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欣
摘要:人口老齡化是全球性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探索完善更為合理的養老保險體系成為新世紀各個國家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之一。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起三支柱養老保險體系:1991年,我國初步建立起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制度;1997年,初步建立第二支柱職業養老金制度;第三支柱起步較晚,于2018年出臺了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并開展試點工作。目前“三支柱”發展結構很不平衡,基本養老保險一家獨大,職業養老金發展緩慢,第三支柱力量薄弱。2020年初印發的《關于促進社會服務領域商業保險發展的意見》明確指出,要完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政策。2020年10月21日,中國銀保監會主席、中國人民銀行黨委書記郭樹清在2020年金融街論壇上講話表示,要發揮金融優勢,努力促進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健康發展。發展具有市場化程度高、參保門檻低、產品設計靈活等優勢的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對減輕我國養老金財政壓力、滿足國民多層次的需求缺口具有重要意義。本文以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為參照,結合我國養老情況以及養老保險發展現狀,探尋進一步完善我國養老保險制度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養老保險 第三支柱 稅收遞延
一、我國養老保險現狀
國際通認,當一個國家(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占人口總數的7%,則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于老齡化社會。國家有關統計數據表明,2019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達2.54億,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達1.76億,占總人口的12.6%,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國從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2015年進入深度老齡化,據預測,到2040年后達到20%以上,進入超級老齡化階段。
(一)養老保險三支柱概況
養老保險“三大支柱”目前是國際上普遍采用的養老形式,其概念最早于上世紀80年代,由世界銀行在《防止老齡危機——保護老年人及促進增長的政策》中提出。“三大支柱”的構成包括基本養老保險、企業年金和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其核心是將養老責任由政府、企業和個人共同分擔。1991年6月26日,《國務院關于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1991]33號)提出“逐步建立起基本養老保險與企業補充養老保險和職工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相結合的制度”,標志著我國養老保險制度開始了探索建立之程。
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運作模式由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覆蓋人群包括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其中企業和個人強制繳費,繳費部分可抵扣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目前第一支柱在我國發展較為完備。第二支柱養老保險制度企事業單位補充養老保險包括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和商業團體養老保險,企業和個人自愿繳費,企業享受抵扣所得稅優惠,在我國發展逐漸普及。第三支柱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屬于個人自愿繳費、享有遞延個人所得稅的優惠政策,于2018年在我國首次開展試點工作,發展略為滯后。
(二)我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發展現狀
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的繳費主體是個人,屬于個人養老金計劃,旨在提高個人養老保險參與度。個人養老金計劃主要由兩種形式組成,一是個人儲蓄養老保險,二是商業養老保險。1991年,在開始探索建立基本保險養老制度之初,我國就提出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的概念,但在后續發展過程中,受到國民經濟發展、社會環境文化、具體制度實施等各方面因素影響,養老保險第三支柱未得到長足發展。由于當時金融市場發展不夠完全,未提供有效金融產品供給,以及個人養老儲蓄保險未形成制度化、長期化安排,加之受傳統社會觀念影響,個人積累養老金的主要方式是儲蓄。2017年,隨著國辦發〔2017〕59號文件的發布,經十余年千呼萬喚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終于面世。2018年4月,財政部等五個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個人稅收遞延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財稅[2018]22號),在上海、福建和蘇州工業園區實施一年的試點工作,標志著我國開始運用稅收優惠手段探索建立第三支柱,個人稅收遞延型養老保險取得重大突破。據官方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末,參保人數4.7萬人。累計實現保費收入2.45億元。2020年10月26日,人社部印發《關于支持海南自由貿易港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事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進一步將海南省納入養老保險第三支柱養老金先期實施范圍,標志著我國養老保險第三支柱發展進入新的探索階段。
(三)我國第三支柱養老保險存在的短板
1.第三支柱養老占比低,養老保險體系結構失衡。據統計,2019年末,我國養老保險三支柱的比例是73∶21∶6,屬典型金字塔形。第三支柱“發育不良”,第一支柱一家獨大。與此同時,美國三支柱比例是10∶58∶32,屬橄欖型。和發達國家對比,我國養老保險體系結構發展失衡。我國人均GDP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未富先老的特點比較明顯,對第一支柱過分依靠及目前第一支柱的低收益率,使得我國養老金問題更為嚴峻。
2.第三支柱養老保險目標人群定位不明確,針對性、覆蓋面有限。第一支柱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包括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基本實現全覆蓋,但是總體保障水平,尤其是對城鄉居民的保障水平有限。第二支柱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等單位補充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較窄,只能滿足小部分群體。由于第一、二支柱政策傾斜的側重性、推廣度的有限性以及部分民眾養老意識的局限性、落后性,運行過程中第一、二支柱的實際覆蓋面不完全,未被覆蓋到的這部分群體其實是第三支柱的潛在客戶。關注第一、二支柱下的真空地帶,進一步擴大覆蓋面,明確可發展的目標人群,才能為養老保險第三支柱完善制度設計、精細化機制構建、深化產品推廣找到方向和切入點。
3.稅延養老保險處于小范圍試點階段,制度尚未完善。2018年5月1日,個人稅收性遞延政策在上海、福建和蘇州首次試點。此次試點涉及區域均為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發達地區,涉及面較窄,對全國而言代表性不強。同時,辦法中稅收優惠力度不足,稅前扣除按照投保人收入的6%和1000元孰低確定,個人所得稅征收比例為領取時75%養老金的10%。政策優惠力度不足、計算方式繁雜,對民眾正向激勵性低,甚至帶來負向激勵。2020年10月26日,海南省被納入養老保險第三支柱養老金先期實施范圍,政策效果需進一步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