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丹華
(丹陽市人民醫院 江蘇 丹陽 212300)
胎齡低于37周新生兒被稱之為早產兒,體重大部分在2 500 g以下[1]。臨床資料顯示,早產兒發生率不斷呈上升趨勢發展。早產兒出生后,其身體各項機能與器官未完全發育,因此,體質較弱,生存率較低,對其喂養更是存在一定難度,應給予其特殊護理干預[2]。管飼喂養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滿足新生兒需求,但此種方式對其消化道刺激明顯降低,使其生長發育受到一定影響,有學者指出,口腔運動干預、袋鼠式護理對早產兒應用效果顯著[3]。基于此,本院將90例早產兒進行分組研究,探究袋鼠式護理+母乳口腔運動干預對其應用價值,詳情如下。
選擇本院收治的早產兒90例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其納入本研究時間2019年4月—2020年4月,根據隨機數字表分組方式,將入選早產兒進行分組研究,對照組、研究組為其組名,每組45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4:21,胎齡32~35周,平均(33.25±0.42)周,出生體重1 500~2 200 kg,平均(1832.62±64.35)g,研究組男女比例26:19,胎齡31~35周,平均(33.27±0.39)周,出生體重1 600~2 100 g,平均(1 843.25±63.76)g。組兩新生兒一般信息進行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比較意義。
納入標準:(1)出生體征低于2 500 g;(2)胎齡不足37周;(3)新生兒實施母乳喂養;(4)新生兒生命體征平穩;(5)對此次研究知情且認同。
排除標準:(1)將神經系統、基因異常新生兒予以排除;(2)將先天性心臟病或消化道存在異常新生兒予以排除;(3)將重度感染、重度窒息新生兒予以排除;(4)將存在代謝性疾病、腦室內出血新生兒予以排除。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干預,即:將正確母乳喂養方式方法告知產婦及家屬,定時對早產兒及產婦進行體溫測量。根據早產兒吸吮及吞咽功能情況實施鼻飼,而后評估早產兒腸胃功能,待其可自主吸吮時根據其胎齡及出生體重對喂養量進行相應調整,利用生理鹽水對其實施口腔護理,在對早產兒喂養過程中,每吸吮3次左右時喂養暫停,休息一段時間后,再次給予喂養。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研究組袋鼠式護理聯合母乳口腔運動干預:(1)袋鼠式護理:告知產婦及家屬袋鼠式護理相關內容及意義,并將袋鼠式護理相關注意事項為其進行講解,保護產婦隱私,將環境設置為私密空間,抬高床頭約30°,產婦體位為半臥式,將裸體新生兒放于其兩乳之間,使母嬰之間可最大程度皮膚接觸,在此過程中,應注意對新生兒安全保護,防止其出現滑落情況,利用語言、哼歌、撫摸等方式引導新生兒吸吮母乳,若母乳喂養情況艱難,可將母乳擠出,利用注射器或小勺喂養。袋鼠式護理應于新生兒出生72 h內實施,每天1次,每次60 min;(2)母乳口腔運動干預:創建干預小組,對小組成員進行母乳喂養及口腔干預等相關知識培訓,使其擁有更為專業的護理技巧,掌握優異的護理知識;在對新生兒實施口腔運動干預前,護理人員對雙手進行消毒,將口罩及無菌手套穿戴完善,在新生兒喂養前30 min意識清醒狀態下實施口腔運動干預,具體操作為:手指蘸取母乳,在新生兒舌尖位置畫Z型圖案,刺激其舌頭敏感性,提升其舌肌運動,對壓槽進行環形按摩,而后有里向外垂直按摩新生兒兩頰內部位置,時間為2~3 min,之后反復按壓新生兒唇周,給予其唇部刺激,使其覓食反應提升,最后對其兩頰頰車穴、口角地倉穴、下頜承漿穴位等進行按摩,目的為刺激其吞咽功能,對甲狀軟骨兩側進行拇指按摩,每個穴位按摩時間為20~30 s。上述口腔干預均在新生兒意識清醒下進行,若其需實施輔助通氣,則在輔助通氣后48 h實施上述干預。且在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應保證動作輕柔、緩慢,避免對新生兒造成不必要的損傷,同時,密切關注其血氧飽和度及心率變化。
(1)觀察兩組出生當天及出院時母乳喂養狀況;(2)對比兩組新生兒住院時間及新生兒體重增長速度;(3)利用本院自制調研問卷對比兩組護理滿意度,問卷總分為100分,85~100分為十分滿意,60~84分為比較滿意,低于60分為不滿意,總滿意度為十分滿意+比較滿意之和。
此次研究相關數據均采用SPSS 21.0軟件整理,母乳喂養狀況及住院時間及新生兒體重增長速度采用t檢驗,護理滿意度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組間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
組間新生兒出生當天母乳喂養情況無顯著差異(P>0.05),出院時,研究組吸吮效率、喂養效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兩組母乳喂養情況比較( ± s)

表1 兩組母乳喂養情況比較( ± s)
組別 例數 吸吮效率/(次·min-1) 喂養效率/(mL·min-1)出生 出院 出生 出院研究組 45 48.97±3.6167.18±3.02 26.28±3.2236.57±3.64對照組 45 48.95±3.6356.85±2.98 26.31±3.1830.52±2.37 t 0.026 13.170 0.045 9.343 P 0.489 0.000 0.482 0.000
研究組新生兒體重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住院時間及體重增長速度比較( ± s)

表2 兩組住院時間及體重增長速度比較( ± s)
組別 例數 體重增長/(g·d-1) 住院時間/d研究組 45 11.62±1.04 9.63±1.23對照組 45 9.86±0.67 13.36±2.64 t 9.543 8.591 P 0.000 0.000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為95.6%,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80%,經統計學分析得知,對照組護理滿意度顯著低于研究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n(%)]
臨床多項研究證實,袋鼠式護理對早產兒應用效果顯著,此種護理方式指將新生兒以最快的速度與母親或父親進行身體接觸[4]。通過母親或父親呼吸、心率等對新生兒聽覺、觸覺熱感等系統進行刺激,繼而使新生兒熱量消耗降低,穩定新生兒生理參數,刺激其神經液體反應,進而緩解其疼痛,改善喂養情況,促進其體重增加,進而維持生命體征穩定性[5]。
早產兒口腔肌肉與神經發育未完善,吸吮及吞咽功能較弱,喂養耐受性較差[6]。對新生兒實施口腔運動訓練及干預,輕柔按壓唇周、舌部、頰車、口角地倉、下頜承漿等穴位使口腔運動組織反射行為提升,進而刺激口腔肌肉與神經,強化口腔張力,促進迷走神經興奮度,進而提升新生兒口腔功能,糾正其吸吮及吞咽功能,促進新生兒喂養情況,良好的環境可使新生兒得到更好的休息,使其口腔運動能力及協調性得以提升,進而使其吸吮效率及喂養效率得以提升,康復時間得以縮短[7]。
此次研究中,對照組干預后母乳喂養情況顯著劣于研究組,體重增長顯著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長于研究組,護理滿意度低于研究組,說明,早產兒實施袋鼠式護理+母乳口腔運動干預效果顯著。
綜上所述,早產兒行袋鼠式護理+母乳口腔運動干預可有效促進喂養情況提升,增加新生兒體重,加快其出院時間,提升家屬護理滿意度,臨床應用價值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