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婭 卿文博
鄉村建設,人才先行。當前,圍繞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部署的重點任務,仍然存在人才短缺、素質偏低、引不進、留不住等突出問題,“人才荒”成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掣肘。近日,中央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就促進各類人才投身鄉村建設提出指導意見。各地在鄉村建設中,應不斷加大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支持力度,壯大鄉村建設人才隊伍。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對以往鄉村無序建設、破壞鄉村風貌的糾偏,也是集中資源和力量補上農村現代化短板的抓手。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亟需鄉村規劃建設人才和基礎設施建設管護人才這兩類新型人才。
建設鄉村,規劃先行。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加快推進村莊規劃工作,并明確要求2021年基本完成縣級國土空間規劃編制,明確村莊布局分類。過去一些地方缺少村莊規劃指引,或者用城市的理念去規劃設計鄉村,出現村莊大拆大建、千村一面、破壞鄉村形態等問題。鄉村建設迫切需要大量鄉村規劃師、建筑師、設計師參與村莊規劃設計,提高設計建設水平,塑造鄉村特色風貌。
為吸引規劃建設人才下鄉,一些省、市探索實施鄉村規劃師制度。成都于2010年率先建立鄉村規劃師制度,截至2020年,成都市先后公開招募九批鄉村規劃師共470余人次,實現全域每個鄉鎮至少配備1名鄉村規劃師。
上海市、杭州市、南京市、珠海市、廣州市以及廣西省等地也先后實施鄉村規劃師制度,各地基本采用公開招聘機制,大多是鎮村掛點的服務方式。但總體而言,我國鄉村規劃師、建筑師、設計師等鄉村規劃建設人才緊缺。
除了鄉村規劃建設人才,另一類新型人才易受忽視,即基礎設施建設管護人才。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實施鄉村建設行動,要繼續把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村,著力推進往村覆蓋、往戶延伸;要接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重點抓好改廁和污水、垃圾處理。這就需要大量的修路工、水利員、改廁專家、線路檢修工等這些基礎設施建設施工、運營管護、技術研發方面的專業人才。
目前,農村普遍缺乏這些專業人才,有的地方建設施工靠臨時組成的施工隊、未經規范培訓的“土工匠”,導致工程質量問題頻發;有的地方基礎設施運營缺乏專業人才指導,導致設施無法正常運營;中西部干旱、寒冷、高原等特殊條件地區急需創新性技術人才,研究開發出適宜的基礎設施和設備。

鄉村建設的靈魂是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農村文化人才也需引起重視。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是鄉村建設的重要任務,“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中明確指出,要增加農村教育、醫療、養老、文化等服務供給。當前,農村公共服務相關領域的專業人才十分短缺。
近些年來,農村醫療衛生人才數量、素質不斷提升,在疫情防控中發揮了一定作用,我國農村每萬人擁有執業(助理)醫師數由2012年的14.0人增至2019年的19.6人,增幅達40.0%。但農村醫療衛生隊伍建設仍然滯后,城鄉衛生技術人員比、執業(助理)醫師比、注冊護士比長期維持在2倍以上,村醫“以一管百”“以一管千”是常態。
農村醫療衛生人員整體學歷不高、年齡老化,專業技能亟需提升。截至2019年底,鄉鎮衛生院衛生技術人員僅17.4%取得本科及以上學歷,僅16.4%擁有中級及以上職稱,僅2.7%擁有副高及以上職稱;村衛生室人員僅0.8%取得本科及以上學歷,僅0.7%擁有中級及以上職稱,僅0.2%的執業(助理)醫師擁有副高及以上職稱,45歲以上的占65.4%,60歲以上的占23.0%。很多未接受過公共衛生或預防醫學等專業教育和培訓,疫情應急和處置能力不足。
在1月份爆發的河北農村疫情中,本應成為疫情哨點的村衛生室成“啞哨”,警示我們加強農村醫療衛生隊伍建設迫在眉睫。
隨著村莊空心化、老齡化加劇,農村養老問題凸顯,大量高齡、獨居、殘疾、失能老年人需要專業照護服務。近年來,各地積極引進和培育養老服務專業人才,但農村養老護理員仍然嚴重短缺。目前,全國經培訓的養老護理員約有82萬人,按照全國4000萬失能老年人平均1:5配備護理員計算,約需要再培訓720萬人,而現有養老護理員主要集中在城市,農村地區缺口巨大。
當前,農村養老護理員主要以四五十歲的女性為主體,文化程度和服務技能普遍不高。由于待遇低、勞動強度大、職業歧視等因素,招人留人用人難問題突出。
學前教育仍是我國教育體系的薄弱環節,實施鄉村建設行動需增加農村普惠性學前教育資源供給。近年來,鄉村幼兒園教師隊伍持續擴大,專任教師數量由2012年的22.96萬人增長到2019年的44.84萬人,增幅達95.3%。目前,存在的最大問題是教師隊伍整體水平不高。截至2019年底,鄉村幼兒園院長、專任教師學歷本科及以上占比17.6%,鎮區幼兒園院長、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占比23.5%,而城區幼兒園院長、專任教師本科及以上占比達30.3%。很多農村幼兒園都是自收自支維持運營,資金短缺導致教師待遇偏低,影響隊伍穩定。
另外,農村文化人才也需引起重視。鄉村建設的靈魂是鄉村文化的繁榮發展。與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要相比,我國農村文化人才隊伍仍然存在數量不足、專業素養不高、綜合能力不強等問題,“專干不專職”“專職不專業”現象普遍。民間藝人和非遺傳承人基本都在50歲以上,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民間傳統文藝技能面臨難以傳承問題,甚至有斷層、斷代風險。
出現鄉建“人才荒”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結構下農村發展滯后,農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轉移。同時,存在農村人才引進機制不靈活、激勵機制不到位、流動機制不暢通等問題,導致農村人才短缺、人才外流、人才引進難和留住難等問題。
農村人才薪資待遇偏低。農村人才隊伍建設在分配、激勵、保障制度方面不完善,人才待遇與業績、貢獻不相稱,人才價值體現不充分。例如,鄉村醫生收入待遇偏低、缺乏養老保障,崗位缺乏吸引力。由于工資偏低且發放不到位,河南省通許縣朱砂鎮2019年7月出現36名村醫集體辭職事件。以鄉村供水管理員為例,由于大部分農村供水工程規模小、水價低、經濟效益差,管理人員待遇差,導致管理隊伍不穩定、缺乏專業管理人員。
農村缺乏留才引才環境。農村基礎設施相對落后,公共服務相對薄弱,交通通訊不便,文化娛樂生活單調,與城市相比,各類人才的家屬就業、子女就學等方面都面臨一些困難。農村這些現實條件讓城里的優質人才望而卻步,本土的技術骨干、管理人才流向城市,外來人才也很難長時間留在鄉村。
農村人才缺乏職業成長空間。農村人才引進、評價、管理、流動和晉升等方面管理制度缺失,農村人才學習深造機會少,培訓形式和內容相對單一,職業技能提升困難,晉升渠道不夠暢通,導致農村人才發展機會受限、持續發展空間不足。
解決鄉建“人才荒”問題,關鍵是育得出、引得進、留得住、用得上。
例如,農村實用人才隊伍中90%沒有獲得專業技術職務評定,在有評定的10%隊伍中,初級職稱占比近七成。再如,農村醫療機構設施設備缺乏、患者數量少,醫務人才專業成長慢、事業發展受限,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留不住人才。高素質人才向上級醫院流動、向縣市區集中的“虹吸現象”。
根據筆者2020年8月在某省72個行政村的問卷調查,近三年鄉村醫生辭職或調走平均為每個村0.74人。
缺乏城鄉人才服務對接平臺。一方面,城市專業人才有能力、有意愿下鄉服務,但不知如何參與,找不到組織化渠道,“有勁沒處使”;另一方面,農村急需專業人才,但缺乏互通有無的平臺。目前,每年有800萬大中專學生暑期開展科技文化體育“三下鄉”志愿服務,但在專業匹配、地域適應等方面存在機制化脫節,水土不服和人才浪費現象并存。
另外,存在一些就業觀念偏見。一些人認為到農村工作是水平差、沒本事的表現;一些人認為從事養老護理服務工作又臟又累,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不愿意從事養老護理工作,導致農村養老護理員招工難。
解決鄉建“人才荒”問題,關鍵是育得出、引得進、留得住、用得上。要重點圍繞幾類緊缺人才,完善人才激勵機制,重點在培養培訓、收入待遇、技能鑒定、職稱評定、創新創業等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充分調動留鄉人才、返鄉人才、下鄉人才參與鄉村建設的積極性。
(作者單位:朱婭,南京農業大學金善寶農業現代化發展研究院;卿文博,農業農村部農村社會事業促進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