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贏 李廣廣 周 悅
(1.無錫市中醫醫院,江蘇無錫 214100;2.宜興市中醫醫院,江蘇無錫 214200)
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率在臨床中僅次于腰椎間盤突出癥,屬于脊柱疾病。主要是由外力或者退行性改變導致椎間盤受損,患者的頸部纖維環破裂,突出的髓核對周圍神經根以及血管等產生壓迫,導致頸部出現疼痛以及肩部放射性疼痛,引起活動功能障礙[1]。病情嚴重者會出現截癱,給患者的身體以及心理均造成巨大傷害。對于頸椎間盤突出患者,臨床上多采用保守治療,但該病的復發率較高,需采用針對性的治療以提高治療效果,減少復發率。推拿手法是運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治療方式,其通過康復推拿手法,幫助患者緩解臨床癥狀,緩解疼痛感,以回歸日常生活。本研究旨在探究推拿手法在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中的應用效果,現選取70例患者為觀察對象,分別采用牽引治療以及推拿治療兩種治療方式,分析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無錫市中醫醫院收治的70例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以不同治療方式分為對照組 (用牽引治療方案)與觀察組 (采用推拿手法治療方案),每組35例。對照組男性18例,女性17例;年齡26~65歲,平均年齡 (40.21±2.12)歲;病程1~8個月,平均病程 (4.23±1.19)個月;疾病類型:7例C3~4椎間盤突出,11例C4~5椎間盤突出,9例C5~6椎間盤突出,8例C6~7椎間盤突出。觀察組男性17例,女性18例;年齡26~66歲,平均年齡 (41.11±2.45)歲;病程1~9個月,平均病程 (4.34±1.11)個月;疾病類型:8例C3~4椎間盤突出,11例C4~5椎間盤突出,9例C5~6椎間盤突出,7例C6~7椎間盤突出。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無錫市中醫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均獲得患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椎間盤突出癥》[2]中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診斷標準;②均已在無錫市中醫醫院行MRI確診,X線檢查顯示頸椎生理曲線反張;③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頸部疼痛以及活動功能受限,雙上肢牽涉痛,且有頭暈乏力等癥狀。排除標準:①有頸椎病但無頸椎間盤突出者;②有頸椎間盤突出無臨床癥狀者;③自身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以及精神障礙患者。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牽引治療。患者取坐位或者臥位,選擇四頭帶進行牽引。針對臨床癥狀較輕患者,取坐位,牽引重量在1~2 kg,然后逐漸增加重量最大至5 kg,2次/d,每次2 h,連續治療2周;對于臨床癥狀較重患者,采用臥位持續性牽引治療,選擇牽引重量在1~2 kg,連續治療4周。在牽引過程中需注意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情況,若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止。且根據患者自身病情情況,適當調整牽引重量以及力度。對于在牽引過程中出現癥狀加重患者,可選擇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推拿手法治療。具體如下:①患者首先取坐位,操作者在患者后側方,采用按揉以及滾法等方式放松患者的頸部組織。對患者頸部肌肉進行按揉,對頸背部的肌肉進行滾揉,同時采用捏揉法放松患者頸肩部位,連續按揉10 min即可。②頸部肌肉放松后進行頸部的提拔,操作者將患者的頜下進行托舉,運用雙手力量向上托舉或者采用前屈后伸進行頸部的拔伸動作,力度根據患者的承受力由小到大,然后對患者的風池、肩井、肩內俞以及風府等穴位進行持續按壓,時間約5 min。③對患者進行短杠桿微調復位。患者取向下平臥,操作者位于患者右側方。根據患者的X線檢查以及拇指觸診,確定患者棘突旋轉位移的位置。首先操作者將雙手手掌朝下,將一大拇指置于棘突移位側,另一大拇指置于下一個椎體的棘突部位抵住,進行對抗用力,持續30 s作用。操作完成后檢查患者的棘突位移的情況,重復操作2~4次。
1.3 觀察指標 對比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若患者在治療后,頸椎功能活動完全恢復,且無頸部疼痛以及上肢麻木等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則為顯效;若患者在治療后,頸椎功能活動有輕微障礙,且出現輕微臨床癥狀以及體征,則為有效;若患者治療后,頸椎功能無明顯改善,且較前加重,日常活動功能嚴重受限,則為無效。患者的治療有效率= (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同時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以及治療后1、2個月的視覺模擬疼痛評分(VAS)情況,總分為10分,分數越高說明疼痛程度越高。
1.4 統計學分析 用SPSS 20.0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χ2檢驗,采用 ()表示,計量資料以t檢驗,采用[例 (%)]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對比兩組患者的療效 將兩組患者的療效進行對比分析,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94.29%,對照組患者總有效率為77.14%,結果顯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療效對比[例 (%)]
2.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情況 兩組患者治療前的VA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 > 0.05),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2個月的VAS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情況對比 (,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VAS評分情況對比 (,分)
組名 n 治療前 治療后1個月 治療后2個月對照組 35 8.78±0.32 4.27±1.12 3.56±0.23觀察組 35 8.67±0.44 2.23±1.77 1.11±0.89 t 0.333 5.762 15.768 P 0.740 0.000 0.000
頸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常見于青中年患者,常由于患者的頸部組織遭受外力或者椎間盤出現退行性改變導致[3-4]。當患者的頸部神經以及血管受到擠壓,易出現頸部疼痛以及活動障礙等。同時對神經根的牽連,導致雙上肢以及頭部均有不同程度的癥狀出現,影響日常生活[5-6]。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主要有手術治療以及非手術治療,臨床上多采用保守治療為主,可減少對頸部神經以及血管等的損害。在保守治療效果不明顯或者出現嚴重脊髓壓迫時,可采用手術治療,以恢復患者的日常活動功能[7]。中醫認為,頸椎間盤突出癥屬于經脈阻滯以及氣血不暢,導致出現疼痛以及活動障礙。運用推拿手法,對患者的頸部神經根進行松解,對肌肉進行放松,并且分離粘連組織,可起到舒經活絡以及減少組織水腫的功效[8-9]。
在本次研究結果中顯示,觀察組患者的顯效率為37.14%,有效率為57.14%,總有效率為94.29%,對照組患者的顯效率為22.86%,有效率為54.29%,總有效率為77.14%,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患者治療后1個月的VAS評分為 (2.23±1.77)分,低于對照組的VAS評分 (4.27±1.12)分,同時觀察組患者治療后2個月的VAS評分為 (1.11±0.89)分,低于對照組的VAS評分 (3.56±0.23)分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其原因,對患者的頸部進行按揉等手法,可緩解頸背肌痙攣,對周圍纖維組織消腫。同時采用推拿手法可使局部皮膚溫度升高,達到擴張血管,改善血液循環等效果。另外,通過推拿手法改善肌肉痙攣,可對患者神經根進行松解,進而達到消除局部炎癥的效果。采用短杠桿微調復位手法對移位棘突進行復位,還可穩定頸椎關節[10]。同時采用牽引治療對椎間隙進行擴大,進而減少對脊神經根的壓迫,能有效減少患者的疼痛感,以使其更快地恢復日常活動功能。
綜上所述,針對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用推拿手法具有較高的治療效果,可將患者病變部位進行復位,減少對神經根以及血管的壓迫,以緩解疼痛感,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