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英
慈善事業發展到現在,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主要有:慈善組織多樣性、政策法規文件越來越多、政策法規與我們實際工作中遇到問題之間的沖突。
一、慈善組織多樣性
目前省登記基金會55家,寧波登記基金會是36家,慈善組織46家,其中取得公募資格的是16家。相對來說取得公募資格在慈善組織并不多,主要原因:一、民政部門對于公募資格的審批目前還是從嚴控制。二、基金會登記條例還在,基金會還具備原來條例規定的公募與非公募屬性,在實際工作中并未帶來募捐的限制。但是未來一旦《社會組織登記管理條例》出臺,意味著基金會條例廢除,那么許多基金會將會去申請成為慈善組織并取得公募資格。另外還有已被認定為慈善組織,一旦民政部門對于公募資格放開,他們中有許多人將會去爭取。未來寧波地區具有公募資格的慈善組織,就不僅是我們現在的16家了。第二個趨勢是大量的企業建立自己的基金會。原來很多企業都習慣于向我們各地慈善總會捐款建立各類冠名基金,但是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企業希望自己打理慈善資金參與慈善項目。阿里巴巴就有11家基金會,除了其本身集團基金會外,他們各發起人也都在建立自己的基金會,寧波這幾年各大企業也陸續在建立自己的基金會。這可能與這一代企業家對于慈善公益事業的理解和認知有關系。第三類就是慈善信托的出現。慈善信托不能僅理解為慈善資金的理財模式,它是慈善行業的另一種業態模式。慈善信托對我們來說就像是各類基金會與我們的關系一樣。慈善信托發展迅速,2016年全國是0.85億,2017年6.44億,到2018年就已經達到19.98億,其中浙江9.33億,占了將近一半。為什么說慈善信托未來對我們慈善總會的大額冠名基金會帶來極大的沖擊,是因為當大家了解慈善信托的優勢后,未來會有更多的企業和富人會選擇慈善信托的方式來進行慈善事業的傳承。慈善信托最大優勢:破產隔離。投資公司破產,委托人破產都不會影響這筆資金的存續。另外在運作時,委托人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要求組建資產管理委員會來保障資金投資的收益和使用。那么在目前的情況下,我們慈善總會可以做些什么:1.目前慈善信托還不能稅前抵扣,需要通過向慈善組織捐贈再進行委托以來避稅。2.慈善組織可以開發提供相應的項目及收益人來成為慈善信托的受益人。從目前的形式來看,未來企業大額度捐贈會逐漸減少,我們寧波區縣(市)慈善總會多年來形成的以企業冠名基金為募捐主體的做法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梢哉f,目前我們在當地都是處于老大地位,主要依賴于大量的冠名基金。未來如何應對這樣的新情況新問題?在未來的這個行業生態圈里,我們的位置應該定在哪里?我們的角色應該是怎樣的?已經到了需要我們進行思考的時候了。
二、政策法規、文件出臺多帶來沖擊
從《慈善法》出臺,我們已看到了近20個相應的政策法規和文件,其中許多關系到我們的日常運行。我們各家慈善總會已經成立將近20年了,在這之前如何做慈善沒有具體和完善的法規政策,我們以自我約束和行業習慣來確定如何來做,現在《慈善法》及相應法規政策出臺,其中一些規定與我們多年形成的做法有沖突,這需要我們去好好學習相應法規政策,并對傳統做法進行相應的調整。如果不重視,一旦被相關部門抽查到或被舉報,會影響機構的信譽和公信力。以募捐為例,我們原來最大型的公開募捐活動就是“慈善一日捐”,過去只要直接發個通知和公告就可以了。現在需要制定相應方案,里面明確活動時間、資金用途、籌款方式等等,先到慈善中國備案,如果要在網絡上募捐,還需要選擇21家網絡公開募捐平臺之一發布,同時再發布到自家官網。還要三個月、六個月定期公示募捐和使用情況等等。還有企業基金涉及的內部員工救助,需要調整我們傳統做法才能避免利益相關方的規定。
三、政社關系
我們各家慈善總會當年都是由當地政府出面舉辦的,俗稱官辦慈善組織。官辦的優勢讓我們先天就獲得許多資源,再加政府的推動和支持,讓我們能夠在區域里成為行業老大。但是隨著事業的發展,如何處理好我們與政府及相關部門的關系已經成為目前要考慮的問題。1.募捐已經不能按原來那樣,通過政府力推并攤派了,現在需要我們有市場意識,通過創新手段、轉變觀念來開展工作。2.寧波目前各級慈善總會與民政部門關系目前還是相對獨立的,民政行使業務主管部門和行業監管、行業引導等功能,不參與日常的管理。但是目前我省部分地區慈善總會的管理政社合一,由民政的相應職能處室擔負機構日常運營,這使得慈善總會在工作人員薪酬等方面受到限制,專業化職業化難以形成。3.慈善救助是政府救助的補充不等同與政府救助,它的救助依據應是《慈善法》、慈善組織章程以及相應的資金使用管理辦法,政府審計部門可以監督規范慈善資金的使用是否合理,但是不能用政府的救助標準來要求慈善組織的救助。好在,目前我們還是相對獨立的,未來我們這些官辦慈善組織與政府的關系如何處理也是我們面臨的又一個未知因素,未來會對我們產生很大的沖擊。
四、慈善范圍擴大
原來我們的工作主要以扶貧濟困、安老扶幼、救災為主,但是《慈善法》出來以后,慈善的范圍擴大,涉及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生態環保等。再加各類法規文件出臺對于慈善行為等有了更多的約束。政府相應部門來找我們,希望建立有關基金。這樣使得我們又面臨一個問題,這些領域是我們以前沒接觸過的,如何做才是合法,我們是否有能力承擔相應責任,這也是我們要去思考的。
面對新情況的出現,需要轉變觀念創新手法。主要實現三個轉變:從原來銀行式的模式轉向項目化、做品牌;從原來靠情懷轉向工作團隊的職業化、專業化;從原來只關注做好自己機構轉向資源整合和跨界合作。
(一)項目化、品牌化的優勢。慈善救助發展到今天經歷了三個模式:發錢、做活動、做項目。項目化、品牌化能給我們帶來什么?以浙江省婦女兒童基金會為例。2014年籌款20萬元、2016年籌款200萬元、2018年5000萬元,專職人員也從原來的1人到現在的35人。他們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最重要的是在2017年他們推出了“煥新樂園”,這個項目主要是為6至16周歲兒童的低保家庭進行家庭環境改造。希望通過以環境改造為切入點,提升家庭綜合發展能力;通過志愿者與孩子結對陪伴,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引導家庭追求健康的生活品質。2017年婦女兒童基金會在全省選擇了若干個公益機構和團隊,通過他們組織人員進行執行,這個項目最大的特點是參與度高、互動性強。通過一年的運行擴大了影響,2018年他們開始向全國輻射,作為捐贈方阿里巴巴還讓員工作為義工參與項目的具體執行。婦女兒童基金會相關負責人在介紹經驗時,強調了影響力傳播對于慈善組織的作用。他們說如果一個月內1個人能夠深入的影響3個人,到第2個月這3個人又去分別影響另外3個人,按此類推,一年下來我們可以有效地影響797160人。如果這79萬人每人對這項目支持1元錢,一年就有79萬元的捐贈。所以說通過項目互動去有效影響他人,一方面擴展了慈善項目的影響力;另一方面來說也是項目籌資的有效手段。
(二)轉變籌款方式。從原來靠人情轉變到專業化、職業化的籌款方式。要改變原來我們只依靠大企業捐贈模式,要意識到大眾參與是未來慈善募捐的主流,如何讓更多公眾關注參與是我們要去思考和探索的。同時要改變原來坐等他人來捐款的方式,通過項目策劃,項目推廣,告訴社會哪里需要大家的參與來一起解決問題,主動向社會要錢。還有是從線下到線上,目前各地已經陸續開始嘗試利用互聯網捐款,去年通過網絡向我會捐款的有近8萬人次,共籌集善款450多萬元。利用互聯網捐款還有一個作用是帶動了傳播,讓更多的人認識和了解我們和我們所要解決的問題。
(三)專業化、職業化的轉變。慈善事業發展到今天,對于工作團隊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面臨的問題已經不能單靠情感和熱情去解決,需要更多專業的思維和深入的研究。就一個項目運行為例,需要找到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也需要會策劃、推廣、執行的各類人員配合,對我們慈善組織來說,現在去做一個項目需要籌資、會管錢、會執行等各類人員組成一個團隊去合作運行。另外作為本地最大的慈善組織,在運行項目中也要有“野心”,以我們寧波的慈善扶貧基地為例,項目發展到今天,我們有沒有可能去推出一套扶貧基地行業標準,救助效果達到怎樣的標準才是有效的救助。當然還有各類兒童類項目、殘障人群救助項目,我們各家慈善組織能否推出自己的救助效果評價體系。
(四)做好資源整合。根據相關數據表明,社會的弱勢群體比例是1.7%,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整合98.3%的人去幫助這1.7%的人,如何去整合這98.3%的資源是我們需要去研究和思考的。另外通過資源整合可以彌補慈善組織自身能力的缺陷,各方達到共益。我們傳統的做法是當我們在工作中發現需要其他資源支持時,才會主動去尋求支持,這樣的資源鏈接是短期、單向的,缺乏穩固性。資源整合是需要有一個長期積累的,多方獲益的過程,讓各方在其中能感受到受益,這樣的話,合作關系才是牢固的穩定的。以慈溪市慈善總會為例,他們與青禾愛心俱樂部合作開展事實孤兒幫扶項目,青禾愛心俱樂部是一家從草根公益團隊轉型注冊的民非組織,多年來主要從事兒童幫扶,2017年他們決定做有關困境兒童的項目,但是由于他們缺乏政府背書以及知名度,在工作開展中遇到許多困難,當他們與慈溪市慈善總會合作后,一方面解決了資金問題,另外以慈溪市慈善總會作為背書,獲得了鄉鎮及村相關人員的支持,工作得以落實。對于慈溪市慈善總會來說,獲得助力可以深入精準開展兒童幫扶工作,提供精神、心理等全方位的關護。
(五)跨界合作實現共益。寧波現代慈善事業發展已有20年,我們各位從業人員也感受到許多問題僅憑我們傳統的慈善救助解決不了,需要整合不同領域和行業去共同探討和摸索。以樂平公益基金會和眾建筑合作的內盒院項目為例,眾建筑是一家創新性室內設計公司,他們針對北京一些無法拆遷,又難以改建的老房子提出富有想象力的解決方案,在不改變外貌的情況下,這家公司運用各種新技術與產品在老房子內部搭建一個由標準模板組成的“房中房”,解決居民居住的安全和便捷問題。通過跨界合作,整合各界所長,聚焦問題解決問題,也是我們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出路。
慈善事業發展到今天,我們不能停留在原有固化的思維里,需要我們去轉變一些觀念,去逐步實現募集的社會化、項目品牌化、宣傳的立體化、管理規范化。慈善是事業也是行業,它會因為主觀和客觀的原因遭遇低谷和危機,重點在于我們這些從業人員有沒有了解這個行業,有沒有及時去發現問題并根據各類因素做出及時調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