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并不是所有傳統行業職業都會被取消,但是機械化、不需要創造力、重復簡單的工作,在未來一定會被機器人替代。
電話推銷員:被取代概率99.5%
在BBC所統計的300多個職業里,“電話推銷員”被機器人取代的幾率為最大,接近百分之百。即使沒有機器人的出現,這樣一個單調、重復、惱人,又毫無效率可言的工種也是遲早要消亡的。
打字員:被取代概率98.3%
在電腦尚未普及的年代,打字員曾經也是一份很有搞頭的工作。而今,憑借“打字”這一技能尚能存活的唯一職業也就是速記員了,但語音識別軟件的發展,已經讓很多速記員失業了。
會計:被取代概率97.2%
與技能基礎日薄西山的電話推銷、打字員不同,會計這樣一份要求不算低,職業前景也被社會主流看好的職業,竟有高達97.6%的幾率被機器人取代!會計工作的本質便是信息搜集和整理工作,內部存在著嚴格的邏輯要求,要求100%準確,從結果上來看,機器智能操作的優勢的確明顯。
而事實上,就在2020年,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中的德勤、普華永道和安永都相繼推出了財務智能機器人方案,給業內造成了不小的震動。
保險業務員:被取代概率96.8%
已經開始走向人工智能化的另一個行業是保險業。包括平安保險、泰康在線、太平洋保險、弘康人壽、安邦人壽、富德生命等在內的多家險企,已將智能科技引入到公司業務上,目前主要應用于售后領域。但業內預測,不久的將來,人工智能將替代銷售人員,成為個人保險智能管家。
銀行職員:被取代概率96.8%
數字化金融正飛速發展,人工智能在金融行業滲透極快,銀行職員被機器人取代的確是可以被預見的事情。
此外,政府職員、接線員、銷售前臺接待人員、客服、人事專員、保安等傳統、流程化職業被取代的概率均超過或接近90%。
程序員:被取代概率8.5%
理論上來說,機器人完成基礎的編程工作是完全可行的,畢竟,它們本身就是由代碼構成的。
機器人編程依然只是一個理論上可行的方案,耗時耗力,即算有朝一日實現了,也明顯替代不了所有的程序員。
藝術家、音樂家、科學家 被取代概率分別為3.8%、4.5%、6.2%
無論技術如何進步,人工智能如何完善,對人類而言,創造力、思考能力和審美能力都是無法被模仿、被替代的最后堡壘。
律師、法官:被取代概率3.5%
人類的另一個無法被模仿的能力,就是基于社會公義、法律量刑和人情世故作出判斷的微妙平衡。法律不是一塊死板,不是可以計算、生成的代碼,法庭上的人性博弈更是機器人無法觸及的領域。
一款可以借助AI免費給人做法律指導的聊天機器人正式在美國50個州上線,開發者稱其為“世界上首個機器人律師”,但它的功能僅僅是幫助不懂法律的普通人寫出符合格式要求的申訴狀而已。很快,中國也會有類似的軟件。
公關:被取代概率1.4%
就連人類自己,也很難去模仿那些人情練達者的社交能力,更何況不具備情感反射的機器人。2020年7月,國內的一家公關公司宣稱他們開始使用一種“公關機器人”,但它的實際功能只是為客戶撰寫公關稿而已。
心理醫生:被取代概率0.7%
機器無法理解人類的情緒,心理咨詢原本就建立在這樣一種信念之上:人類的情緒可以被有效地處理。但是機器無法處理情緒,所以心理醫生很難被取代。
教師:被取代概率0.4%
就在不久前,國內的一家教育機構舉辦了一場“教學人機大戰”。他們招募了3名17年平均教齡的中高級老師進行真人授課,另一組學生完全使用教學機器人進行學習。在4天的對照學習后,真人教師組被判定落敗。
我們不排除這場“人機大戰”背后的營銷戲碼,但哪怕人類教師真的輸給了“教學機器人”,也不能就此否認人類教師的存在意義。我們在之前提到的那些人類獨有的、被視為最后堡壘的能力,都恰恰是機器所無法傳道授業的。
從以上潛力職業來看,機器人和人工智能行業、互聯網行業、金融科技行業、心理健康、醫療服務、教育培訓等行業對人才需求量將在未來急劇攀升。
那么,你現在所學專業是否符合未來潛力職業要求?小劇本為同學們總結了一下。
如果你目前學習的專業符合以下特征,那么求職時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大:學習的都是無需天賦,經由訓練即可掌握的技能;每日學習大量的重復性勞動,追求熟能生巧;你的專業學習讓你閉門造車、思維狹窄、不聞天下事。
如果你的工作包含以下技能要求,那么,你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具備較高的社交能力、協商能力,富有同情心、創意、獨特審美,注重培養邏輯思維和創新能力,注重培養動手和實戰能力。
如果你所學專業并不能幫助你更好滿足技能需求,你可以盡早通過專項、專業培訓來彌補和轉變。
摘自《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