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文


尹朝陽,當代藝術家。1970年生于河南,1996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現工作生活于北京。尹朝陽是中國當代藝術70后代表藝術家之一,20世紀90年代末期出現的新繪畫浪潮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尹朝陽是70后代表藝術家,2000年的“青春殘酷”系列讓他“一炮而紅”,之后的“神話”“烏托邦”“正面”—每一個階段都不斷涌現代表作,展現了藝術家旺盛的創作力與強烈的變革欲。尹朝陽是一個在藝術上不斷尋求突破與變化的人,總在不斷打翻已“成功”的代表作。他不愿被困在某一個題材里,總希望去嘗試一些新的東西。2010年左右,尹朝陽開始創作“嵩山”系列直到今天,這是他藝術創作上尤為重要的一個轉折點—不僅是人物繪畫消失了,畫面的張力也從向外爆破轉為向內探索。
提到“嵩山”的緣起,還要追溯到2005年尹朝陽第一次到美國大都會美術館,他說這是很關鍵的一點。大都會美術館“收藏”的大量中國古代佛像、石雕等都深深吸引了尹朝陽。2005年從美國回來之后,尹朝陽就瘋狂迷上了古董,開始收藏中國古代石刻佛像,同時跑遍全國,探訪了很多中國古代歷史上最重要的藝術現場,比如龍門石窟、云岡石窟、北宋皇陵、鞏義(上古時期)、響堂山(河北),等等。2007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尹朝陽第一次去到嵩山游玩深受觸動,之后到2010年他一直在默默醞釀發酵“風景”這個新的主題。這個階段,除了去看很多遺跡,他也看了大量中國古代書畫。“以前創作當代藝術是從西方借鑒,現在看這個我覺得更加親切。而且看一段時間之后再返回去看、反復去看去體會,看它是不是始終能打動我”。


尹朝陽注重作品的情感、力量、直覺性,他希望能做自己內心喜歡的、可以把傳統與當代整合起來的創作。積累許久,2011年尹朝陽真正開始動筆嵩山系列,第一張畫的是《懸空寺》:“一開始還是挺艱難的,因為這幾乎是一個全新的題材,而且要放棄掉你原來所有的題材、內容、技術……我一直在找那種感覺,找那種對應的氣質。”而人物也在消失了十年之后,再次出現在尹朝陽的油畫中—創作于2016至2017年的《寒林圖》是一幅風景中的人物群像,“它把我等待的、想要的那種人的狀態找到了。”這也是龍美術館《浩瀚史》展覽中他個人最喜歡的作品。
創作嵩山系列,尹朝陽也開始練習書法,他感覺自己是重新學了一遍中國古代藝術史,進入到另外一個與西方完全不同的系統。“中國的系統不是按照西方那種線性的、進化論的,從中國古代書畫中,你可以看到古人如何去處理同樣一個題材,中國古人會把山水中的這些因素分解出來。唐宋時期一整套山水畫的方法開始成熟,之后歷代都是對它的修正或突破,可能經歷很多朝代、過很長時間才會出現一兩個大師。隔一段時間再回頭去看,這一整套邏輯其實非常嚴謹。”這十幾年來尹朝陽幾乎每年都會去嵩山寫生,不為名勝古跡,而是看一座無名的小廟、一個山谷、一塊巨大的巖石,他保留了十年間所有寫生,好像成長記錄。雖然“面對同一個地方、同一個題材,但我自己在不斷加深對它的理解”—嵩山就好像是尹朝陽心中塞尚的圣維克多山。“我其實就想以塞尚為參照,當他畫到某處時,你可以看到他在那里的變化。我其實特別想體會一下這種感受。”

當代藝術的創作,除了西方之前的影響,是否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性?尹朝陽希望打破中國經典山水與風景的局限,曾經一度在他筆下消失的人物被重新組織成一種新的繪畫范式。“我覺得每一代人都有它必須要解決的困境。我希望在整個的畫面里,能夠有一種不斷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