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艷剛 陳尚營
廣泛的疫苗接種,是社會生活正常化的前提。科學防疫,我們應該堅定地相信專業(yè),每個人都應擔起責任,為構建免疫屏障貢獻“一臂之力”。
最近,有網友總結了少數人對新冠疫苗接種的幾種消極心態(tài):領導干部帶頭接種,有人說“你看,他們先用”;動員公眾積極接種,又有人說“你看,拿我們當小白鼠”;免費接種,有人說“免費的東西誰知道好壞”;如果收費,又有人說“憑什么收費,這時候還想著賺錢”……
這樣的言論別簡單當成笑話。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y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所指的“疫苗接種猶豫的情況普遍存在”,就與這些雜音推波助瀾有一定關系。為盡快構建免疫屏障,讓經濟社會生活、國際交往交流回歸正軌,盡快實現最廣泛的接種疫苗至關重要。履行公民義務,當下一個重要體現就是理性認識接種、積極參加接種。
日前,張文宏在接受央視采訪時分析認為,部分民眾對接種疫苗持猶豫態(tài)度,主要原因是中國疫情控制得比較好,“覺得風險不在我的身邊”。在對人類健康仍然是全新挑戰(zhàn)的新冠病毒面前,這種想法很危險。正如一些權威專家近期反復強調的,隨著世界范圍內的疫情得到顯著控制,各國之間的交流交往會逐步恢復,屆時如果中國尚未建立起免疫屏障,將會面臨更大的威脅。
要想徹底戰(zhàn)勝病毒,疫苗接種不是一道選擇題,而是一道必答題。在繃緊“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之弦的同時,符合條件、還未接種疫苗的人群要盡快做到“應接盡接”。
鐘南山院士近日在廈門大學演講時表示,多國出現的病毒株變異給疫情防控帶來新挑戰(zhàn),當務之急是提高疫苗接種率。此前,張文宏也強調,新冠病毒已成為人類的“常駐病毒”,“疫苗成為保障世界重新開放的唯一渠道”。權威專家們苦口婆心,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聽進去。
無論是對自己和家人負責,還是對防疫大局負責,都應該尊重科學,理性對待疫苗接種。畢竟,“嚴防死守”不是常態(tài),各方面都盡快恢復到疫前狀態(tài),才是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最優(yōu)選擇,而廣泛的疫苗接種,是社會生活正常化的前提。科學防疫,我們應該堅定地相信專業(yè),每個人都應擔起責任,為構建免疫屏障貢獻“一臂之力”。
當然,推進疫苗接種工作,一定要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避免簡單粗暴。政府動員之外,包括網絡平臺在內的各類媒體,都要積極履行公共責任,有針對性地做好科普和動員工作,讓科學、理性的聲音壓過雜音噪音,真正打消部分民眾的顧慮和猶豫,讓“應接盡接”成為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