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小舍得》,戳中了老百姓幾個普世痛點:一是“房子”,二是“學區”,加起來就是“學位房”。為了讓孩子能夠上心儀的學校,家長們是擼起袖子,各顯神通。劇中圍繞著學習、學位的滿滿焦慮,撲面而來的壓力,早已溢出屏幕之外,讓每一位為人父母都感同身受。
上好學校的傳統方法,簡單易行,就是特別費錢——買學區房。劇中南儷一家本來是想著用盡力氣買套房,家里兩個小孩都能用學位,一舉兩得。前面功課沒做好,又碰上政策大調整,最后落得個兩頭不著調,只能用非常規方法,走后門、找關系。
劇中的親外孫和后外孫,以南老爺子為爭搶對象,角逐唯一一個可以協調的名額,這還是南老爺子腆著老臉,去給以前的下屬鞠躬賠笑換來的。
親外孫女的競賽班,后外孫的金牌班,給誰,不給誰?這是個問題。
南老爺子很想端平這碗水,費勁心思,無奈還是撒了一地,被全家老小眾目睽睽之下質問到下不了臺。
每一個父母都不想像南老爺子一樣,面對孩子的責問“為什么我不能上競賽班?”,卻沒有一點回答的底氣。
為了將來不被子女埋怨,為了托舉給孩子一個更高的起點,“雞娃”、“培優”、“學而思”、“學區房”,這些觸動人焦慮神經的詞,都在一遍遍叩問每個家長:這場教育軍備競賽,你跟,還是不跟?

眾所周知,今年全國范圍內打擊房價上漲過快的城市和板塊,而部分城市內部,哪怕是整體被打壓住了上漲勢頭,學區房這個特殊的房產品類還是獨自走出了余溫不減的曲線。
4月底中央政治局會議上不僅重提了“房住不炒”,更是極其罕見地點名批評了以學區房名義炒作房價,涉及范圍之廣,影響之深,意義之重大,政治站位之高,不言而喻。
后續各地在學區房上即將跟進的雷霆手段,相信各位都懂。
其實以北上廣為首的一線,早在2018年就已經開始了教育改革。只是觸及到學校、家長、學生多人利益的系統性改革勢必不可能一下到位,而是靠循序漸進,匍匐前進。

今年年初起,各地又繼續加碼改革。
北京:多校劃片,電腦派位,9年一貫制學位9年一學位鎖定。其中,教育高地海淀區2022年1月1日起新轉入戶的,新老劃分,將區內統籌入學,是轟炸級的調整。
上海:名額到校,哪怕是菜中,努力跑到頭部也能考進名校,初中學區房基本被廢。名校華二前灘學校小學部近期更是搞出個雷人的政策,需要兒童上產證,入學才能排在第一檔。產證加人的前提是,沒有任何按揭抵押貸款,這得是什么樣的家庭條件啊?
廣州:教育傳統強區越秀,玩出了削峰填谷、排列組合、改名換風水的669好戲:通過托管、合并、整合,布局6個教育集團、6個小學學區和9個幼教聯盟,強校帶“弱校”,弱校改名字,來實現教育均衡化。教育新貴天河區,五大熱門小學發出了預警,預計到2021年8月31日之后買入房產的學生需要排隊入學,也有可能被調劑。
深圳:一個學位調整,就能一套房一夜暴漲幾百萬,也能數十名家長跪地抗議請愿的魔幻城市,以龍華區開頭,也開始修改大學區積分入學辦法了。
合肥:6年內只能享有學區內小學一個學位,3年內只能享有學區內初中1個學位,家庭2套及以上者,禁止購買17個熱門學區學位房。
重慶:對房地產開發企業、中介機構將商品房銷售與中小學入學資格掛鉤等虛假宣傳、虛假違法廣告行為,從嚴從快查處,形成高壓震懾。
如此重錘,不知道到底是樓市連累了學區,還是學區拖累了樓市。
以學區房為代表的教育焦慮,來自于教育資源的稀缺性。在這里我并不想動不動以“卷”來描述教育競爭的激烈性。暫不說高考錄取率如何,我們先看看高中的升學率。
通過圖表可以直觀看到2020年全國各省市高中錄取率的排名,除了東北邊的幾個省份以及幾個大城市,其他省份基本也就是50%-60%之間。
也就是說,初中畢業有將近一半的同學要去職高院校學習專業技能,喪失了走“高中—大學”這一康莊大路的機會。當然,他們后面可以通過成人高考、專升本等方法,重新獲得大學本科以及以上的學歷。
但是,能看到這篇文章的人,一般職高的環境是什么樣的,別說你不知道,讓你孩子去,反正后面還有機會曲線救國,愿不愿意?
再把目光放回廣州,數字更加觸目驚心,47.58%的錄取率,比本來就不高的廣東省的55.63%的錄取率,還要低不少。
撇開一線城市的土著不說,其他新一線人是怎么從小鎮小村,千軍萬馬中殺過來,高考、就業、買房,一步步才在新城市扎根落腳的?回望來路,相信誰也沒有底氣對著自己的小孩說什么“學歷不是一切,學歷不代表什么”。
這就是為什么幾乎所有的家長未必愿意換更好的房子,卻都愿意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盡量讓孩子上更好一點的學校。競爭少一點,機會多一點。
越秀區逼仄窘迫的小巷子里住著多少為了學位,克服了心理障礙,掏出大幾百萬,讓全家生活品質退回十幾、二十幾年的家庭啊!不知道在午夜醒來的時候,從老破小的窗戶望向外面的白月亮,這些家長們會不會產生“究竟值不值”的自我懷疑?
今年五一,我回了趟老家——湖南的一個地級市。
眾多的知名開發商都在高鐵附近的新城區開發了大型花園小區,比如恒大、碧桂園(9盤聯動)、華遠、宏宇等等。據我有限的觀察和打聽,賣得最好的還是大型小區+名校配建的“學位房”。
房產+學區=溢價,誰用誰知道。
這些樓盤直接就把名字起成“碧××學府1號”、“×大×城學府”,生怕別人不知道自己是學位房。
更有財大氣粗的開發商直接引來了全湖南人都認的頂級名校“長郡”和“雅禮”來開分校。這不算什么,畢竟在長沙,雅禮下面就掛了20個分校,長郡下面掛了25個分校,專業批量生產名校。
這一招,用得最好的莫過于當年大名鼎鼎的“鬼城”鄂爾多斯。自從2011年樓市閃崩之后,鄂爾多斯作為炒房失敗的實例登上了新聞頭條,一時被世人所知。
前些年我還曾經去過鄂爾多斯,城市界面非常漂亮,園林綠化做得好,高樓林立。除了,沒人。
當地政府深知這幫被套死的炒房客不靠譜,自創了一招:通過把名校資源遷移到新城區,把“鬼城”學區化花了七八年時間,硬是靠著本地家長自救,走出了一條原地復活的路子,把房價由2000直接干到了12000。
關于教育,最諷刺的是,談起來高談闊論全是理論,做起來身體很誠實乖乖買學區房的都是同一撥人。不到你孩子上學那一刻,你永遠也不知道自己會做什么。不管這是主動選擇,還是大環境裹挾,身不由己。
問題來了:學區房,買,還是不買?
劃重點干貨:學區房=房產+學票。房產是房產的邏輯,學票價值卻有很大的政策風險,尤其是目前全國打壓學區房炒作、教育平權的大環境下。
無論廣州還是全國其他城市,教育改革的方向都是教育公平化。公民同招、集團化辦學、多校劃片、電腦派位、學位鎖定降低學區房流動性,就是要打破房產=小學學位=初中學位這種一對一高確定性的預期。
長期來看,學區房的價值會削減和弱化,投資不宜。短期來看,如果有明年入學的小學雞,今年可能是相對高確定性學區房的末班車了,需要抓住最后的窗口期。
即使純剛需要買學位房,也要特別小心區域板塊和產品的選擇。一套房中,學票價值占比越大,房產本身價值越弱,越不值得購買。
比如,越秀區剛超30平米的老破小,樓齡老舊,幾乎沒有居住屬性和金融屬性,學票的價值占比過大,約等于買學票送房子。這種房子需要遠離,即使總價再便宜。
而對開發商以學區名義炒作的一手樓盤,一定要謹慎入手,以免最后學位不能落地。
摘自《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