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柱智

人口流動和城鎮化背景下,為了實現“組織振興”,各地黨委政府都在探索創新村級組織制度,吸納和培育農村青年干部。蕪湖市繁昌區后備干部制度的成功探索,為中西部農村的“組織振興”提供了諸多啟示。
鄉村振興的前提是“組織振興”。組織興,則鄉村興;組織強,則鄉村強。組織振興的核心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振興。農村基層黨組織與基層群眾距離最近、聯系最廣、接觸最多,是黨在農村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
然而城鎮化背景下,中西部地區很多農村基層組織建設面對后繼乏人的困境:村干部普遍老齡化,村治隊伍不穩定,村級組織軟弱渙散。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青壯年勞動力外流,村干部職位失去了原來的吸引力。為了振興基層組織,各地黨委政府都在探索創新基層組織制度,吸納和培育農村青年進村當干部。蕪湖市繁昌區從2016年開始探索建立正式的后備干部制度,把村干部選拔和培養工作作為日常組織工作的一部分,取得了不錯的成效,為鄉村組織振興提供了諸多啟示。
繁昌區位于安徽省東部,屬于長三角城市群的一部分,緊靠南京,務工經濟相當發達。繁昌區同樣面臨中西部農村地區村干部職位失去吸引力、村干部隊伍后繼無人的嚴峻問題,倒逼地方政府創新基層組織制度。相對于大學生村官和第一書記制度,從本地農村青年中選拔和培育后備干部更具有現實性,這也是大多數地方政府的政策選擇。
大學生村官和第一書記都是外在于鄉村的群體,他們在參與村莊治理時,存在嵌入性不足的問題。由于職業預期不在村莊,大學生村官普遍存在認同危機,傾向于流出村莊。第一書記是特殊時期(如脫貧攻堅過程中的扶貧第一書記)形成的村治主體,本身是不穩定的,在完成村級組織建設任務后,也要退出。
后備干部制度的建立,并不意味著村兩委選舉的制度被廢棄了,兩種制度有著緊密關系。后備干部制度要解決的問題是,把村干部培養作為日常組織工作的一部分并將其制度化,通過后備干部制度,把合適的村干部人選甄別出來。并通過村兩委選舉,使其既成為上級黨委政府認可、又能得到群眾認可的合格村干部。當前農村青壯年普遍外出務工,村莊精英外流嚴重,村莊競選不激烈。如果缺乏了黨委政府的前期甄別和培養,很難選出合格村干部。
從2016年開始,繁昌正式啟動后備干部制度,試圖通過制度化的方式解決村干部后繼無人問題,讓有意向、有條件進村的年輕人順利進入村兩委任職。
具體的操作辦法是,由行政村上報崗位要求,達到一定人數后,縣政府不定期組織考試。最近5年,基本上是1年一考,面向全縣范圍招考,鎮安排崗位。報名要求是22周歲到35周歲,具有本地戶籍或長期在地方居住;原則上須有大專及以上學歷,如果是退伍軍人,可放寬到高中學歷或同等學歷;具備基本的寫作、計算機操作、組織協調能力。
招聘程序包括現場報名、資格審查、筆試、面試、體檢、考察、公示等步驟。考試分為筆試和面試,分值各占50%。筆試考試范圍包括政治理論、法律基礎、管理知識以及農村工作相關知識,主要考察時事政治、“三農”政策和涉農相關知識。面試由縣委組織部、黨校和鄉鎮政府組織,共10名面試官,面試入圍比例為1:2,重點考察語言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應變處理問題能力,以實務題為主。
一般來說,以就近原則安排崗位,優先考慮本鎮戶籍,盡量安排本村人。本村人任本村干部的優勢是,主要社會關系在村莊內部,天然地和群眾熟悉,能夠利用社會關系開展工作。能夠兼顧家庭,降低生活和通勤成本,這正是很多年輕后備干部所希望擁有的,這無形中增加了村干部職位的吸引力。
后備干部制度還保留一定的制度靈活性。根據后備干部招考的指導意見,后備干部招考人數中的80%以統一招考形式錄取。同時保留20%的比例由行政村靈活招聘。主要是在鄉鎮把關下面向村莊內部公開招聘、考試,報名人數達到1:3才可開考。如果遇到有人辭職而工作緊急的情況,可由村兩委推薦,再通過村民代表大會決議同意后就職。
后備干部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基層組織創新,精準解決農村“空心化”背景下村干部后繼無人問題。以繁昌區峨山鎮為例,后備干部制度實施5年來,共組織了5次招考,報名人數是143人,共錄取17人。報考人數逐漸增長,2020年峨山鎮一共有8個崗位,報考人數達143人,競爭非常激烈,超出預期。盡管后備干部也有少數中途流出,但大多數留了下來。比較典型的是沈弄村,目前9個干部中有4人是通過后備干部招考進入村兩委的,其中90后干部就有3人,村干部的年齡結構有很大的改變。
從后備干部轉為村兩委干部非常順利,形成了基層“中堅干部”群體。按照制度設計,后備干部有半年試用期,試用期工資約為一般村干部的80%。經過試用期,后備干部成為一般干部,通過村兩委換屆選舉后則成為正式村干部,而未通過選舉的則被淘汰。這么多年來,只出現了1例未通過選舉的后備干部。這表明絕大多數后備干部得到了基層群眾的認可。
有的后備干部經過鍛煉,成長得很快。2021年是換屆年,鄉鎮黨委開始從這些年輕的后備干部中物色村主職干部。這表明他們日益成為村級組織的中堅力量,成為鄉村全面振興的組織保障。
由于后備干部取得了不錯的成效,地方政府越來越依賴這一組織制度創新,構成了鄉村振興的組織基礎。然而后備干部制度的落實,需要諸多條件。總體來說,繁昌區的經驗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增加村干部崗位的吸引力。這幾年來,繁昌不斷提升村干部待遇。首先是工資收入有保障。目前年輕的后備干部一年的工資收入在4-5萬元,略高于本地普工收入。由于在本地工作,生活成本低,家庭還可以就地兼業,這一收入比外出務工有吸引力。此外,地方政府為村級干部提供養老金、公積金,尤其是養老金意義重大。這意味著村干部退休后享受到“干部”身份的退休金,比普通農民的退休金高。政府還通過財政預算,支持村辦食堂,為村干部提供工作餐,按照村干部人數,人均預算20元/天,這大大地提高了村干部的幸福感。種種舉措表明村干部的身份越來越趨近職業化的鄉鎮干部,這對大多數在勞動力市場上競爭能力一般的農村青年有很大的吸引力,也是村干部崗位競爭激烈的原因。
其次是從能力上重視培養后備干部。地方政府和村級組織十分重視鍛煉后備干部。后備干部一般是大學畢業,對基層治理尤其是群眾工作不熟悉,需要在崗位上邊工作、邊學習。除了由縣委組織部專門舉辦后備干部培訓班,各鎮不定期組織后備干部相互交流學習,基層組織還采用“老帶新”的方式,使后備干部快速進入工作狀態。一開始是由老干部帶著年輕后備干部,分配其一些簡單的工作,比如收合作醫療費、養老保險費、發放土地租金等。這種工作需要干部挨家挨戶打電話或上門通知,使其很快熟悉村莊、熟悉群眾,建立起了感情。具有一定能力之后,村兩委開始給后備干部“壓擔子”,鍛煉其處理復雜村務的能力。典型的例子是沈弄村就讓年輕的后備干部俞運承擔美麗鄉村建設和“改廁”工作,這兩項工作均要和群眾打交道,在不斷地解釋政策、處理矛盾糾紛的過程中,年輕后備干部鍛煉了能力。俞運還被安排做包片干部,對片區內若干個村民小組的事務負責,這被證明能很快地提升其把握全局、統籌協調的能力。
再次從政治上重視后備干部的前途。后備干部來源于回流鄉村的年輕人,他們即使習得了治村能力,也不一定有長遠預期,這根源于長期以來村干部得不到黨委政府重視,缺乏“獲得感”。針對這一問題,地方黨委政府十分重視年輕后備干部,把后備干部作為“寶貝”。通過在村莊鍛煉、服務群眾,后備干部普遍得到村莊黨員、村民代表及普通群眾的認可,地方政府支持后備干部入黨,進入村黨支部。優秀的后備干部,開始成為村莊副職干部,擔任副書記或副主任,干起農村工作來得心應手。2021年是換屆年,峨山鎮黨委政府已經開始物色合適人選,作為村書記候選人,這表明后備干部制度日益成熟。對后備干部未來的出路,繁昌還出臺規定:工作滿5年且無重大錯誤的村干部,有資格考取事業編制,每年有5個名額;如果后備干部成為村主職干部,縣政府還有專項招考計劃。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為年輕村干部提供了動力。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