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山 趙瓊
“歡迎來到濱河路社區參觀學習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我首先從一百年前這艘小小紅船講起,探尋我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的精神密碼……”3月25日,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道濱河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又吸引來了漯河市委組織部組織的新任社區黨支部書記參觀學習團。
“像這樣的參觀學習團,我們每天至少要接待兩波。”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道濱河路社區黨支部書記趙艷敏告訴記者。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自去年以來,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道成為了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網紅打卡地。2020年6月,河南省首家志愿者黨委在天橋街道漓江路社區成立,得到河南省委組織部充分肯定;2020年10月,“三無樓院”治理的“天橋模式”在漯河全市推廣;2021年1月,“12234”社區治理工作法叫響漯河……一系列天橋式創新經驗,正是天橋街道黨建引領基層發展與治理的生動寫照,主動擔當、積極作為的生動注腳。
今天,一向“敢為天下先”的天橋人,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黨建的鮮明導向,讓黨旗在小區高高飄揚、黨徽在小區閃閃發光,正在打造有天橋特色的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新格局——
黨建引領全覆蓋
基層社會治理,黨建是靈魂。只有牢牢抓住黨建這個“牛鼻子”,基層社會治理才有方向。
自去年以來,為抓實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天橋街道對轄區黨員進行全面排查,把在轄區內生活、工作、居住的黨員全部納入管理,根據社區和樓棟情況,重新設置黨組織,把黨組織建在樓院里、建在卡口上、建在網格里,搭建起“街道黨工委—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四級黨建體系,成立小區黨支部49個、樓棟黨小組62個,實現黨組織全覆蓋,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引領、管理、協調作用,真正把黨建優勢轉化為基層社會治理優勢,成為全面引領基層社會治理工作的“紅色引擎”。
“現在,我們社區的每個小區、每棟樓宇都設立了黨小組,充分發揮協調、管理作用,真正做到為轄區居民服務,很受群眾歡迎。”天橋街道萬祥街社區黨支部書記佟廣惠告訴記者。
“各小區黨支部充分發揮‘發動、引領、凝聚作用,及時傳達與小區居民息息相關的黨中央的各項方針政策,組織小區黨員、居民代表等成立居民自治委員會,根據小區實際情況設置不同職責任務,并對居民自治委員會工作進行指導幫助,帶領小區居民群眾開展小區建設,使小區居民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天橋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林剛介紹。
為深化黨建引領作用,天橋街道投入資金200余萬元,與移動公司聯合,將云計算、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引入黨建和基層社會治理工作,建設黨建引領社區治理指揮中心,開發了“先鋒天橋”智慧黨建云平臺,構建“1+4+N”的“管理+服務體系”,著力打造“人本、共建、宜居”的智慧社區。“1”就是一個引領,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黨員的作用,深入社區,服務小區群眾,解決百姓實際問題。“4”就是大數據分析、一圖感知(GIS)、“事件+應急處理”、民生服務綜合四個平臺。“N”就是多項功能,根據工作實際,設置網格管理、綜治管理、重點人員管理、信訪管理、志愿服務活動、社情民意、物業管理等模塊。居民群眾只需下載App,就可以通過云平臺隨時隨地反映身邊事,社區干部可以及時了解群眾需求,不僅實現了街道管理規范化、數字化、智慧化,也實現了黨員干部與居民群眾溝通零距離、服務零距離。
為架起一座黨與百姓的連心橋,今年年初,天橋街道探索發行了《天橋是我家》工作報,建立了“益心橋”會客廳、“兩代表一委員”工作室,開通了微直播,展示天橋工作,傳播社會正能量。
與此同時,在各社區建立了社區“微黨校”,在公眾號設置專門黨員學習欄目,與喜馬拉雅平臺合作建成有聲圖書館,實現線上線下同時學習,豐富黨員學習形式,凝聚社區黨員力量,強化基層黨建陣地建設。
“一居一品”的黨建特色品牌
春日的漯河,天朗氣清,惠風和暢,林茂花艷。4月17日上午,在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道漓江路社區煙廠花園廣場,人潮涌動,彩旗飄揚,一群穿著“天橋義工”字樣的紅馬甲來回穿梭,開展磨刀磨剪子、理發、修鞋、測血壓、法律咨詢等志愿者服務,將這里變成了紅色的海洋。
老干部趙國鎖一直忙碌不停,他既要為老人測量血壓,又要指導志愿者測血糖;眼看著排隊來磨刀的居民越來越多,他又坐在了長條板凳上,“唰唰”地磨起了菜刀。
“身體退休,精神不能退休。我們這些老黨員、老同志雖然退休了,但不能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不能忘記為民服務的初心。志愿者服務一手牽著黨、一手牽著群眾,我們志愿者就是黨和群眾的連心橋!所以必須扎根基層,發揮余熱,把黨和政府的溫暖送到老百姓心中!”趙國鎖說。
2007年9月,在趙國鎖的提議下,蘇永福、汪東京等多名老黨員、老干部,成立了“天橋義工”志愿者服務隊伍。經過14年的發展,“天橋義工”由最初的17名志愿者、12名黨員逐步發展到現在的5000多名志愿者、500多名黨員,也形成了一批志愿服務品牌。
由于沒有完善的組織、固定的陣地、規范的制度,活動的開展越來越受到制約。為了給志愿者們一個“家”,更好地為群眾服務,全省首家志愿者黨委呼之欲出。
“志愿者服務到哪里,黨建就要延伸到哪里,成立志愿者黨委,可進一步增強志愿者服務的凝聚力、向心力,激發志愿者服務的熱情。”2020年6月24日,在志愿者黨委成立儀式上,漯河市委常委、組織部長呂娜出席并發表講話。
在漯河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志愿者服務中心,健全完善了各項規章制度,根據群眾實際需求及志愿者個人特長,設立了天橋義工、法律咨詢、醫療衛生、文藝輕騎兵、宣傳教育、巡防、超市聯盟等7個黨支部。
志愿者黨委的成立是天橋街道黨工委在基層黨建探索方面的又一創新舉措。
2020年11月,河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孔昌生來漯調研時,專程到召陵區天橋街道漓江路社區調研志愿者黨委工作開展情況,并給予充分肯定。
志愿者黨委的成立,如激活一池春水,讓志愿者活動更有吸引力,加入的群眾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如今,漓江路社區先后獲得“全國科普示范社區”“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范社區”“全國最美志愿服務社區”等5個國字號榮譽。
在創新中發展,在發展中突破。為提升志愿服務工作水平,今年,天橋街道推出志愿服務精準幫扶“訂單模式”,推行“居民點單—志愿者服務中心派單—志愿者接單—群眾評單”的“四單”服務機制。
“志愿者服務中心的‘四單服務真是太好了!”濱河路社區的陳靜告訴記者:“作為年輕人,黨史學習教育活動開始之后,我想報名參加相關的演講比賽,由于缺少專業老師的指導,擔心自己的成績受影響,于是我們社區幾個年輕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撥打了3395885志愿服務24小時熱線電話,表達了自己的訴求,看能不能幫我們找個演講口才方面的專業老師給我們指導下,沒想到,志愿者服務中心很快就派來了漯河市電視臺的一名主持人,為我們進行專業指導,并且在社區辦了一場演講與口才的講座,真的是雪中送炭,又驚喜又意外又感動!現在我對自己參加比賽信心滿滿!”
一枝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天橋街道以“漓江路社區”為標桿,其他幾個社區紛紛結合自身的優勢和資源,全力打造特色的黨建品牌,形成“比學趕超”的態勢。
鐵新村社區依托轄區優秀醫療資源打造起“健康社區”;濱河路依托分包單位資源打造法治文化宣傳陣地,并積極創建國家級民主法治社區;萬祥街社區以“組織聯建使組織建設規范化、黨員聯動讓管理服務精細化、文明聯創把文明創建常態化、志愿聯盟促陣地建設標準化、活動聯心讓社區管理特色化”構建“五聯促五化”和諧社區;鐵工房社區打造“紅色物業”零距離黨群服務圈,形成了“一居一品”的黨建特色品牌。
讓黨建成為破解基層治理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社區是城市的細胞,和諧美好的小區是居民向往的家園。隨著社會結構日趨多元、群眾訴求日趨多樣、矛盾問題日趨復雜,“家園”有時會出現不和諧、不美好的現象。如何適應城市發展,解決基層社會治理中的痛點、堵點、難點?
“我們以黨建引領為抓手,以工作項目化、項目認領化、認領臺賬化、臺賬公示化為統領,成功探索實施‘12234社區治理工作法,很好地解決了基層社會治理中的諸多痛點、堵點、難點。”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道黨工委書記賈方睿告訴記者。
所謂“12234”社區治理工作法,即建設1個組織(小區黨組織),完善2支隊伍(社區干部隊伍、志愿者隊伍),加強2項保障(法治保障、環境保障),抓實3大助力(社會組織、轄區企事業單位、市區下派單位),充分發揮居民自治委員會作用,通過民事民議、民事民辦、民事民籌、民事民評4項措施,實現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
“自從成立黨小組后,我們樓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鄰里之間和諧了,小區更加干凈整潔了,更有文化味了,現已成為‘明星小區。”在漯河市召陵區天橋街道漓江路社區居委會315小區住了10多年,今年68歲的退休干部張笑顏見到記者高興地說。
誰也不會相信,一年多前“明星小區”還是一個矛盾不斷的“三無小區”,沒有業委會、沒有物業公司、沒有人防物防技防,污水橫流沒人管,生活垃圾遍地都是,小區環境較差。
萬家燈火收眼底,百姓憂樂上心頭。天橋街道組織小區黨員成立黨支部,以黨建做引領、志愿做支撐、群眾齊參與,圍繞“讓群眾在家門口辦好事,辦好群眾家門口的事”,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小區有了黨支部,業主有了主心骨。“現在黨小組是我們樓院治理的靠山,一刻也離不了。”張笑顏說。
為鞏固并深化“三無樓院”治理效果,今年天橋街道黨工委積極探索“一托二”項目,聯合轄區大型國企,利用企業資源代管1~2個“三無樓院”,入駐保安、保潔人員,讓居民切身體會有無物業服務的差別,引導居民樹立物業服務意識,形成自覺繳納物業費習慣,讓“三無樓院”向專業化小區轉變。
該項目以6~12個月為一期,期滿后,居民對派駐保安、保潔人員等物業管理情況進行考核,如果居民要求繼續享受專業化物業服務,則通過招投標方式正式引入物業公司,實現“三無樓院”轉變為專業化小區。企業則再去托管其他“三無樓院”,依次滾動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三無樓院”無人管理的一大難題。
“一托二”項目是天橋街道探索社區、轄區企業、居民“三位一體”凝聚合力、共同參與基層治理的有益嘗試,目前,河南中煙漯河卷煙廠托管“棉麻龍泰小區”和“315小區”的首輪“一托二”項目已經正式啟動。
“抓黨建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日抓、月月抓、年年抓,久久為功,要有鍥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要有主動服務的意識,要有打造特色的創新理念,要有科學具體的項目抓手,目的就是讓群眾生活更加幸福,讓城市更有溫度。”賈方睿的話語鏗鏘有力。
談到基層社會治理,他說:“黨建引領是基礎、是核心,結合實際是關鍵,綜合謀劃是保障。為深化黨建引領,今年我們結合黨史學習教育活動和慶祝建黨100周年,謀劃開展了‘黨史故事100講 獻禮建黨百周年‘學黨史 全民閱讀馬拉松‘四點半課堂 紅色經典誦讀‘童心向黨 時空檔案館等系列活動,覆蓋黨員、群眾、青少年等多個層面,讓黨員受教育,讓群眾得實惠,讓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走深、走實。”
“在具體工作中,黨員干部以‘細心、耐心、責任心,換來轄區居民‘放心、安心、舒心,把抓黨建和抓發展有效結合,全面提升黨建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滲透力、推動力和貢獻力,全面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2020年,天橋街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003元,增長4.3%。”賈方睿最后說。
春天,草木萌發,萬物生輝,讓我們一起聆聽“花開”的聲音。天橋街道黨建引領基層社會治理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散在春風里,飄到千家萬戶,溫暖著民心,溫暖著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