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封鎖會加速中國技術對美國技術的替代
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教授林毅夫近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對華為、中興的技術封鎖,把我國的一些高科技企業列入實體清單,禁止美國企業跟我們有任何商業活動等,都會給我國帶來一定的影響。但是美國卡我們的脖子,實際上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因為這些高科技產品需要很大的研發投入才能取得技術上的突破。技術實現突破后,有多大的盈利取決于它的市場有多大。中國現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市場,如果這些有優勢的產品不賣給中國,這些企業就可能從高利潤變成低利潤,甚至是沒利潤。美國政府出于維持霸權的目的強迫這些企業犧牲自己發展的機會,美國企業整體上是不歡迎的。
“過去的經驗一再證明,只要中國能生產,這個產品的價格馬上就下降,參與封鎖的企業只會更后悔。美國技術封鎖,只會加速中國的技術提升,加速中國技術對美國技術的替代。”林毅夫認為。
問題比答案更重要
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在專題講座“經濟學的意義”上發表演講。他提出,問題比答案更重要。學問實際上要把“問”作為一個向導,把“問”作為一個發動機,用“問”來驅動學習。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習才會更加主動、有趣,哪怕壓力再大,也會覺得不那么辛苦,甚至是非常有趣的,因為你在主動探索和求知,而不是被動求一個分數或畢業證,你的學習狀態會因此而變得有所不同。
“當然,好問題來之不易,需要你既觀察世界,又閱讀經典,需要你在學術傳統和真實世界之間不停尋找那些讓你激動不已的問題。一旦你把問題搞得非常清楚,它會指向一個可能的結論,然后你把自己的學術生命放進去,把你在學校訓練中獲得的能力和本事放進去,然后靜待花開。”周其仁說。
鄉村振興,本土人才要發揮“主力軍”作用
2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鄉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對此,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張曉山表示,無論是鄉村振興,還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要做到可持續,還是需要本土人才,激發內生動力,因此人才培養是極重要的。
“在我看來,外部的力量,例如社會幫扶服務、工作隊、志愿者,這些雖然能夠對激發內生動力起到很大的幫助作用、促進作用和引導作用,但是他們不能代替本土人才。”張曉山說。
“在培養人才方面,本土人才應該怎么學?跟誰學?第一,要發揮幫扶工作隊和志愿者的作用,讓本土人才的學習能夠走捷徑,不至于走彎路。第二,可以向先期已探索成功的人學習取經,例如專業大戶、家庭農場主、合作社帶頭人等。第三,跟社會企業、民企學習。本土人才可以到這些企業工作,學習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第四,借助老一輩打下的比較好的基礎,進一步在原有基礎上創新發展,這也是一個很不錯的選擇。”張曉山表示。
推進金融開放,要平衡開放和穩定之間的關系
近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黃益平在北大國發院經濟觀察報告會上表示,中國下一步要穩健地推進金融開放,但同時要平衡開放和穩定之間的關系。
“只有開放,中國將來才能成為世界經濟大循環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但我們也需要做一些具體的工作來保障金融穩定。第一,我們要尊重、遵循改革的次序。對一些沒有做完的事情不要輕易地走下一步。第二,我們要引進一些宏觀審慎政策。第三,政府能不能對跨境資本流動實施一些管制?對于大多數國家來說,如果你的市場機制是成熟的,跨境資本流動不會引發災難性的后果,這當然不應該管制。但是過去50年的經驗教訓是,很多國家放開之后,引發了很大的金融危機。這時候,我們不是要在最好的效率和有效率損失之間選擇,而是在有效率損失和巨大的金融危機之間選擇。歸根到底,經濟政策的決策,包括金融政策的決策,最后都是在不同的選擇之間權衡。”黃益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