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仁近
十多年前我還在《慈善》雜志當編輯的時候,一天,有位同志拿著一個信封兜,找到我,對我說:“有人委托我,把這篇稿件交給《慈善》雜志的編輯,看一看,如果文章寫得還行,夠發表水平,希望能夠采用,倘若如此,對這位作者也是一個鼓勵。”這位同志給我介紹稿件作者的詳細情況:“這位作者名字叫曹蕓秀,四十歲出頭,是一位殘疾人,但是,她從殘疾開始的那天起,就非常頑強,具有一般人不具備的意志力。平常人寫寫畫畫不是問題,然而,她寫幾個字,相當費勁兒,一天也就寫個二三百字。給我的這篇稿件,大約有2000多字,就是堅持天天寫二三百字,也需要十多天才能夠寫完,何況還需要認真修改呢!需要花費的精力、時間,以及毅力,可想而知。曹蕓秀以她頑強的毅力,終于完成了一篇普通人無法想象的文稿。”
我接過這篇讓我刮目相看,思考良久的稿件,眼睛濕潤了,視線模糊了。懷著對曹蕓秀的敬佩之情,我優先閱讀了她的文稿。讀完她的文稿,我被曹蕓秀舒展的文筆、完整的故事、細膩的筆觸、無限的真情,深深感動。這篇題目為《憶師恩》的文稿,在送審時,主編很快就批復:可發。曹蕓秀給我的第一篇文稿《憶師恩》,2003年第六期在《慈善》雜志“人生靜思”專欄正式發表。當曹蕓秀接到《慈善》雜志樣刊的時候,她非常高興,立即給我打電話,說:“趙老師,我的文章發表了,樣刊也收到了,謝謝你啊!”我說:“你的文章寫得很好,夠水平,應該發表,主編也很滿意。”我還說:“在不影響身體健康的情況下,繼續投寄稿件,祝你成功。”
我喜歡閱讀書報雜志,也喜歡閱讀名著,在廣泛的閱讀之中熱愛生活,享受人間真善美。事后,我又多次閱讀曹蕓秀發表的文章《憶師恩》。我覺得,編輯修改文稿時候的閱讀是一種把文稿修改成為能夠發表的心情,文章發表之后的閱讀卻是另一種心境:那是欣賞,是一種特有的享受。我讀曹蕓秀寫的《憶師恩》,感到她真的了不得、不簡單。她在文章中對曾經教過她的中學老師無比崇敬,感情是那么的真摯、記憶是那么的清晰、贊美是那么的貼切,字里行間洋溢著一位殘疾人不可多得的寬闊胸懷。曹蕓秀,顧不得身體各部位的不協調,乃至遭遇的痛苦及苦惱,她在青春年少的時候,克服重重困難,如饑似渴地閱讀中外名著,諸如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三部曲。還認真閱讀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和一些歷史小說。一本一本地閱讀,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思考。僅僅十多歲的孩子,就如此拼命地讀書,這就是她具備超人毅力的根本原因之一。我想,曹蕓秀值得我學習的地方很多,這也許是最重要的內容之一。
后來,在2005年年初,曹蕓秀又給我投寄了第二篇稿件,題目是《因為有了愛》,經過修改潤色后,發表在2005年第三期《慈善》雜志“愛心柔語”專欄。依然是寄給曹蕓秀樣刊,依然是曹蕓秀給我打來表示感謝的電話,依然是聲情并茂對慈善雜志社的感激之情,依然是我對她的鼓勵和期盼:希望她身體健康,期盼她撰寫出更多佳作。曹蕓秀的這篇佳作,不僅篇幅比第一次的《憶師恩》長了一倍,而且文筆更加成熟、細膩、充沛、深刻。她運用多姿多彩的語言文字把對父母的愛、對老師的愛、對社會各界善良人士的愛、對新聞媒體給予她的幫助,支持和宣傳的感激之情,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字加以最純真的表達,把自己對友善人士的關愛表達得淋漓盡致。應該說,我對曹蕓秀這篇文章的感觸很深,她是在撰寫文稿,然而,她更像是在用文字表達對社會的熱愛,對善良人士的贊美,對自己永遠前行表示出的堅強決心。
在我擔任《慈善》雜志責任編輯的四年中,我只是編發了曹蕓秀兩篇文稿,然而,這兩篇文稿,是曹蕓秀生命的呼喚,是曹蕓秀熱愛社會愛心人士的贊歌,是曹蕓秀愛黨、愛祖國、愛人民、愛美好生活的熱情謳歌。兩篇文章不算多,但是,這兩篇美文佳作的正式發表,讓我認識了曹蕓秀,讓我從曹蕓秀身上看到了一位身患許多疾病,乃至最終成為殘疾人,卻依然昂首闊步前行在美好的人生路上的堅強戰士。她值得我學習,值得我為她高唱贊歌。這贊歌,無論用了多少美好的詞匯,也并不為過。
在從事了四年的《慈善》雜志責任編輯之后,我離開了我非常熱愛的編輯工作崗位,回家頤養天年了。然而,我與曹蕓秀的聯系卻一直沒有中斷,退休20年,保持聯系20年,這也許就是緣分吧。
在我離開《慈善》雜志16年的時光中,曹蕓秀依然為雜志撰寫稿件,命中率很高,越寫越好,她把人生中最美好的東西都集中于筆端,把自己最燦爛的人生感悟用文稿表達出來,與人共享。
每當《慈善》雜志出刊,我都要翻閱目錄,仔細看一看有沒有曹蕓秀的文章發表,這已經成了習慣。這不,就在我撰寫這篇文章時候,2021年第二期《慈善》雜志又出刊了,翻到第35頁,曹蕓秀撰寫的《懷念》一文,在“愛心柔語”專欄發表,我與老伴兒又認認真真地閱讀,從中體驗到曹蕓秀的頑強堅守、高昂斗志、不屈精神。曹蕓秀,她的意志品質,以及她對美好人生的追求,高質量的生命之光,永遠值得我學習,學習她的精氣神,就有可能擊敗一切艱難困苦。
我想,像曹蕓秀這樣殘疾非常嚴重的人士,尚且能夠為社會發光發熱,撰寫出膾炙人口的美文佳作,那么,像我們這些健健康康的人,難道不應該為社會奉獻更多的愛心嗎?在我離開《慈善》雜志社之后,曹蕓秀還是一如既往地與我保持聯系,逢年過節,給我打電話拜年,祝福我生活幸福,身體健康。這樣的聯系,特別是過年給我送上祝福,20年間,從未間斷過。讓我終生難忘的是:2007年12月和2012年1月,曹蕓秀給我郵寄了正式出版發行的她的兩部著作。其一,中國新聞出版社出版的《不屈的靈魂——殘疾人曹蕓秀作品集》;其二,百花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放飛的夢想》。能夠親自為我郵寄兩部她的著作,這是送給我的最好禮物,我將永遠保存,并且讓我的兒女及孫輩也認真閱讀。
為了答謝曹蕓秀長期給我打電話拜年,回報她郵寄給我的書籍,以及她的真誠和善良,2009年1月29日(大年初四),我與老伴兒買了一些禮物,帶著我們對曹蕓秀的敬佩,專程到曹蕓秀家中看望,看望她本人,也要看望她的父母。須知,曹蕓秀是我與老伴兒學習的榜樣;她的父母,也是非常值得我與老伴兒學習的榜樣。在曹蕓秀成長過程中,有她自己的拼搏和奮進;也有她父母及家人的關照和支持。沒有曹蕓秀本人的積極進取,沒有她父母及家人的全力支持,那就不可能有曹蕓秀的成功與閃光。
在那一天看望曹蕓秀之后我的日記是這樣寫的:今天是大年初四,過春節。我與老伴兒乘坐公交車去看望一位有志氣的“天津張海迪”曹蕓秀。在她家中,親眼看到了這位殘疾人不平凡的人生之路,也聆聽她講述了自8歲之后因為疾病造成的痛苦經歷。聽曹蕓秀所言的“沒有被痛苦的人生經歷、不幸的命運嚇倒,也沒有向身處殘疾困境低頭”的話語,我想,這是一顆不屈的靈魂在閃光。我與老伴兒與曹蕓秀本人,與她的父母一起暢談,獲益匪淺。我與老伴兒還同曹蕓秀一家人合影留念。
那天,我與老伴兒專程去曹蕓秀家看望她與她的父母,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記憶,難以忘懷。我撰寫了一篇《我與“天津張海迪”的情誼》一稿,在2010年第三期《慈善》雜志發表。我在這篇文章中,寫了對曹蕓秀的評價和敬佩之情,也表達了我要向曹蕓秀學習、以她為榜樣,過好后半生,像曹蕓秀那樣,做一個善良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人生在世,想做的事情有許多,但最關鍵的一點,必須做一個大寫的人,一個在艱難困苦中頑強前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