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文英
(肇慶市高要區(qū)人民醫(yī)院眼科 廣東 肇慶 526040)
角膜炎在臨床發(fā)生率較高,它是一種致盲性眼病[1]。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約有20%的角膜炎患者會發(fā)生失明,通常是致病菌感染角膜所引起,病程長且具反復性[2-3]。患者常伴有眼痛、流淚等表現(xiàn),特別是眼痛癥狀具晝夜節(jié)律變化,往往在夜晚到清晨這一時間段,疼痛明顯加劇,所以患病期間不但身體存在不適感,而且心理方面也會受到較大的沖擊[4]。時間護理理論是近年來提出的護理新型模式,它是根據(jù)患者生理節(jié)律,有針對性地進行護理干預,重點加強疼痛護理策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理狀態(tài)[5]。本文選取我院眼科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角膜炎患者80例分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及其聯(lián)合時間護理理論進行干預,著重就其在疼痛護理中的應用價值以及不良心理狀態(tài)方面進行分析與評價,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眼科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角膜炎患者8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根據(jù)隨機性原則進行分組,對照組40例患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觀察組40例患者聯(lián)合時間護理理論進行護理干預。納入標準:與角膜炎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相符合,年齡超過18歲,患者意識清楚對于提問可正常理解并回答,對研究事項、意義,患者及其家屬均已清楚知悉,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軀體性疾病患者,具有意識、行為、語言等障礙的患者,存在其他家族性病史患者。
對照組:年齡34~61歲,平均(47.72±11.38)歲,男女比例26:14;病程最短4 d,最長21 d,平均(12.46±2.19)d。觀察組:年齡33~62歲,平均(47.69±11.74)歲,男女比例為25:15。病程最短4 d,最長22 d,平均(11.97±2.41)d。從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與病程等具體臨床資料數(shù)據(jù)方面來看,組間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具有對比性。
對照組40例患者應用常規(guī)護理方式,護理人員為患者實施必要的健康宣教與心理干預,遵醫(yī)囑為患者用藥,如眼藥水、眼藥膏的正確使用,并依據(jù)常規(guī)用藥時間進行止痛藥物的使用,于每日8:00,12:00,18:00三餐后正常使用布洛芬,同時每日上午9:00對患者疼痛程度、夜晚睡眠時長進行評價。觀察組40例患者在上述護理基礎上,結合時間護理理論進行護理,根據(jù)患者的生理時間規(guī)律適當調整用藥時間,同時選擇合適的時間段實施心理干預及健康教育,具體操作如下。
1.2.1 心理干預與健康宣教時間段劃分 通常情況下,人體每日的精神提升時間段分為9:00~11:00,16:00~17:00,19:00~21:00這3個階段,因此可確定此階段為實施心理干預的理想時間。護理人員可在每日的19:00~21:00為患者實施心理疏導,有效調動患者機體內的積極因素,有利于其身心狀態(tài)始終處于較為理想的狀態(tài),同時通過舒緩的輕音樂播放,來放松患者緊張的情緒,有效改善其不良心理波動,減輕焦慮、緊張。此時可根據(jù)患者的意愿來實施健康教育,主要從角膜炎疾病的知識、治療措施、預后注意事項和藥物安全性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如患者存在疑問,應當及時解答、反復講解,直至完全理解。
1.2.2 合理用藥、飲食及專科護理 護理人員應當與患者的主治醫(yī)師充分溝通,再結合患者的疼痛特性以及藥物代謝規(guī)律確定最佳的藥物使用時間與用量,可將每天3次布洛芬的使用時間可調整為12:30、18:30、24:00,眼藥膏的涂抹時間延至23:00后,這樣可以明顯減輕夜間發(fā)作眼痛的程度、時間等。在飲食方面,提醒患者以蛋白質、維生素含量高的食物為主,對于角膜的再生與修復有利,新鮮蔬果可適當增加,防止便秘,避免辛辣食物,戒煙戒酒,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眼科疾病的隔離、消毒操作極為關鍵,對于患者眼部的分泌物顏色、性狀等仔細觀察,同時流淚、眼部紅腫的癥狀表現(xiàn)也應關注,可經常性的詢問患者是否存在疼痛程度加重情況,如出現(xiàn)異常及時報告主治醫(yī)師,并給予對癥處理。告知患者做好眼部衛(wèi)生的重要性,不應用手揉搓眼部,在休息時可將頭部微微偏向患眼側,這樣可防止眼水流向健康眼造成感染。在眼部分泌物過多時隨時進行清洗,保持眼周清潔。
對于兩組患者在入院當天及1周的疼痛程度、夜間睡眠時間進行觀察與評價,疼痛程度評價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分值介于0~10分,無痛0分表示,輕度疼痛1~3分,中度疼痛4~6分,重度疼痛7~10分。同時對于兩組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通過焦慮自評量表及抑郁自評量表進行評價,分值越高,說明不良情緒越嚴重。
運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評價指標數(shù)據(jù)予以處理,計量資料(疼痛程度、夜間睡眠時間及不良情緒的變化)經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以t值檢驗,反映組間對比具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疼痛程度、夜間睡眠時間及不良情緒的變化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疼痛程度、夜間睡眠時間及不良情緒指標均接近,P值>0.05;護理后觀察組疼痛程度及不良情緒指標低于對照組,而夜間睡眠時間則高于常態(tài)組,組間對比具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疼痛、睡眠及不良情緒比較( ± s)

表1 兩組護理前后的疼痛、睡眠及不良情緒比較( ± s)
抑郁情緒評價/分觀察組 護理前 5.92±1.69 4.27±0.5451.63±7.5456.89±6.02護理后 0.70±0.36 7.38±0.6129.54±4.3931.84±3.68對照組 護理前 5.84±1.63 4.39±0.4251.87±7.5356.72±6.21護理后 1.97±0.52 6.14±0.4943.56±5.1847.11±4.54 t 護理前 0.2504 1.2890 0.1655 0.1444護理后 14.7561 11.6459 15.1731 19.2006 P 護理前 0.8028 0.2002 0.8689 0.8854護理后 0.0000 0.0000 0.0000 0.0000分組 時間 疼痛程度/分夜間睡眠時間/小時焦慮情緒評價/分
目前,我國的角膜盲人已達到500萬左右,作為致盲的主要因素,角膜炎患者常伴有眼痛、流淚、畏光、視力降低等主要臨床表現(xiàn),特別是眼部疼痛癥狀往往持續(xù)存在,直到炎性反應完全消退。人體的角膜部位分布較多的三叉神經末梢,過度的疲勞以及機體免疫力降低均可引發(fā)角膜炎,病毒入侵較深,導致感覺減弱,然而角膜病變周圍組織受炎癥刺激,會伴有劇烈的疼痛感,其病程長,因此產生多種不良情緒,對于療效及預后均產生不利影響[6-7]。角膜組織是透明介質,如出現(xiàn)病變,其透明度隨之變化,患者主訴視物模糊,有時會出現(xiàn)葡萄膜反應,嚴重時發(fā)生前房積膿、角膜潰瘍穿孔等表現(xiàn),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有相關研究資料提出,角膜炎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配合科學、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明顯改善患者的疼痛癥狀與不良心理狀態(tài)[8-9]。時間護理理論是結合角膜炎患者的疼痛特性與發(fā)作規(guī)律,并融合時間護理學、藥物學、眼科專科護理學相關理論知識,同時運用臨床治療及護理措施,合理分配患者的護理及用藥時間,充分提升整體護理質量,達到因時、因病施護的目的。本文運用時間護理理論于角膜炎患者的治療過程中,分析患者最佳情緒提升的時間階段,并有針對性地選擇最理想的時間段來進行心理疏導與健康教育,有利于患者的情緒平穩(wěn),再從用藥方面予以合適的調整,飲食方面加強蛋白質及維生素的攝入,專科護理的規(guī)范化與人性化調整,在緩解患者疼痛癥狀的同時,進一步增強其免疫功能[10-11]。
常規(guī)護理干預時,護理人員在給藥時一般是控制總量的方式,將全天的藥物進行平均分配,如口服用藥布洛芬是每天3次,即每日8:00,12:00,18:00三餐后正常使用布洛芬,同時每日上午9:00對患者疼痛程度、夜晚睡眠時長進行評價實施用藥,忽視了人體內部藥物發(fā)揮作用的時間規(guī)律。這就要求在實施護理措施時應當預先對患者的生理、病理規(guī)律,同時對于藥物的代謝規(guī)律也應充分掌握,單純依靠平均分配用藥時間是不準確的,應當根據(jù)標志性節(jié)律適當調整用藥時間。從實際操作中可以看到,患者的眼痛多在半夜乃至凌晨發(fā)作,而8:00-12:00之間則發(fā)作可能性較小,鑒于此,護理人員可與主治醫(yī)師進行溝通,結合患者疼痛發(fā)作特性及藥物代謝變化適當調整藥物的用量及使用時間,以布洛芬為例,調整為每天12:30、18:30、24:00進行3次給藥,這樣可有效減少夜間眼痛發(fā)作。另根據(jù)生物學家研究提出,人體每日的精神性提高時區(qū)為9:00-11:00、16:00-17:00、19:00-21:00這3個階段,那么患者在此時間階段會表現(xiàn)出更佳的精神狀態(tài),更加樂意回答問題等,所以這個時間段實施心理干預效果可以更理想,更易將心理方面的積極因素激發(fā)出來。護理人員白天的工作多而繁雜,難以做到有效地與患者進行溝通,可于每日的19:00-21:00之間為患者心理疏導,充分調動患者心理上的積極因子,而且可以有充足的時間與患者交流,有利于全面掌握其心理狀態(tài),達到緩解其消極情緒的效果。同時在病房內適當播放一些較舒緩的音樂,不但可以轉移患者治療的注意力,還可增強其應對疼痛等不良刺激的能力。另一方面,從飲食、專科護理加強管理,為促進角膜的再生與修復,提醒患者增加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食物,避免辛辣食物,這樣可防止便秘,強調保持良好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在隔離、消毒方面更為關注,仔細觀察眼部的分泌物顏色、性狀等情況,是否存在流淚、眼部紅腫表現(xiàn),定期詢問患者疼痛是否加重,一旦發(fā)生異常情況應當立即報告,及時處理。眼部衛(wèi)生是患者容易忽視的方面,護理人員應當時時提醒患者,不應用手揉搓眼部,休息時應將頭部微微偏向患眼側,以免眼水感染健康眼。在眼部分泌物過多時隨時進行清洗,保持眼周清潔。時間護理理論對于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病情變化給予足夠的重視,通過健康宣教、心理干預、飲食、用藥及專科護理等方面加強管理,全方位為患者提供有效的幫助,有效促進患者早日康復[12]。
兩組患者護理前的疼痛程度、夜間睡眠時間及不良情緒指標均接近(P>0.05);護理后觀察組疼痛程度及不良情緒指標低于對照組,而夜間睡眠時間則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具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從研究結果來看,時間護理理論是基于疾病的變化規(guī)律、生命體征監(jiān)測與病情觀察、臨床用藥、心理干預、生活護理這一系列護理措施的實施,可以看出,時間護理在以上領域中的作用顯著。在角膜炎患者的護理當中運用時間護理理論,明顯減輕其夜間疼痛的發(fā)作頻率,患者睡眠時間得以延長,進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療信心,有利于其病情的恢復。
綜上所述,在眼科護理工作中對于護理人員提出因時制宜的要求是有必要的,將護理措施的實施充分結合患者生理、病理節(jié)律以及藥物代謝規(guī)律,以便達到更為理想的臨床應用效果,將時間護理理論應用于角膜炎患者疼痛護理中,其應用效果顯著,患者的疼痛程度大大降低,可在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