)》相關診斷標準[2];②有腹股溝及髖關節內側疼痛,同時存在髖關節外展及內旋活動受限等表現,股骨頭內有囊性變或斑點狀硬化,股骨頭內有分界的硬化帶,不伴隨股骨頭塌陷伴髖關節間隙變窄;③對針刀治療方式無相關禁忌證;④無精神功能障礙;⑤無免疫系統障礙。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肺等疾病者;②全身感染或治療位置局部感染者;③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④合并嚴重惡性腫瘤者;⑤過敏體質者。
1.2 方法 觀察組給予小針刀內收肌松解治療,患者取仰臥位,于股內收肌起始處實施常規碘伏消毒3次,準備工作結束后,使用2%利多卡因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將恥骨結節視為體表標志,選取內收肌距恥骨結節1.5 cm處兩點為進針點。定位后進行針刀直刺,刺入后,針柄內側傾斜幅度為30°、45°、60°,保持針尖向外上方,并使用連續切割方式,對部分肌腱進行由淺入深的切斷處理。并對患者髖關節進行外展外旋操作,逐漸增加角度,確保內收肌處于緊張狀態,以此對緊張的肌性、腱性組織進行充分松解,以聽到切斷腱性部分撕裂聲為宜。治療后進行壓迫止血,并保持30 min絕對臥床休息,間隔2周治療1次,連續治療3個月。對照組給予針刺治療,選取肝俞、腎俞、足三里、阿是穴、三陰交、昆侖、血海、急脈、環跳、承山、犢鼻、髀關、大椎、氣沖、太溪、大杼以及懸鐘穴位。針刺前先對患者腧穴部位皮膚實施常規酒精消毒,并使用0.3 mm×40 mm華佗牌一次性無菌毫針。患者維持仰臥位,并以常規進針方式,對髂前上棘與腹股溝區穴位進行針刺,主要穴位有阿是穴、急脈、梁丘等腧穴,留針30 min后,患者更換體位保持患肢在上側臥位,并進行屈髖屈膝,對坐骨結節和股骨大粗隆間穴位進行針刺,主要穴位有腎俞、環跳、髀關、阿是穴以及承山等穴位。得氣后采取補瀉手法,并留針30 min,1次/3 d,連續治療3個月。
1.3 觀察指標 ①疼痛程度:評分標準參考視覺模擬評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3],0分:表示無任何疼痛;1~3分:表示有輕微疼痛;4~6分:疼痛明顯,但尚可忍受;7~9分:疼痛嚴重;10分:疼痛劇烈且難以忍受,疼痛評分越低,治療方式對患者病情改善作用越明顯。②根據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Harris)進行功能評分[4],評分項目包含疼痛 (44分)、功能 (47分)、無畸形 (4分)、活動范圍 (5分),總分為100分,評分越高,治療效果越明顯。
1.4 療效判定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根據有關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標準和髖關節Harris評分進行確定,顯效:患者疼痛等臨床癥狀消失,關節活動良好,Harris評分≥90分;有效:疼痛等癥狀明顯改善,部分癥狀基本消失,關節屈伸有所改善,Harris評分在70~89分范圍內;無效:與上述指標不符。總有效率= (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利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例 (%)]表示,利用χ2檢驗,P<0.05表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VAS和harris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VAS、Harri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 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VAS評分較治療前明顯降低、Harris評分較治療前提高,且觀察組改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VAS和Harris評分比較 (,分)

表1 兩組患者VAS和Harris評分比較 (,分)
組別 (n=40) VAS t P Harris t P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6.34±0.61 2.27±0.54 31.596 0.000 71.14±2.58 90.37±2.46 21.432 0.000對照組 6.33±0.62 3.98±0.46 19.252 0.000 70.85±2.38 82.67±2.55 34.117 0.000 t 0.073 15.246 0.523 13.744 P 0.942 0.000 0.603 0.000
2.2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即股骨頭壞死,中醫學認為,該病屬于“骨蝕”“骨痹”和“骨痿”的范疇,是骨科較為常見的疾病[5]。發病原因與肝腎虧虛、脾失健運、痰濕瘀結、耗精傷髓、外邪侵襲、痹阻經脈、氣血瘀滯等相關,治療中應以補益肝腎精髓、化瘀通絡止痛為主[6]。近年來該病呈現年輕化發展趨勢,且具有致殘率高的特點,發病后會導致患者產生明顯疼痛等不適感,并逐漸出現關節活動受限,嚴重影響其生活質量。以往治療中主要以針刺方式為主,雖有一定改善效果,但作用有限,患者對此治療方式認可度低。隨著臨床對治療方式的研究,小針刀內收肌松解治療逐漸被應用于臨床中,并取得了一定治療效果[7]。
股骨頭壞死早期呈現出骨頭滑膜炎性滲出,且關節腔積液內壓明顯提升,并出現不適癥狀。此時,使用針刀進行治療,有利于降低股骨頭內外壓力,同時通過對肌肉進行松解,可明顯降低患者關節疼痛程度,并改善患者關節軟組織粘連、肌肉痙攣等情況,可幫助患者快速恢復生物學動態和力學靜態平衡,改善血供代謝,該方式屬于一種較理想的治療方法。
本次對股骨頭壞死患者治療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兩組患者VAS、Harris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VAS、Harris評分均明顯改善,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 (P<0.05);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明顯高于對照組7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本次研究結果表明,相比于針刺治療,小針刀內收肌松解治療對患者病情改善的作用更加顯著,臨床中具有更高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相比于針刺治療,采用小針刀內收肌松解治療,更加有利于改善患者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癥狀,加快其關節功能恢復,治療效果確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