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先財
社區治理高質量發展,核心在黨,關鍵在基層黨組織負責人。
合肥市包河區方興社區于2015年5月掛牌成立,是全市探索新型社區治理模式、創新機制體制改革的試點單位,按“一委一會一中心”組織架構設立,實行的是“一社多居、居政分離”的扁平化服務管理模式。社區成立以來,根據居民小區建設及入住情況,采取漸進式推進或者前置社區營造的模式,先后組建了9個居民區黨組織,黨組織負責人的培養和推選也多從社區工作隊伍中責任心強、業務能力突出的年輕人中產生。
通過近6年的夯基礎、帶隊伍,社區在黨建引領居民自治、智慧社區建設、城市綜合管理等方面取得了較為突出的成績,但隨著工作的深入和標準的不斷提高,通過對標對表先發地區,對應對照新時代基層黨組織建設要求,逐步發現居民區黨組織負責人在新型社區體制下往往陷于“事務泥潭”,工作推進陷入“瓶頸期”,在打造社區治理示范和樣板上“有高原無高峰”。

如何破解?方興社區從解決好角色轉變、統籌謀劃、理念更新、本領恐慌四大問題著手,推進社區治理高質量發展。
作為一個成立不久的新單位,工作隊伍多為90后,多數是由校門直接到社區門,基層磨煉相對較少,有的二十五、六歲就擔任了居民區黨組織負責人,怎么由一個優秀的工作人員轉型成為一名合格的居民區黨組織負責人,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其中,提升格局是必修課,這主要體現在新時代下作為黨組織負責人的站位和胸懷兩個維度上。
在提高站位方面,要有全局觀念。如果是站在個人的角度,就是個人主義,“只掃自己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這樣會導致缺少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遇到事情就會躲,能推則推,感覺社區與自己沒關系;如果站在某個部門或居民區的角度,就是本位主義,具體表現就是在處理社區與部門、整體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時只顧自己,不顧大局,對別的部門、別的居民區、別人漠不關心,喜歡推諉扯皮。如果站在整個社區的角度,就是大局意識,自覺地把自己的工作作為社區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就能做好本職工作,打好配合,做到及時關注提醒,時刻以社區為中心,辦事思考都是站在社區的立場上。
在充盈胸懷方面,要有為民意識。一個人能容納多大,就能成就多大的事。心里只有自己,好壞標準都是以自己的利益得失作為評判標準,最后只剩下個人主義,只有格格不入;心里有同事伙伴,就會互相理解支持,互相協作配合,相互包容補位,工作隊伍就會是一個和諧的團隊,實現1+1>2的局面;心里能夠裝下群眾,就會充滿情懷地為居民辦事,對居民充滿感情,能夠客觀認真地理解對待居民反映的問題和訴求,能夠理順自己的情緒,帶著感情幫助居民解決問題,使居民區達到和諧美好。
總而言之,有多大的格局,才有多大的舞臺,才能干多大的事。
作為新單位的新型社區工作者,受制于經歷不足和經驗短缺,眼中無“活”、目中無“人”、心中無“數”的問題在大家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一點,這也正是制約年輕黨組織負責人成長發展的絆腳石。

一要學會謀事,做到“眼里有活”。作為創新社區治理模式的基層單位,我們要深刻領會方興社區創造性地落實包河區委區政府相關決策部署形成的品牌特色工作,做到上有所呼,下有所應,一以貫之。要緊緊圍繞社區黨委的中心工作統一動作、抱團發聲,明確需要“干什么”的問題,切實回答好居民區迫切解決的問題、居民的主要訴求以及階段性的重點工作,通過梳理問題和訴求,一件一件地解決事項。
二要善于謀人,做到“目中有人”。居民區要根據不同服務對象和服務主體的性格氣質特征,劃定所適合的事項崗位,做到人崗相適,重點解決“誰來干”的問題。要孵化培育各類專委會,通過兼職“兩委”領辦相關項目,做到有“錢”有“人”,順利完成常態工作任務;要發揮管理員信息員隊伍作用,著力做好一些協助社區事務的事項辦理工作;居民區負責人要不斷加強自身的學習,提高統籌協調,駕馭復雜問題的能力和本領,做到十個手指齊用力,彈好治理協奏曲。
三要修煉自身,做到“心中有數”。要圍繞“五微”明確所需開展的工作事項,建立“怎么干”的工作標準。聚焦“微黨建”,就是開展好樓棟黨建和區域化黨建進小區,這是居民區負責人的主責主業;聚焦“微政務”就是按照事務清單,配合協助做好各部門的事項;聚焦“微治理”“微綜管”“微服務”,就是著力解決違建、物業糾紛、車輛管理、文明養犬、移風易俗(紅白喜事、高空拋物)、垃圾分類、場館運營等7項共性工作,結合老少、特殊人群等開展相關服務治理工作。
構建新時代下共治自治新型社區治理格局,就是要堅持黨建引領,持續夯實黨組織凝聚力和引領力,發動各方力量,整合各方資源,善于借用外力,用有限的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實現項目化運作。
首先是要學會“算”。居民區的“一畝三分地”上各類事務都要了如指掌,要列出每年所需要花錢的固定項目和動態項目,使所花的每一分錢都用在刀刃上。
其次是要善于“整”。要以全域黨建的融合力將執法單位人員如包聯綜管隊員、社區民警、交警等執法力量歸口整合、聯動執法;以功能型黨組織的聚合力將駐地單位、學校、商圈等聯盟成員單位納入自治共治平臺,共同發力;以樓組黨建的號召力將居民區的物業、樓棟長、居民骨干等力量參與到社區治理中,通過黨建引領,不斷整合資源,擴大協商共治的覆蓋面。
第三是要探索“轉”。居民區要探索引入社會企業先進理念,形成社會組織陪伴式成長模式,實施無償、有償、低償相結合的運營模式,培育社會企業,激活社區治理“內生動力”。探索社區治理產業化,挖掘和發動企業或社會資本承接社區治理產業化項目,通過項目購買方的實際需求,圍繞社區治理資料庫,進行定制化社區治理頂層設計、軟件平臺建設以及硬件設施清單等,通過社會資本的轉化,實現自治共治的社區治理目標。

時代在發展,個人能力也要與時俱進,作為新時代基層黨組織的引領者,要時刻保持勤學善思狀態,持續提升業務能力、新科技應用能力新時代群眾工作能力。
一要不斷努力學。對新知識新思想新理論及時學習掌握,對黨的聲音、黨的政策、黨的要求及時學深悟透,對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指示精神要及時轉化落實;要學習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把歷史當作“最好的教科書”和最實用的必修課;要不斷學習業務知識、溝通技巧、組織能力和職業意識,提高自身能力,要對基層的各項工作全面了解、全面掌握,在基層就是“博學眾長”。
二要甩開膀子闖。作為基層黨組織負責人,既要有上接天線的政治判斷力和政治領悟力,又要有下接地氣的政治執行力。社區居民區黨組織負責人都是年輕人,更要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要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實踐,只有勇敢的走出去才能有機會“闖”出一片新天地;要把“想干事”“能干事”的想法付諸行動,落實到“干成事”中去,年輕人錯了不怕,要敢闖敢拼才能成大事業。
三要永葆勁頭創。創的勁頭就是大膽開拓,勇于創新。居民區“帶頭人”要敢為人先,勇于嘗試;要主動作為,找準問題更要迎難而上,要會破題解題,善于總結提煉,及時輸出放大,創造出符合自己居民區特點的亮點品牌。
(作者系合肥市包河區方興社區黨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