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路奇
伴隨著時代的足音,《鐵軍》雜志走過了20個春秋。
上世紀90年代末,為了學習、研究和宣傳鐵軍精神,時任中國新四軍和華中抗日根據地研究會會長的葉飛,提出創辦《鐵軍》(內刊)雜志。2001年4月,雜志公開發行,到今年6月已出版發行226期。凝視時間的長河,20年風雨兼程,20年激昂奮進,鐵軍人難以忘懷,深刻銘記。
我們不會忘記,20年來,《鐵軍》雜志得到了張愛萍、遲浩田、張震、張勁夫、洪學智、廖漢生、向守志、傅奎清、韓培信等老首長和老領導的關懷、支持和呵護;中國新四軍研究會葉飛、彭沖、周克玉、朱文泉等歷任會長自始至終指導雜志社的建設發展,關注刊物質量,為雜志定宗旨、把原則、指方向;期刊的發展進步,也凝聚了歷任社長和總編的心血、全體人員的辛勞?!惰F軍》雜志的影響力和發行量的擴大,更離不開各新四軍研究會、廣大發行人員和社會各界的鼓勵、支持和幫助。
我們不會忘記, 20年來,研究、宣傳新四軍一直是《鐵軍》雜志之魂,是期刊的最大特色和優勢,是最具魅力的獨有品牌。從早期欄目“名人名將”“金戈鐵馬”“人物春秋”等,到如今的“特別策劃”“封面故事”“走進老區”等特色專欄,以多種文體和方式向讀者播撒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種子,成為老同志的知音,中青年的益友,歷史與現實的紐帶,革命傳統教育的教材。
我們不會忘記,20年來,《鐵軍》雜志緊緊圍繞黨史、軍史和新四軍組建發展、重要人物、重大戰役戰斗等一系列歷史事件,以及近年來舉辦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等大型紀念活動,精心策劃,系統宣傳;圍繞“我與新四軍”“難忘根據地”“新四軍之魂”“新四軍之戰”“新四軍之家”“新四軍之友”“新四軍與新中國”“百年共產黨·鐵的新四軍”等課題,開展征文活動,搞好學術研究;圍繞三年集中搶救新四軍老戰士史料,開辟“鐵軍·尋訪”專欄,披露新四軍老戰士鮮為人知的抗戰歷史、傳奇人生。
我們不會忘記,鐵軍雜志社有一支素質高、戰斗力強的發行隊伍,120多個發行工作站,分布在10個省(直轄市)、30多個地級市、60多個縣區。這支發行隊伍中有令人尊敬的新四軍老戰士,有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老領導、老同志,有一批埋頭苦干、熱愛鐵軍事業的具體發行同志,你們是《鐵軍》的“鴻雁”,讀者的“信使”,常年辛苦奔波,把一份份雜志送到千家萬戶。
我們不會忘記,20年來,雜志面向社會,開門辦刊,先后有58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參加《鐵軍》理事會,你們為雜志發展慷慨解囊、出力獻策,同時也從雜志宣傳中獲得精神滋養和社會經濟效益。
我們更不會忘記,《鐵軍》雜志的忠實讀者,是你們的精誠熱愛、不離不棄,鑄造了《鐵軍》的熠熠光輝。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鐵軍》已成為宣傳研究新四軍的權威期刊,學習黨史軍史的紅色平臺,傳播核心價值觀的主流媒體。對每一位為《鐵軍》作出貢獻的人,我們表示誠摯的感謝!
“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習總書記的深情囑托,鐵軍人牢記在心。作為鐵軍精神的繼承者、研究者、傳播者,講好中國共產黨故事,講好新四軍故事,我們責任重大,無上榮光。我們的事業任重道遠,前行的道路無限光明,以宣傳鐵軍精神為己任的鐵軍人永遠在路上!? ? ? ? ? ? ? ? ? ?(作者為鐵軍雜志社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