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雪峰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有了巨大改變,由之前的“政策不出中南海”到當前的政令暢通,是國家治理的進步。同時,又因為我國體量巨大,不同地方的情況復雜多變,在加強對地方管控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地方積極性的弱化,缺少因地制宜的作為空間,從這個意義上講,如何進一步完善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調動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仍是我國國家治理中的重要課題。
對地方放權太多,容易導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政策不出中南海”,地方雖然有積極性,但也有各種亂作為,造成了很多混亂現(xiàn)象。而對地方收權太過,盡管能夠改變地方亂作為的混亂局面,也容易導致地方政府不擔當不作為的問題。沒有地方政府積極主動將中央政策與地方實際相結合進行決策的擔當和作為,就很難治理好中國這么大的國家,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就很難實現(xiàn)。
從這個意義上講,當前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應當探索收放結合的良性循環(huán),進入新一輪放權,在確保中央權威的同時,逐步改變對地方管得過細過死的情況,給地方政府以一定的決策自主權以及較大的統(tǒng)籌權,這是當前一個時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關鍵所在。
如何同時調動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實踐中很難找到這樣一種一勞永逸解決問題的辦法,因為實踐本身在不斷變化,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依據(jù)實踐情況來及時調整央地關系,在收放結合之間做好文章,收放時機則由中央來判斷,這個收放時機的準確把握實際就是國家治理的藝術,需要綜合權衡實踐來決定收放的時點。表面上看,每一輪收放之間是一種簡單的循環(huán),實際上每一輪循環(huán)都結合了實踐本身的進展與需要,每一輪循環(huán)都不只是在簡單的重復,而是適應新形勢的改變與創(chuàng)新,是推動新形勢下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應變之策。
調動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這一目標,是動態(tài)達成的。好的治理方法總是相對的,總是在實踐中才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