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冉冉
北京師范大學有教授團隊近日發布《全國首個區域教育質量健康體檢報告》提出,在學生手機依賴問題上存在明顯的城鄉差異,農村地區學生手機依賴比例高于城市學生。
(5月11日 《中國青年報》)
沒錯,從該報告看,整體較晚接觸電子產品的農村學生,反而比城市學生更依賴手機。其實,了解過背后的特殊誘因,就不難理解這一現象:一是農村父母的補償心理,二是學校教管手段的失效,三是社會教育管理的盲點。
農村學生里最早有手機的,往往是父母在外打工、平日主要靠手機視頻“虛構”親子陪伴的留守少年。父母出于過度補償心理給孩子買手機,孩子的愛玩天性在得不到有效地約束之下,就容易導致上癮。還有一些雖不是留守少年,但其年輕的父母本身就天天手機不離手地打游戲、刷劇,把手機當成“電子保姆”。面對孩子的有樣學樣,他們無奈、無招。
學校的問題在于配套跟不上理念。近些年,校園減負、快樂教育等先進教育理念逐漸普及,但許多農村地區還不具備實現的基礎條件。比如放學早了孩子們沒地方去、多彩的活動很難走進農村校園等,這都影響著學校在課外教育這一環節缺位越來越多。
家長管不了、學校管不著,社會更是缺乏管的有效手段。許多人發現,農村里網吧逐漸消失了,提供學生服務的小賣部卻越來越多了。有的小賣部利用農村消費環境的特點和市場監管的漏洞,給想買手機、充網卡的中小學生提供小額貸款,甚至聯合一些游戲平臺搞促銷,專坑學生的錢。
管好農村學生手機,關鍵前提是管好農村教育環境。家長、學校和社會都要參與進來,家長要以身作則,學校要引導提高教師網絡素養教育的理念和方法,社會對農村教育環境給予更多關注和支持,合力為孩子搭建一個心理疏導的通道,讓孩子的合理需求得到充分滿足、成長行為得到正確引導。這一點,恰好也是農村教育走向良性發展的必由之路。