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順海
(內江市第一人民醫院 四川 內江 641000)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acutecalculouscholecystitis,ACC)屬于一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急腹癥,主要因結石阻塞膽囊管,導致膽汁在膽囊滯留,造成細菌感染。由于患者膽囊壁炎癥水腫、充血,膽囊張力增加,腹腔鏡下夾持難度增加,既往多將其作為腹腔鏡切除術的相對禁忌證[1]。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微創腹腔鏡已成為目前治療該病較為重要的術式之一,其手術創口小,患者術后康復更快,在臨床治療ACC患者中廣泛應用。但對于腹腔鏡術中膽囊三角區的解剖方式仍未達成一致[2]。本文特針對ACC腹腔鏡下膽囊三角區解剖的兩種方式進行分析,比較了普通吸引器鈍性解剖和超聲刀解剖的應用效果,詳見下文。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6月醫院收治的64例ACC患者資料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不同腹腔鏡術中解剖方式分成超聲刀組、吸引器組,兩組各32例。超聲刀組患者中男女分別15例、17例,年齡34~65歲,平均(45.5±6.3)歲;病程18~65 h,平均(34.5±9.1)h;結石直徑3~15 mm,平均(9.3±1.5)mm。吸引器組患者中男女分別17例、15例,年齡32~64歲,平均(44.6±5.9)歲;病程15~62 h,平均(34.1±8.7)h;結石直徑3~13 mm,平均(9.1±1.7)mm。對兩組患者性別構成、平均年齡、病程以及結石直徑等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64例ACC患者均由我院肝膽外科收治,結合患者臨床癥狀、彩超等確診為ACC[3],CT提示膽囊結石伴膽囊明顯腫大,直徑在10~13 cm,發病時間均≤72 h,患者對治療方法知情且同意。排除合并其他部位膽道結石的患者,排除合并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排除急診手術禁忌證的患者,排除要求保守治療以及不能耐受手術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氣管插管、全麻,取頭高足低的左傾臥位,3孔或4孔法,氣腹壓力約13 mmHg。探查腹腔后對膽囊周圍粘連進行分離,并暴露膽囊。膽囊張力較高難以抓取時,對膽囊底部無血管區進行穿刺減壓,并抽取膽汁進行細菌培養。后將膽囊壺腹部提起,以確定膽總管位置,充分將膽囊三角暴露。吸引器組為普通吸引器鈍性解剖,將普通吸引器連接負壓、沖洗液,吸引器頭對膽囊三角區疏松結締組織進行鈍性分離,一邊吸、一邊左右推剝,此時要注意力度。后根據滲出液的量調節負壓,若術野不清晰,可反復沖洗后鏤空膽囊三角,充分顯露膽囊動脈、膽囊管,后行夾畢、切斷。游離膽囊床后將其切除。最后,電凝止血,用取物袋將膽囊取出,清理術區,視情況確定是否留置引流管,膽囊留存送病檢。
超聲刀組為超聲刀解剖,在暴露三角區后用超聲刀切開膽囊三角漿膜層,鉗夾法反復將三角區管道組織夾取干凈,后離斷。滲出液較多時,用吸引器或紗布條清理。然后暴露膽囊動脈與膽囊管,吸收夾夾閉,超聲刀切斷,再游離膽囊床、切除膽囊。余步驟同吸引器組。
分別記錄患者術中三角區解剖時間、術中出血量、腹腔引流時間、住院時間,記錄中轉開腹例數。并統計患者術后并發癥情況,包括膽管損傷、膽漏、腹腔感染等。
本次研究中全部數據均納入SPSS 25.0統計學處理軟件;中轉開腹、術后并發癥等計數資料以“n(%)”形式錄入,采取χ2檢驗;術中解剖時間、出血量、腹腔引流時間以及患者住院時間等計量資料,均采用()形式錄入,采取t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吸引器組患者的三角區解剖時間、腹腔引流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超聲刀組(P<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無顯著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 ± 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指標的比較( ± s)
組別 例數 三角區解剖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腹腔引流時間/h 住院時間/d吸引器組 32 10.3±0.5 47.1±8.5 35.2±9.1 3.3±0.2超聲刀組 32 14.8±1.1 46.3±9.7 39.8±8.6 4.2±0.4 t 19.524 0.351 2.078 11.384 P<0.001 0.727 0.042 <0.001
患者術后并發癥主要有膽管損傷、膽漏、腹腔感染等,超聲刀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5.0%(8/32),顯著高于吸引器組的6.3%(2/3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并發癥情況的比較[n(%)]
吸引器組患者中轉開腹1例,發生率3.1%;超聲刀組中轉開腹2例,發生率6.3%。納入統計學分析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350,P=0.554)。
膽囊結石的臨床發生率較高,其中約15%的患者表現為急性膽囊炎,被稱為急性結石性膽囊炎(ACC),居于感染性急腹癥發生率第二名[4]。ACC病情嚴重程度各異,患者可能出現膽絞痛、穿孔、壞疽、感染性休克等,不僅影響生活質量,也造成不容忽視的生命威脅。該病膽囊周圍出現廣泛性粘連,膽囊壁增厚、變脆,術中抓取難度較大,也增加了手術難度。急診腹腔鏡手術能夠快速減輕患者痛苦,縮短住院時間,是治療該病的一項重要術式。在急性膽囊炎早期,膽囊周圍的炎性粘連并不緊密,三角區域纖維化不明顯。因此,多將急性膽囊炎發病的2~3 d內作為急診手術黃金時間[5]。
膽囊三角的解剖是公認的ACC腹腔鏡膽囊切除術關鍵環節,大出血、膽管損傷等并發癥都與該環節密切相關[6]。因此,合理的膽囊三角區解剖方式十分重要。根據器械的不同,三角區的解剖可分為吸引器鈍性分離和超聲刀等銳性分離。超聲刀解剖時,術野容易被滲出液遮擋,手術進展較慢,通常需要增加操作孔、由助手輔助維持術野的清晰。而吸引器鈍性分離不僅便于維持術野清晰,還有利于發現并處理膽管異常,避免了銳性切割傷和熱傳導損傷。從本文的對比結果來看,吸引器組患者的三角區解剖時間、腹腔引流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短于超聲刀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無顯著差異(P>0.05)。證實了吸引器鈍性分離能夠減少手術時間、住院時間。從并發癥來看,患者術后并發癥主要有膽管損傷、膽漏、腹腔感染等,超聲刀組發生率為25.0%,顯著高于吸引器組的6.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與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相符合[7],筆者認為在采取吸引器鈍性解剖時維持水平方向推剝,并合理進行負壓調節,能夠確保術野清晰,程度上能避免膽管損傷,降低并發癥。吸引器組患者中轉開腹率3.1%,超聲刀組中轉開腹率6.3%,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腹腔鏡術中轉開腹難以完全規避,但當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轉開腹術:①腔鏡下難以控制的大出血;②膽囊周圍粘連嚴重,難以暴露膽囊;③膽囊三角區致密粘連,難以分離;④高度懷疑膽囊癌;⑤術中發現肝外膽道損傷;⑥腹腔鏡無法處理的膽總管結石。
綜上,在ACC腹腔鏡術中采用普通吸引器鈍性解剖的效果更理想,值得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