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森
2021年是“九一八”事變90周年。據韓國《東亞周刊》報道,朝鮮半島人民應該和中國人民一道銘記1931年。那一年,日本全面侵占中國東北,也使在華朝鮮人抗日復國運動的重心被迫轉移到關內。也正因為如此,朝鮮民族解放力量得以保存,并逐步發展壯大。
1919年1月,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朝鮮半島,前大韓皇帝李熙病逝。朝鮮人紛紛傳言“他是被日本人毒死的”。漢城(今首爾)的朝鮮獨立志士,以及俄國遠東地區的朝鮮僑民,都認為應該建立一個代表朝鮮民族獨立運動的政府機構,并不約而同地推舉當時與美國關系密切的李承晚擔任國務總理或執政官。3月1日,朝鮮境內的獨立運動人士在漢城塔洞公園發表《韓國獨立宣言》,號召民眾奮起反抗,遭到日本駐朝鮮總督府的殘酷鎮壓。于是,大批朝鮮反日人士流亡到中國,以“三一運動”之名籌劃武裝抗日。
流亡中國的朝鮮志士會聚到遠東第一大城市上海,在法租界金神父路的弄堂里集會,決議成立臨時政府,議定以“大韓民國”作為國號,并選出以李承晚為臨時國務總理的政府領導層,公布《大韓民國臨時憲章》和政綱。這次會議被稱為“大韓民國第一屆臨時議政院會議”。
東亞地區的學者普遍認為,此次會議有關組織、行動和人事的決定大都有名無實,但其最重大的意義在于,朝鮮人民的抗日火種就此點燃。中國各地的朝鮮抗日志士和歐美朝鮮僑民團體代表紛紛前往上海,共商抗日大計。短短幾個月,議政院召開了5次會議。

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舊址(上海)
1919年9月11日,議政院議定頒布《大韓民國臨時憲法》,宣布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實行總統制,選舉李承晚為臨時政府大統領(擬待復國后改稱大總統),選舉李東輝為國務總理,還模仿當時的中國北洋政府設立內務、外務、軍務、財務、法務、學務、交通等總長,以及大本營、參謀部等軍事機構。整個政府機構有約40名官員。
位于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對中國東北的朝鮮抗日武裝作出了一些指示,但領導作用有限。不久,國務總理李東輝被指“無法說明蘇俄援助的200萬盧布的具體用途”,導致臨時政府的信用受到質疑。1921年9月,大統領李承晚前往美國華盛頓參加會議。他不但一去不歸,還截留了美國朝鮮僑民提供的捐款。就這樣,兩個“靠不住的領導”,導致大韓民國臨時政府財源枯竭,領導層頻繁更迭,幾近崩潰。
1926年12月,金九接任由國務總理改制的“國務領”一職。當時設立在上海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連房租都交不出了,只得向上海的朝鮮僑民募捐,才得到149塊大洋救急。在上海有六七十個朝鮮人擔任租界電車公司和公共汽車公司的查票員,金九就靠輪流在這些人家里吃飯來維持生活。
不久,情況有了轉機。北伐的國民革命軍進入上海。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北洋政府不同,國民黨政府非常支持朝鮮半島的民族獨立運動。
當時的一些朝鮮青年抱著“學習軍事為國家獨立效力”的思想,到中國的軍校就讀。日后的韓國首任總理李范奭、韓國空軍創始人之一的權基玉等人,都曾在中國云南的陸軍講武堂就讀。
還有很多朝鮮年輕人進入黃埔軍校學習,其中的佼佼者是黃埔軍校第四期的學員金若山。他本名金元鳳,常用化名陳國斌。他在青年時期參加了以暗殺日本官吏為目標的朝鮮義烈團,后投身中國國民革命軍。北伐戰爭結束后,金若山將活動重心轉移到南京,組建了朝鮮民族革命黨,自任總書記,被視為朝鮮抗日志士的重要領袖。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日軍占領中國東北全境。此前戰斗在東北的朝鮮抗日武裝,失去了中國政府的支持,遭到日軍圍剿。部分朝鮮抗日志士在曾參加國民革命軍北伐的李振卓將軍的率領下,組建朝鮮革命軍,先后與唐聚五率領的遼寧民眾自衛軍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協同作戰,但最終損失殆盡。自此,在華朝鮮人抗日運動的重心被迫轉移到關內。也正因為如此,這支民族解放力量得以延續,并逐步發展壯大。
1932年4月29日是日本裕仁天皇的誕辰,即“天長節”。這天上午,上海各界的日本人及親日分子齊聚租界虹口公園,觀摩日軍第9師團等部隊舉行的閱兵式。11時40分,《君之代》的齊唱還沒有結束,突然有人將兩個金屬物拋到軍政要人齊聚的觀禮臺上。據時任日本駐華公使重光葵回憶:“一兩秒鐘后,那兩個行軍水壺形的東西爆炸了,發出鋼鐵互相撞擊的聲音,震耳欲聾。”他被氣浪拋到空中,又重重摔在地上。

在華堅持朝鮮反日獨立斗爭的金九

左:在華堅持朝鮮反日獨立斗爭的金九 右: 李承晚(右)與麥克阿瑟
爆炸導致日本上海派遣軍司令官白川義則大將、上海居留民團行政委員會委員長河端貞次身亡,第9師團師團長植田謙吉中將和重光葵的腿部因傷截肢,日本海軍第3艦隊司令官野村吉三郎中將右眼因傷被摘除。擲彈者被當場抓住,他就是時年25歲的朝鮮人尹奉吉。
虹口公園爆炸案后,朝鮮人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引起國民黨的重視。在蔣介石的指示下,國民黨各系統都與朝鮮抗日團體接觸,試圖將其收為己用,這實際上也是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和其他朝鮮抗日團體的需要。在陳果夫的引薦下,金九得到蔣介石的接見,其復國理念和臨時政府的體制也得到蔣介石的認可。蔣介石許諾由國民黨中央黨部按月發放補助津貼,資助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活動,并在國民黨中央軍校洛陽分校開設“朝鮮特別班”,培訓軍事人才。
另一方面,金若山依靠一些黃埔軍校的同學,得到了由黃埔精英組成的復興社的支持,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干部訓練班第6隊”的名義開辦朝鮮革命干部學校,后又在復興社領導者之一的康澤主持的國民黨中央軍校“星子特別訓練班”中培訓朝鮮學員。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金九領導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和金若山領導的朝鮮民族革命黨都發表宣言,號召朝鮮同胞參加中國抗戰,為朝鮮半島的民族解放做準備,并積極籌備組建各自的武裝力量。
1938年7月,日本反戰同盟成員青山和夫向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提議組建國際義勇軍,協同中國軍隊抗戰,得到蔣介石的同意。此時,金若山恰好提議組建朝鮮義勇隊。于是,朝鮮義勇隊于當年10月10日在武漢成立,受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的指揮。朝鮮義勇隊以國民黨軍隊里的朝鮮族軍官和國民黨中央軍校培訓的朝鮮學員為骨干,編制共設兩個支隊,當時有89人。
朝鮮義勇隊甫一成立,就參加了國民黨部隊從武漢撤退時的宣傳工作。支隊長李益星率領隊員,發揮朝鮮戰士懂日文的優勢,在漢口張貼和粉刷日文反戰標語,宣傳抗日思想,譴責日本軍國主義,號召日本士兵放下武器,參加反戰運動。據說日軍進入武漢后,花了整整3天的時間才將這些標語全部清除。
武漢會戰后,朝鮮義勇隊撤至廣西桂林休整,隨后即以支隊為單位開赴前線參加抗戰。第1支隊由曾任國民黨軍第25師營長、參加過長城抗戰的黃埔軍校四期學員樸孝三率領,前往湖南長沙,劃歸國民黨軍第九戰區指揮;第2支隊分為兩部分,分別由指導員金學武、支隊長李益星率領,前往國民黨軍第一戰區、第五戰區參戰。1939年底,朝鮮義勇隊成立了第3支隊,前往浙江、福建參加國民黨軍第三戰區的抗戰。
朝鮮義勇隊在前線充分發揮懂日文的優勢,以對敵宣傳戰為主要任務。隊員們制作大量日文傳單、標語和“投降保證書”,在日軍進退的必經之路上張貼、散發,還前往戰事膠著的一線直接向日軍喊話。另外,朝鮮義勇隊通過開設短期日語培訓班的方式,對6萬多名國民黨軍官兵實施對敵宣傳戰訓練。派在第一戰區和第五戰區的第2支隊,在約兩年的時間內翻譯日軍情報資料95萬字。
朝鮮義勇隊還對被俘的日軍官兵進行宣傳教育。日軍部隊中的數十名朝鮮人最終“覺醒”,參加了中國抗戰。另外還有3名日軍戰俘在接受教育后,加入了朝鮮義勇隊。
金若山麾下部隊的優異表現,讓一直以“復國運動正統機構”自居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相形見絀。有不少原本受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派遣到國民黨中央軍校受訓的朝鮮青年,決定加入朝鮮義勇隊。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管轄的“韓國青年戰地工作隊”計劃到前線參加戰斗,卻被國民黨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拒絕。他們要求“韓國青年戰地工作隊”先加入朝鮮義勇隊,否則不提供經費送他們去前線。
在這一背景下,朝鮮在華抗日力量的兩位領導者——金九和金若山時生齟齬,漸行漸遠。1939年,蔣介石曾分別約見兩人,商談合作之事,并要求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召集在重慶活動的7個朝鮮人團體舉行會議,試圖結束在華朝鮮抗日組織派系分立的局面,但以失敗告終。
1940年初,已擔任大韓民國臨時政府主席的金九,在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長兼調查統計局局長朱家驊的支持下,獲得了建立大韓民國臨時政府武裝力量——韓國光復軍的許可。
1940年9月17日,韓國光復軍在重慶李子壩舉行成立儀式,李青天出任總司令、李范奭出任參謀長。國民黨軍重慶衛戍部隊總司令劉峙親臨現場致辭,表達了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對韓國光復軍的認可,并許諾把在國民黨部隊中服役的朝鮮族軍官全部轉入韓國光復軍。自此,韓國光復軍的地位不斷得到強化,國民黨軍方對金若山的支持日益減弱。
在中國共產黨及其武裝力量中,一直有朝鮮人擔任高級干部,例如八路軍炮兵團團長武亭。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共很清楚團結朝鮮人民的重要性,于是支持朝鮮抗日人士在延安成立華北朝鮮青年抗日聯合會。金若山的朝鮮義勇隊成為中共的統戰對象。曾和金若山一起參加朝鮮義烈團的朝鮮人金白淵,前往延安參加了抗日武裝。
皖南事變后,國共兩黨沖突白熱化。1940年底,金若山深感國民黨對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和韓國光復軍的支持力度過大,嚴重壓縮了朝鮮義勇隊的活動空間,且對其部隊僅能在各戰區配合國民黨軍隊進行外圍活動感到不滿。他知道日本侵略軍將大批朝鮮人安置在華北各大城市,于是決定讓部下將朝鮮義勇隊主力帶往華北,發動當地的朝鮮居民加入抗日斗爭,增強朝鮮民族革命黨和朝鮮義勇隊的實力。
1941年初,朝鮮義勇隊主力在洛陽集結,向北渡過黃河進入山西。北上的朝鮮義勇隊在第1支隊長樸孝三率領下,很快與中共領導的華北朝鮮青年抗日聯合會融為一體,進而成立了以金白淵為主席的朝鮮獨立同盟和以武亭為總司令、樸孝三為副總司令的朝鮮義勇軍。
1942年5月,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下令將留在南方的朝鮮義勇隊劃歸韓國光復軍,編為光復軍第1支隊。國民黨軍事委員會為了防止韓國光復軍中再度出現北上與中共合作的人,派陸軍少將、軍委會高級參謀尹呈輔接替李范奭擔任光復軍參謀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結束。根據雅爾塔會議的決議,被日本侵吞的朝鮮半島終于得到復國的機會。但是,伴隨著冷戰鐵幕的形成,美國軍隊和蘇聯軍隊分別進入朝鮮半島南北兩端,對峙于北緯38度線兩側,各自支持朝鮮人建立政權。
到這個時候,那個曾被選舉為“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大統領”的李承晚才跟隨美國人一起回到漢城,擔任韓國臨時政府的領導人。而曾在中國堅持抗日斗爭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竟然未能得到美國的承認。金九只得以平民身份回國參加議會斗爭,后被一個韓國陸軍少尉暗殺。韓國光復軍的成員分散回國。總司令李青天只擔任過一些閑職,參謀長李范奭(尹呈輔任參謀長后改任副參謀長)出任大韓民國第一任國務總理,但僅兩年就被解職。
編輯:姚志剛?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